新華網 正文
特稿:流淌的文化基因——中國古詩詞的海外傳承
2017-02-16 10:41:22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2月16日電 特稿:流淌的文化基因——中國古詩詞的海外傳承

  新華社記者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國民的精神家園。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詩詞大會》上,人們場上場下同賞中華詩詞,共尋文化基因,讓今年的新春佳節格外“詩意盎然”。放眼海外,中國古詩詞文化和國學熱近年來同樣在不斷升溫,愛好者中除華裔還包括不少土生土長的外國人,這一中華民族血脈中流淌的文化基因正在海內外不斷傳承和弘揚。

  受益匪淺的承襲者

  今年的《中國詩詞大會》上,不少觀眾對新加坡華裔選手李宜幸滿腹詩書的氣質印象深刻。李宜幸9歲隨父母移居新加坡,此後在母親引導下開始背古詩詞,漸漸對中國古典文學産生興趣。後來,李宜幸通過南洋女子中學與華僑中學的“直通車”計劃,在華僑中學高中部學習語文特選課程。該課程是新加坡教育部為培養精通雙語的人才、提高學生華文水準和文學素養而開辦,鼓勵對華文和文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加入。

  李宜幸參與《中國詩詞大會》也在新加坡引發關注。《聯合早報》報道説,李宜幸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愛好,是移居新加坡後培養起來的,這非常難得。李宜幸在南洋女子中學時的語文老師楊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對李宜幸進入《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並不感到意外,李宜幸在節目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文學積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學生王書雅認為,在新加坡使用古詩詞的機會不多,但對華人而言,不能完全從功利的角度去看。她説:“古詩詞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學習古詩詞能夠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有凈化思想的功能;在書面語中,偶爾使用一兩句古詩詞能為文章增色不少。”

  在埃及從事多年漢語教學的謝銀燕老師告訴記者,中國古代詩詞中的絕句律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韻律感,又具有良好的意境。在海外古詩詞教學中,將詩詞朗誦與音樂、表演結合在一起,能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對此,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大四學生李安娜也有同感。她説,學習中國古詩詞,有利于加深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中國古代詩人所表達的愛國、愛家的情感,所講述的做人道理,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讀後同樣受益。”

  孜孜不倦的傳授者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很多人對南宋詩人楊萬裏的這首《小池》並不陌生,對波蘭克拉科夫孔子學院的教師劉超來説亦是如此。不過,這首詩對他而言,另有特殊的意義。

  去年6月,劉超所教的波蘭學生在“小小漢語橋”比賽中就是通過朗誦這首詩獲得評委的一致肯定,摘得唯一的一個特別獎。

  “小小漢語橋”比賽是克拉科夫孔子學院的傳統項目,每年5月至6月間舉行。學習中文的小學生通過排演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節目參加比賽。一般而言,學生多以唱歌或跳舞的形式參賽,劉超則組織學生排演配樂詩朗誦,在比賽中吟誦了《小池》《登鸛雀樓》《春曉》三首中國古詩詞。

  選擇這種形式表演,劉超用心良苦。他説,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們接觸過這三首詩,對它們並不陌生。而且,相較于歌舞而言,詩朗誦難度更大,更能展現學生們的漢語學習成果,讓評委和觀眾直觀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我也希望學生們像《小池》中的荷葉一樣,嶄露頭角。”

  劉超説,讓學生們朗誦詩詞不僅僅為了比賽,也希望他們在學習漢語之初多接觸一些中國古詩詞,心中埋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也許他們對詩詞的理解還不夠深,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們會慢慢感受到中文之美,對漢語産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受益、感悟的不僅僅是學生,劉超本人也在教授中國古詩詞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在學生階段,我也讀過、背過不少古詩詞,但並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含義,近幾年在教學過程中才慢慢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據克拉科夫孔院中方院長韓新忠介紹,孔院定期舉辦中國詩詞朗誦會、文化沙龍等文化活動介紹中國古詩詞。在中秋節等傳統佳節,孔院還會介紹與這些節日有關的經典作品。

