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探尋深海奧秘,中國“三龍”聚首帶來哪些新看點?
2017-02-06 20:34:39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青島2月6日電 題:探尋深海奧秘,中國“三龍”聚首帶來哪些新看點?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張旭東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龍”家族,6日正式聚首位于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同一天,“蛟龍”號啟航執行中國大洋38航次,前往西北印度洋、南海、馬利亞納海溝等海域開展科學調查。

  “三龍”是我國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深海的“利器”。“三龍”同住一“家”意義何在?深海基地這一“龍宮”如何使“龍”家族居住舒適?“三龍”何時能同船探深海?我國海洋科考“重器”該如何更好地集聚共用?

  “三龍”同住一“家”帶來哪些好處?

  “這三類深海運載器在調查作業模式方面各有特點,在應用領域方面各有所長。”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説。

  “三龍”係列潛水器,是我國自行設計、自主整合、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在深海勘察領域應用最廣泛的深海運載器。

  由科技部立項、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牽頭研制的“蛟龍”號,是全球下潛深度最大的作業型深海運載器。自2013年試驗性應用以來,我國南海、東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都留有它的身影,作業覆蓋深海海溝、海盆、洋中脊等典型區域,在載人深海勘察與精細作業取樣方面有獨到優勢。

  3500米級“海龍二號”由中國大洋協會立項、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研制,主要用于深海熱液硫化物、生物與環境等深海勘探與科學調查,在大洋21航次中創造了我國首次自主發現並精細觀測深海黑煙囪的紀錄。

  6000米級“潛龍一號”由中國大洋協會立項、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制,以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調查為主要目的,可進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質結構、海底流場、海洋環境參數等精細調查,其作業深度、續航能力、作業精度等在同類裝備中處于國際先進水準。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表示,“三龍”的持續、高效應用,是深入開展深海資源勘查和深海科學研究的關鍵。同時,潛水器只有得到持續、高效應用和係統規范的維護管理,才能確保技術狀態的保持。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軍説,“三龍”的集中管理,有助于國家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三龍”將成為我國開展深海資源勘查和深海前沿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將大幅提升我國國際海域資源勘查的效率和品質,助力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走向國際前沿。

  “龍宮”如何使“龍”家族居住更舒適?

  于洪軍説,“三龍”聚首的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面向全國深海科學研究、深海資源調查與開發、深海裝備研發和試驗、海洋新興産業服務,提供科考船舶、載人潛水器等大型深海裝備運作與維護保障、潛航員選拔培訓與管理等多功能、全開放的公共服務平臺。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需要同潛水器研發單位及其他優勢力量進行密切合作,根據實際應用需求適時開展潛水器技術的升級,並將潛水器研發人員、維護保障人員和深海科學家緊密聯繫在一起。

  對此,“三龍”聚首當天,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分別同“三龍”的牽頭研制單位和技術責任單位--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深海基地如何為“三龍”做好支撐保障?于洪軍表示,將著力打造深海科考公共服務平臺,依托國家深海基地建成的現代化的潛水器維護與總裝車間、機電加工車間、大型試驗檢測水池、消聲水池實驗室、深海超高壓環境模擬實驗室、試驗輔助船、海上試驗場和先進的科學考察船碼頭,為“三龍”及其他深海裝備的業務化應用創造一流的基礎條件,打造全鏈條式的深海高技術支撐保障平臺。

  同時,深海基地將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培育適應于“三龍”日常維護和海上實際操作應用的職業化深海工程技術保障隊伍,推動深潛科學家隊伍的壯大;研究探索適應于“三龍”業務化應用的運作機制。

  “三龍”何時能同船探深海?我國海洋科考“重器”如何更好共用?

  “三龍”同住一“家”,但目前並不能實現同船探索深海奧秘,這是因為目前的“蛟龍”號母船--“向陽紅09”船無法滿足它們同時出海需求。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新的潛水器母船正在建設中,預計2019年3月交付使用。新船建成後,將具備條件使“三龍”同船探深海。將來到達目標作業海區後,可利用船載設備和“潛龍一號”進行地形地貌等基礎調查,再利用“海龍二號”和“蛟龍”號進行精細調查,“三龍”協同作業,取長補短。

  “我們期待1+1+1大于3。今天是‘三龍’聚首,不遠的將來還會有‘四龍’‘五龍’聚集在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劉峰説。

  記者採訪了解到,我國海洋科考使用的一些儀器設備依賴進口。一些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自主研發的海洋裝備又分散在各個部門,重復投入、難以共用等問題備受業內關注。

  去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指出:“國家支援深海公共平臺的建設和運作,建立深海公共平臺共用合作機制,為深海科學技術研究、資源調查活動提供專業服務,促進深海科學技術交流、合作及成果共用。”

  專家呼吁,借鑒國外經驗,培育和建設國家重大海洋科考裝備共用平臺,統籌管理海洋科考船、各類潛水器等重大海洋科考裝備,對有需求的科研單位共用。一方面,避免高昂的重復投資;另一方面,集中統一管理,有利于設備規范使用和保養,並節省運作成本。

  有關專家指出,“蛟龍”號新近的共用航次以及“三龍”聚首,為重大海洋科考裝備期待集聚與共用開了好頭,但需要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的“破與立”,推動我國早日實現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深海。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宏都拉斯發生嚴重車禍
    宏都拉斯發生嚴重車禍
    新春伊始招聘忙
    新春伊始招聘忙
    甘肅:藝考逐夢進行時
    甘肅:藝考逐夢進行時
    梅香醉申城
    梅香醉申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1204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