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異國年味別樣濃:曼谷精彩人生 舊金山難舍傳統韻味
2017-02-05 07:04:27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從過去華人同舟共濟的聚居區,到今天更多作為文化和商業的載體,唐人街的變遷映射出華僑華人在海外從社會邊緣走向主流的歷程。透過唐人街這扇窗,愈加深切地感受到海外華僑華人對傳統文化的珍視、為祖國自豪的情感,更能體味唐人街所代表的奮鬥打拼理念歷久而彌新……

  倫敦

  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

  本報駐英國記者 黃培昭

  倫敦西區,萊斯特廣場旁邊,幾條縱橫交錯的小街小巷,置身其中,倣佛來到中國的某個小城,聽到親切而熟悉的廣東話、普通話,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這便是倫敦的“中國城”,久居倫敦的華僑華人,也稱之為“唐人街”。

  每年春節,倫敦唐人街都是華僑華人歡度新春的“主戰場”。2017丁酉雞年,這裏的活動更多,春節的慶典氣氛更濃。“光獅子表演就有30支隊伍,還有在街上發紅包的,象徵著吉祥幸福”,爵祿街上華人超市泗和行的夥計興奮地告訴本報記者。這位來自廣東的小夥子已經在倫敦待了好些年,“每年春節都感到説不出的親切,春節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海外遊子。”

  倫敦唐人街的歷史變遷與身後中國的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早在1800年伊始,就有一些來自中國華南地區的勞工和水手流落倫敦,在東部臟亂差的船塢區落戶。倫敦最早的華人聚居點是萊姆豪斯,那裏以鴉片煙館和貧民窟而出名。1934年,萊姆豪斯區被拆除。二戰後,爵祿街取代了萊姆豪斯,成為最具規模的華人聚居地,即唐人街。當時,爵祿街所在的蘇豪區,是一個“黃、賭、毒”泛濫的“三不管”地帶。直到1985年,在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倫敦政府才正式承認“倫敦華埠”唐人街社區的地位。

  “唐人街的歷史,折射出時代、歲月的變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強方可民安的大道理,只有祖國富裕強大了,我們這些旅居海外的遊子才有尊嚴,才不受歧視,才可以體面地生活。”總部位于唐人街的華埠商會會長鄧柱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深有感觸地説。鄧柱廷回憶説,早期,唐人街以來自中國香港的人居多,他們大都經營粵菜餐飲業,一把炒菜勺一掄就是幾十年。長期下來,唐人街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一把菜刀走天下”,到“中醫草藥一把抓”,再到文化交流、留學咨詢、旅遊業、律師業、房地産業……甚至到華人走上從政道路等,唐人街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

  在唐人街最大的街道爵祿街,有一幢五層樓的建築,這也是該地區最高的建築,建築看上去已有些破舊,但石制的墻體依然堅固,那便是“中國站”。正式落成于2015年2月的“中國站”,現已成為加強中英文化交流和人文往來的重要平臺,許多重大活動以及有關中國的講座、畫展、書法展等,競相在這裏舉行。它像是一扇窗戶,讓更多的英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璀璨文化。

  “倫敦的唐人街堪稱華人的精神家園”,理髮店老板珍妮對記者説,她和丈夫都是華裔,在唐人街已經生活20多年,“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裏既是倫敦華人的聚居場所,更是精神棲息地。唐人街是華人社會的一個縮影,這裏有可口的中國飯菜,富有東方氣息的日雜商店,有免費的中文報刊,有圖書館,有豐富多彩的音樂會和歌唱會……每逢中秋節、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這裏還有充滿濃鬱特色的舞獅、舞龍和高蹺等表演”。

  現在的唐人街,涵蓋了華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成了華人不可或缺的物質生活支撐和精神文化寄托。

