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流水線”:輸入民聲,化解民憂,收獲民心——從黃土高原到雲貴高原的基層黨建見聞之三

2017年01月05日 16:35:4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 題:“民情流水線”:輸入民聲,化解民憂,收獲民心——從黃土高原到雲貴高原的基層黨建見聞之三

  新華社記者令偉家、陳晨、李平、莫華英

  “流水線”本是經濟術語,原料進去,産品出來。而甘肅省蘭州市七裏河區西湖街道的“民情流水線”,卻是條實實在在的“民心凝聚線”:輸入的是民聲,化解的是民憂,收獲的是民心。

  番茄炒肉、清炒馬鈴薯絲、一份米飯、一碗湯,這是88歲的獨居老人牛月芳2016年12月5日的午餐功能表。中午和晚上每天兩頓的免費“愛心餐”,由專門的助老員遞送,老人已經吃了10年。

  在西湖街道,還有32位獨居老人,和牛月芳一樣,享受著街道每天提供的兩頓免費餐飲。

  給獨居老人免費提供一日兩餐,是西湖街道“民情流水線”工程的子品牌——“夕陽樂餐桌”的服務項目。

  “民情流水線”始創于2004年。説起創建緣由,西湖街道黨工委書記鄭先喜快人快語:這裏是蘭州南大門,流動人口多、轄區單位多、外來商戶多,居民需求瑣碎、繁雜又具體。過去群眾辦個事,進這個門出那個門,這邊章子蓋好了,那邊證明又落下了,不是這兒卡殼,就是那兒梗阻,一件小事經常來回折騰好幾趟。

  群眾的需求,催生了“民情流水線”。“我們借鑒工廠流水線模式,把收集到的民需、民憂,設置成受理、辦理、反饋、監督四個環節,形成一個服務閉環。”鄭先喜説,在這條流水線上,前一環推後一環、後一環逼前一環,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都亮在大家的眼皮底下,誰都不能怠慢,誰都不敢推諉。

  走進西湖街道政務大廳,“民情流水線”圖格外醒目:民情受理、限期辦結、公示反饋、限期監督,每一環由誰負責、如何操作,一目了然。

  記者隨機點開了一條:2016年12月3日晚,梁家莊雅築小區魏女士來電反映家中停暖;12月5日10時14分,街道幹部李揚登記“物業公司已與魏女士取得聯繫,家中已供暖”;12月5日14時16分,七裏河區幹部岳彩蕓登記“事主反饋‘基本滿意’”。

  其實,流水線到這一步,僅僅開了個頭。“民情流水線”運作一段時間後,民情電話少了,流水線來料不足、“吃”不飽。

  是群眾的問題都解決完了嗎?除了停水停電這些“淺民情”,群眾還有沒有更深需求?帶著這些問題,街道幹部開始進樓入戶、走訪調研,發掘搜集群眾心底的“深民情”。

  細細梳理之下,被掩蓋的“深民情”漸次顯露:社區老人佔15.3%,一些獨居老人吃不上飯;雙職工家庭多,孩子下午四點半放學後沒人管;退休老人精神生活缺乏,“拉傳銷”“廣場舞”擾民嚴重……

  “深民情”一點點挖掘,“流水線”不間斷“擴容”:針對獨居老人的“夕陽樂餐桌”建起了,針對雙職工家庭的“四點半工程”開張了,針對老年人文化生活的“社團孵化器”運作了……

  從2004年搭建骨架起,經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民情流水線”不斷補充完善,已從最初設立民情信箱、發放“民情連心卡”的“淺民情”收集,轉變為開通民情熱線、創建“兩代表一委員”民情聯絡站的全天候立體化“深民情”挖掘。

  解決“深民情”,贏得真民心。“‘深民情’往往隱藏在群眾日常的柴米油鹽之下,幹部容易習以為常、視而不見。”鄭先喜説,“黨中央號召我們堅持問題導向,首先要發現問題。”

  像孤寡老人的養老問題,本來政府不能缺位,但過去群眾自力更生自己解決,久而久之,政府也忘了這是自己的職責。鄭先喜説,“不深入群眾,你就發現不了這些‘深民情’。建立服務型政府,就要及時補上過去的缺位。”

  查民情、曉民意、解民憂、排民難、聚民心,作為“深民情”的發現者、化解者,“民情流水線”既是西湖街道平安和諧的粘合劑,又是社會治安穩定的減壓閥:連續多年犯罪率明顯下降,民情滿意度一直在85%以上。“到外地開會,別人一聽我是西湖街道的,都豎起大拇指,都知道‘民情流水線’,特有自豪感!”

  不過,最讓老鄭自豪的,還是他和群眾杠杠的關係:“我當了12年街道幹部,區內21378戶居民,誰家的門朝哪邊開,誰家的墻上有個洞,我閉著眼睛都能説清楚。做好群眾工作,我有這個底氣!”(參與採訪:王博)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 張新華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1112025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