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
高層 > 正文
最新播報:

這個詞,習近平一年提了2356次

2017年01月12日 08:40:05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記者 黃玥

  學習進行時】新年伊始,“學習進行時”放了一個“大招”:從2016年度新華社發布的400多篇涉及習近平活動的公開報道中,抽取30多萬字的講話內容進行大數據統計,分析2016年習近平講話第一高頻詞。結果顯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達到2356次!是哪個詞如此“火熱”?為什麼?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為您分析解讀。

  發展,2016年習近平講話的第一高頻詞,説了2356次。想到了嗎?

  發展有多重要,什麼是發展之本,什麼是發展之要,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發展……習近平在多個場合的講話中作出了論述。

  如此不厭其煩,就是要把“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深意講清講透。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為什麼發展仍是“第一要務”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黨的十八大鮮明指出“發展”的重要地位。

  這句話與鄧小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南方談話中提出的“發展是硬道理”一脈相承。

  “發展是硬道理”,這個簡單而深刻的真理,影響了數十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8%,上升到2015年的14.8%,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的佔比越來越大。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收入實現了翻番。

  這一偉大歷史進步,是我國多年堅持發展、改革開放、艱苦積累的結果。無疑也奠定了“發展”在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地位。

  習近平在2012年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不無感慨:“回首過去,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

  4年之後,在建黨95周年的歷史節點,習近平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從“興國之要”到“第一要務”,意味深長地闡明,中國未來的藍圖,將繼續由“發展”來書寫。

  梳理每年重磅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文件,“發展”也是居高不下的“高頻詞”。專家認為,“發展”是濃縮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進程的代表性詞匯之一。

  我們要清醒看到,發展成就固然可喜,但無論從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資源保有量、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産業結構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還很大。

  我國仍處于並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這是我們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習近平説。

  2015年2月13日上午,習近平在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革命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發展為了誰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首次與中外媒體的見面會上,以深情的話語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感情。

  發展為了誰?答案不言自明。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首次明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為發展“定調”。

  習近平説,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親自擔任中央深改組組長,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的科學論斷,提出增強人民獲得感,人人分享改革成果的理念,在具體改革發展實踐中,推出一個個創新驅動、激發活力的改革舉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理論和實踐中。

  “霧霾天能不能減少”“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提高養老院服務品質”“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在2016年12月2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著重對百姓關切的6件民生大事作出具體部署。

  關切民生、重視細節,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

  脫貧攻堅是“十三五”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習近平為脫貧傾注了大量心血。四年來,習近平在調研考察中10多次看望貧困戶,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用時間表、軍令狀彰顯脫貧決心,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改革發展成功的標準是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生動體現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新實踐的方方面面。

  2016年8月23日上午,習近平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村民呂有章的新家了解自來水使用情況。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發展

  習近平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

  面對三大節點,新常態下講發展,絕不是單純講經濟體量增大、GDP增加,片面追求速度,而是要講品質和效益,講區域、産業結構的協調,講生態的改善、保護前提,講全體人民共用。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五大新發展理念,為發展實踐開出了“藥方”、指明瞭方向。

  2356次提到“發展”的講話中,習近平闡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佔很大比重,其中的深意就是推動更有效率、更有品質、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習近平要求用協調發展的辯證法,處理好發展平衡與不平衡、短板與潛力、局部與全局、重點與非重點、當前和長遠的關係,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早在2005年習近平主政浙江時,就提出“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著名論斷,多年來又不斷重申。“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總書記的這些話,老百姓耳熟能詳。

  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和生態觀。要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是落實共用發展理念的關鍵。習近平説,“落實共用發展是一門大學問”。共用發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漸進過程,要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一句話,中國要的是“可持續發展”。

  2014年5月23日,習近平在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C919大型客機展示樣機駕駛室察看。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哪裏

  創新發展,列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五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

  無論是在推進改革中強調“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還是在經濟轉型中提出“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在習近平的執政思路中,“創新”始終佔據著重要位置,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習近平對創新有過兩個經典評價:“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核心位置”“第一動力”,習近平對創新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嶄新概括,具有重大意義。

  就中國經濟的大體量而言,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等問題較為突出,而創新能力不強,則是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習近平説:“對我國這麼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是難以做到的。”“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

  從精辟論述到考察調研,習近平不遺余力推動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創新中國的建設,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中國共産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生動的創新史。我們要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寫好這部創新史,才能無愧于前人,無愧于後人。

  這就是共産黨人的發展觀。

點擊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 王子暉 ]

Copyright © 2000 - 201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

這個詞,習近平一年提了2356次
發展,2016年習近平講話的第一高頻詞,説了23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