  曼谷

  新老華人的精彩人生

  本報駐泰國記者 俞懿春

  曼谷唐人街的歷史,可追溯到近200年以前。老一代華僑華人堅守著唐人街獨特的文化,而新一代華僑華人的到來不斷豐富著唐人街的故事。他們雖然背景不同,但都秉持辛苦打拼的理念,收獲了各自精彩的人生。

  88歲的丁長電屬于曼谷土生土長的第二代華人。在唐人街耀華力路主幹道旁邊的一個小支巷裏,丁長電經營的“笑笑酒樓”位置顯得有些偏僻。“這家酒樓是我父親開的,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其間在唐人街搬過幾處地方。”丁長電説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我的父母來自廣東潮安,他們説潮汕話,我的普通話是小時候在學校學的,不過現在泰國學校的中文學習時間很短,跟以前不能比了。”

  丁長電説,酒樓經營潮汕菜,主要依靠的都是老顧客。“每年春節這裏都是爆滿,需要提前預訂。”與普通的中國家庭一樣,每年大年三十是丁長電一家最熱鬧的日子。他與老伴、7名子女和14個孫輩,會一起酬神拜佛,之後向飯店夥計和孫輩派發紅包。“你知道嗎?年夜飯上我們一定不能少的是發菜(與“發財”諧音),廣東人喜歡發菜的好彩頭。”春節的傳統在這個華人家庭繼續傳承。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丁先生去過中國30多次,還給家鄉捐建了小學、橋梁。“我第一次回到家鄉,感覺是比較落後,道路不好,房子較舊,就連廁所條件也很差。這些年,中國的變化實在太大了,現在一切都建得很好。我去過中國許多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感到由衷的驕傲。”

  與老華人丁長電傳承父親的家業不同,60多歲的何姐則是1995年只身離開家鄉杭州,來到曼谷做生意。何姐的本名叫何鳳儀,但唐人街上的老相識都親切地叫她何姐。雖然已年過六十,但看起來風姿不減,初次見到很難猜出她的年紀。何姐在唐人街上經營著泰國第一家定制旗袍店,雖然門面不算大,但是生意不錯,在泰國也小有名氣。

  何姐剛來曼谷時經營藥材生意,結果因為不懂行而生意慘澹。“1998年,我姐姐從杭州帶了一批旗袍過來,放在我的店裏寄賣,沒想到吸引了不少顧客,為我打開了新的商機。”

  何姐有股不服輸的精神。由于當時泰國穿旗袍的人不多,旗袍認知度不高,所以何姐決定走定制路線,這樣既可以節約成本,也更能符合泰國人的審美需求。“泰國人喜歡更鮮艷的顏色和稍微誇張一些的設計,所以我特地請杭州的師傅打版和剪裁。”

  隨著泰國人越來越了解中國文化,現在喜愛穿旗袍的泰國人越來越多。何姐的生意也更加穩定了。現在不光春節期間,一些泰國人在生日宴會或特別慶典上也會穿旗袍,不少泰國電視圈人士還親自到何姐的店裏定制旗袍和唐裝。

  旗袍店門口挂著一張何姐最引以為傲的照片,當時也是一年春節,她向泰國詩琳通公主獻上特別定制的唐裝。“雖然我的旗袍店只是小生意,但是作為杭州人,能夠把家鄉的名産絲綢帶到泰國,與泰國人分享中國的服裝文化,我感到十分的榮耀。”何姐深情地講道。

  舊金山

  難以割舍的傳統韻味

  本報駐美國記者 廖政軍

  從布希街上的中國牌樓沿著都板街一路向北延伸不到一公里的周邊區域,就是最早一批華人定居在美國舊金山市的唐人街,也是亞洲以外規模最大的華人社區之一。每逢春節,這裏到處紅燈籠高高挂起,各種年貨齊全,年味兒十足。

