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樣的辛勞值守,不一樣的新潮炫酷
2017-01-24 11:07:26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長春1月2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郎秋紅 姚湜 孟含琪)灰頭土臉、爬上爬下、煙熏火燎……在大多數人眼裏,環衛工、巡線工、供暖工等工種“沒技術”“臟苦累”,而且越到年節越忙碌,“人家過年他過關”。今年春節前夕,一樣的大雪紛飛,一樣的辛勞值守,記者走近這群人,卻發現他們其實很潮很炫酷……

  電力巡線員彭星星:帶著無人機去巡線

  清晨七點,記者跟隨國網長春供電公司的巡線員彭星星來到將要巡查的高壓鐵塔下。

  頭戴棉帽,裹著厚厚的棉衣,隨身背著水壺和木棍。彭星星的工作就是遊走于長春所有的66千伏以上高壓鐵塔間,用望遠鏡探搜尋隱患。“中午顧不上吃飯就出去巡線,拿水就可以了,但木棍可不能忘。”巡線路多半在郊區,他常常要穿過無人荒地或翻墻前行,巡線過程中遇過蛇,也遇過狗,所以隨身帶著木棍防身。

  “以前最怕的就是一些故障需要登塔才能檢查。”彭星星説,夏天還好,每到冬天特別是下雪天,寒風凜冽,越向上爬風越大,塔搖晃得厲害還很滑。一上一下要一個多小時。每次返回地面時,都是一身冷汗。“盡管有保護裝置,但有時心裏還是‘犯怵’。”

  今天要巡查的高壓鐵塔有80米高,抬頭望上去有點眼暈。記者正在想像他怎麼爬上去,只見彭星星和他的同事周梁打開了一只箱子,拿出了一架無人機。黑色的機身,機上連接著六個螺旋槳,還有一個像照相機鏡頭一樣的“眼睛”。

  周梁將無人機放在地面上,操控遙控器上的按鈕,伴隨著低沉的轟鳴,無人機輕捷地飛到半空。彭星星則操縱遙控鍵,控制無人機上的鏡頭遍巡鐵塔。不到20分鐘時間,搞定。

  “過去登一次塔就要一個多小時,我最高登過100多米的塔,當時讓業內都讚嘆,沒想到現在動動手指就取代了。”彭星星班組的班長周海玉已經工作了21年,是當年的“登塔能手”,沒想到現在被無人機“搶了風頭”。

  據介紹,除了無人機,電力檢修現在還用上了絕緣子探傷儀、智能巡檢機器人以及安防可視係統等高科技“神器”。過去很多需要人工登塔才能進行的檢查,如今只需要操控設備就能診斷。

  巡線結束後的彭星星給遠在河南的妻子打了電話,還“炫耀”了他的新搭檔——無人機。“盡管今年過年不能回老家,家裏人也覺得遺憾,但聽説有無人機代替人工登塔,全家人又高興又羨慕。”他得意地説。

  環衛工王福成一家:開著對講機掃大街

  臘月廿四,長春降了一場中雪。

  過去,東北的環衛工人最怕冬天下雪。王福成幹了17年環衛工作,剛開始做環衛工作的頭幾年,長春下過幾場大雪,積雪深處要沒過小腿。那時候,王福成和工友們夜裏12點就出門掃雪,整宿地用鍬鏟、用鎬刨,再用小推車把雪運到集中堆放處。零下20多度的東北深夜,不僅覺不出冷,反而渾身大汗。被汗水浸透的棉襖直接凍在身上,脫下來能直接立在地上不倒。

  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雪還下著,馬路上的“清雪機械隊”就忙活開了。中型雪滾車在前打頭陣,兩、三輛車依次錯開,借助滾刷將路面積雪清掃至道路外側車道。隨後皮卡雪滾車對中型雪滾車遺漏的區域進行針對性清掃,再由“道路寶”將外側車道的積雪收攏存儲,轉運至指定存雪地點。近兩公里長、單向四車道的清掃路段,不到半個小時便可以全部清掃完畢。

  “現在都機械化了,工作量‘小’多了。”王福成説,他的老伴、兒子以及女兒夫婦倆都是環衛工人,全家人經常開著電瓶車去清掃。女兒王麗娟説,用電瓶車收垃圾,效率比以前蹬三輪不知道高了多少倍。“比如我工作的建設街,蹬三輪一個小時頂多走兩圈,電瓶車輕輕松松跑四五圈。”

  採訪中,王福成的口袋裏不時傳出對講機的聲音,這是隊裏發的“新設備”。平時,區環衛保潔處的工作人員會開車在路上巡段,發現問題會第一時間在對講機裏向“班長”王福成“報告”。“比如哪裏突發車禍要處理現場,甚至哪裏地上有一張紙,也會隨時通知我們找附近的人去處理。”

  “條件越來越好。”王福成説。單位租用了一間大房子給隊裏做休息室,大家有了休息喝水的房間。他還給記者“顯擺”了一下新發的工作服:“這裏可以挂肩燈,這個反光條反光材質相當優質,特別亮,還有安全警示牌呢。”

  供暖工人申恩會:守在電腦前“燒鍋爐”

  “你在南方的艷陽裏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裏四季如春。”在東北,沒有比冬天供暖更重要的事兒了。

  在長春房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房屋供暖總公司吉順分公司,四臺單臺20噸黑色鍋爐並排矗立,金黃色的火焰在爐膛內熊熊燃燒。

  隔壁的控制室裏,58歲的申恩會坐在電腦前,不時看一眼電腦上的數字。“這裏顯示黃色底色的數字都是可以設置的,例如超溫設定、爐排轉速、給煤量等等。”申師傅説,現在供暖鍋爐都是電腦啟停,自動化控制,再也不用“煙熏火燎”了。

  1988年,申師傅進入吉順分公司。當時鍋爐房裏有6臺6噸的手燒鍋爐,上煤工要用小推車把煤推到爐邊,再用鍬把煤揚進鍋爐。作為爐前工,申師傅的工作是蹲在熱烘烘的爐前看火,根據火燒程度,判斷爐溫。一班8小時下來,他的紗布口罩都是黑的。當時,除渣工的工作環境更為艱苦,他們要跳進冷卻的鍋爐內把煤渣用鍬鏟出來,煤渣的溫度有200度,爐內溫度也有60度。

  這樣的工作一做就是十幾年。慢慢的,鍋爐房的設備開始更新換代,6噸手燒爐變成了10噸的半機械化爐,又變成如今20噸、40噸的機械爐。只要把煤卸到上煤口的巨大坑洞裏,煤就會順著傳送帶自動運送到鍋爐房的鍋爐內,燃燒過後的煤渣順著排渣口自動排出室外。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收獲的是越來越多的驚喜,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希望。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敘利亞問題會談在阿斯塔納舉行
    敘利亞問題會談在阿斯塔納舉行
    三星稱Note7手機燃損原因在電池
    三星稱Note7手機燃損原因在電池
    春運客流快速增長 節前出行高峰到來
    春運客流快速增長 節前出行高峰到來
    “冰屋酒吧”現身瀋陽 冰塊建造吸引顧客
    “冰屋酒吧”現身瀋陽 冰塊建造吸引顧客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037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