  韓新忠説,盡管中國古詩詞對于波蘭漢語學習者而言比較難,但是通過這些詩詞作品,讓當地人了解中國古典文學,對幫助他們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大有裨益。

  楊柳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挖掘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想去了解更多內容。希望學生能自信地用華文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求他們出口成詩,至少在別人出口成詩的時候可以從容應接。

  中國古詩詞的海外“粉絲”中不乏土生土長的外國人。在澳大利亞中小學生參與的最新一屆悉尼“漢語之光”演出中,來自皇冠街公立小學的一群白人小姑娘穿著漢服表演了《老子的故事》,她們用還不太標準的漢語有模有樣地大聲念著:“道可道,非常道……”這個節目的導演馬利特是皇冠街公立小學的漢語老師。上個世紀末,她去中國教授英文,機緣巧合下學習了漢語。馬利特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如今,馬利特在教授漢語時嘗試化繁為簡,設計淺顯的故事情節,讓孩子們在笑聲中走入宏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海洋。由好萊塢影片《捉鬼敢死隊》引出鐘馗捉鬼的故事;通過排演情景劇《年獸》介紹中國的春節風俗;從“冬至吃餃子”開始介紹中國的餃子文化……馬利特説,她能感受到澳大利亞孩子對中華文化“無法抑制”的愛。

  《老子的故事》演出結尾處,在夥伴們的吟誦聲中,一個小姑娘走出隊伍,舉著毛筆,大書一個“道”字。“這個細節是孩子們自己設計的”,馬利特説,“大道之行,他們是未來。”

  詩詞文化升溫彰顯無窮魅力

  在剛剛結束的印尼日惹中華文化周中,有不少與中國古詩詞相關的活動。比如,印尼中小學生“唱古詩”比賽,參賽者在指定的多首古詩詞中選擇一首在舞臺上朗誦並演唱。參賽者穿著中國古代服飾,古色古韻,在表演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

  印尼華文報紙《印華日報》總編輯李卓輝對學習中國古詩詞的益處深有感觸。他説,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一些經典的詩句自然而然就來了,引用起來恰到好處。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的印尼華人學者梁孫逸博士表示,學習中國古詩詞,讓自己受益匪淺,能夠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品位。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他今後願意花時間去鑽研,盡量多掌握一些包括古詩詞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

  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黃彬認為,讓學生學習中國古詩詞,能夠幫助他們從文字的角度、專業的角度更係統地了解漢語,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黃彬正計劃在孔子學院試點開設中國古詩詞課程。“隨著當地漢語教育水準的不斷提升,相信中國古詩詞與國學也會同步升溫。”

  波蘭華沙大學漢學係留學生楊思思説,中國古詩詞用詞優美,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以詩言志、以詩寄情是中國古代詩人最常用的表現形式,”他説,“不少愛國主義詩人通過讚美山河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寄情于景。這類詩詞能夠激起海外華人的歸屬感。”

  古詩詞熱猶如一股清泉,潤澤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文化基因,激發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旺盛需求,促使他們更好地傳承經典,築牢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不僅要在中華大地上根深葉茂,還應當花開環球,讓全人類追尋美好的人們共知共用。(執筆記者:李勍;參與記者:包雪琳、石中玉、韓梅、陳序、張小軍、梁輝)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明宇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奧赫裏德湖上海鷗飛
    奧赫裏德湖上海鷗飛
    特朗普稱實現以巴和平不限于“兩國方案”
    特朗普稱實現以巴和平不限于“兩國方案”
    斯托爾滕貝格:北約各國防長強調跨大西洋關係重要性
    斯托爾滕貝格:北約各國防長強調跨大西洋關係重要性
    新西蘭一城市因山火進入緊急狀態
    新西蘭一城市因山火進入緊急狀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2112047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