  買年貨是中國人過年的一大習俗,盡管歲月變遷,對海外華人而言,這樣的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在都板街的一個轉角處,三十出頭的于女士正忙著將新進的年貨擺上貨架。“買年貨的人絡繹不絕,今天又到了不少新年貨,和往年比,雞年的年貨更豐富,也更有創意。”她隨手拿起一幅可以在不同角度下變換圖案的畫對記者説,“現在的進貨渠道更多,比如這種年貨就是直接從中國大陸的電商平臺訂購的,非常方便。”

  這時,60歲上下的王女士帶著3歲大的孫女走進店裏,看到琳瑯滿目的年貨,小孫女歡欣雀躍,一手抓住一個“福雞”形象的飾品,左右端詳。聽王女士説,她和家人很早就移居到此地,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唐人街總能讓人感受到濃鬱的傳統韻味”。

  唐人街是海外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見證著華僑華人的歷史。美國早期華僑華人大多從事重體力、低收入的艱辛工作,往往受到當地主流社會的歧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美兩國關係穩步向前發展,美國的華僑華人不僅自身增添了許多自豪感,同時美國主流社會也改變了對中國和華僑華人的整體印象。逢年過節,傳承中華文化傳統成為唐人街和華人社區的一項光榮使命。

  過年總離不開吃。在唐人街,中國餐館遍地開花,成了近距離感受春節文化的一個重要場所。在舊金山中心城區,有一家“湖南小吃”酒家聲名遠揚,不少人都慕名而來,品嘗一下地道的湘菜。年近百歲、祖籍湖南醴陵的鐘武雄老人是這家飯店的創始人,美國《時代》雜志曾將他稱為“湖南菜王”,甚至把勁爆的湖南辣椒比作“原子彈”。上世紀80年代,在世界廚師聯合會發起的世界名廚評選活動中,鐘武雄作為中國湘菜廚師,與白宮廚師,以及法國、意大利菜廚師被評為“世界四大名廚”。如今,“湖南小吃”已從1974年開業的一家小餐館,發展成為擁有7家闊氣店面的連鎖店。

  雖然遠離故土,但鐘武雄從未忘記自己的家鄉,更不忘將底蘊深厚的中國美食文化傳播海外。見到本報記者時,老人指指桌上的一盤辣椒炒臘肉説道,“最愛吃的還是辣椒,爽!過年了,更要紅紅火火”。據老人的長孫鐘鵬介紹,家中已是五代同堂,每年的年夜飯一直遵照傳統,先是祭拜祖先,無論男女老少。

  如今,越來越多在唐人街出生、長大的華人走出唐人街,融入當地社會。但每逢農歷新年,唐人街必定按照“老規矩”,舞龍舞獅,鑼鼓喧天。

  今天的唐人街已不是華人居住的集中地,卻是彰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舞臺。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西方社會掀起一陣陣“中國熱”,新一代華僑華人還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深深地愛上了中國的春節文化。

  約翰內斯堡

  文化交融的亮麗名片

  本報駐南非記者 李志偉

  非洲能稱為唐人街的地方並不多,南非約翰內斯堡和模里西斯路易港的唐人街算是非洲規模最大的兩處。在南非,華僑華人總數約35萬人,在非洲首屈一指。華僑華人人數眾多、歷史悠久,這是約翰內斯堡唐人街興盛的重要原因。談起唐人街,約翰內斯堡的華僑華人通常指的是位于城市東部的西羅町。這裏是新的唐人街,與之對應的位于老城區理事路的老唐人街已經沒落。

  外省的華僑華人來到約翰內斯堡,唐人街是他們必去的地方之一。西羅町這條610米長的街道上林立著100多家店鋪,各種商店餐館應有盡有,儼然一座小型的中國鄉鎮。在街道上,還有兩座倣古的中式建築,雕梁畫棟,極具特色。在這條街道上,中文是通用語。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來南非打拼的中國人第一個落腳點便是唐人街。

  1998年中南建交,來南非的華人急劇增加,許多店鋪也從老唐人街搬到了西羅町,新唐人街逐漸形成。2004年,約翰內斯堡唐人街管委會成立。2005年,西羅町正式注冊為“唐人街”,步入正式的快速發展軌道。據唐人街的一名店主介紹,2000年的時候,西羅町整條街只有一盞路燈,到了晚上沒人敢在街上行走。後來,這裏又出現了一些治安問題。但隨著唐人街管委會、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的成立,唐人街的治安、衛生、經商環境都大為改善。管委會雇用了許多專業保安,日夜在唐人街巡邏。現在的唐人街成為約翰內斯堡最為安全的區域之一。

  華人的聚集讓唐人街成為約翰內斯堡最具文化特色的街區之一。去年7月,約翰內斯堡市政府公布了唐人街的改造升級計劃,計劃將唐人街打造成約翰內斯堡市的五大景點之一。根據這份規劃,唐人街將被改造成一條商業步行街,並增加停車位。

  為了打造唐人街這一文化品牌,約翰內斯堡計劃投入大量資金。同時,西羅町南端的中國牌樓修葺計劃也被提上日程。“如果市政府的升級規劃實施,唐人街將更加完美。”約翰內斯堡唐人街管委會主席蔡慶向本報記者表示。“按照市政府的規劃,唐人街將更具品牌效應。”蔡慶認為,這有利于提升唐人街的知名度和經濟活力,讓當地人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一年一度的唐人街春節大拜年是南非僑社最熱鬧的慶祝活動。“今年2月4日舉行的唐人街大拜年活動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蔡慶説,活動不但有傳統的舞龍舞獅,還加入了華星藝術團的花車表演,整條街道都布置彩燈,當晚還舉行煙花表演。

  蔡慶説,這一活動每年均會吸引兩三萬人參加,當地人的參與度逐年增加,唐人街春節大拜年活動已成為南非多種族和諧共處、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動的例子。這也是為什麼約翰內斯堡市政府將唐人街視為重要文化品牌的原因。

  記者在走訪非洲國家中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非洲,雖然沒有形成像南非、模里西斯這樣大規模的唐人街,但是規模各異的非洲各國華人群體正在形成,新的故事正在譜寫。

  版式設計:劉 慧

  圖片説明:

  圖①:春節期間,英國倫敦唐人街吸引了很多民眾前來遊玩。圖為遊客自拍留念。

  本報記者 黃培昭攝

  圖②:在美國舊金山唐人街,一位當地老人從出售春節年貨的店鋪前經過。

  本報記者 廖政軍攝

  圖③:澳大利亞悉尼唐人街的購物中心裏,人們挑選春節裝飾品。

  本報記者 鮑 捷攝

  圖④:泰國曼谷唐人街,人們在攤位前選購春節年貨。

  記者 俞懿春攝

+1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相關新聞
  • 聚散皆是年 味在親情中
    “年過得如何”是上班首日同事之間的熱議話題,而年味變“淡”,亦成了此時此刻的感嘆。
    2017-02-04 18:55:29
  • “年味兒”也懷舊!那些記憶中的自制春節零食
    新春佳節仍在進行時。想必對當今大多數人來説,過年期間享用各色美味佳肴已是尋常之事。但或許在大魚大肉、杯盤狼藉的間隙裏,往昔物資匱乏時代曾讓人垂涎三尺的自制春節零食的記憶,也會悄然涌上心頭,勾起我們對于舊日“年味兒”的懷戀。
    2017-02-04 09:07:08
新聞評論
    新春古鎮年味濃
    新春古鎮年味濃
    正月裏來鬧新春
    正月裏來鬧新春
    2017香港歡樂春節文化廟會開幕
    2017香港歡樂春節文化廟會開幕
    合肥11歲男孩寒假幫爺爺奶奶當“環衛工”
    合肥11歲男孩寒假幫爺爺奶奶當“環衛工”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5112946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