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故裏之爭”何時休?

2016年12月12日 07:33:01 來源: 廣州日報

  @視覺中國

  因為一場跨越兩省的隔空“口水戰”,寧靜的桃花源再次跳入民眾的視野。針對重慶酉陽高調推介並宣布自己為“正宗”桃花源的行為,湖南桃源奮起反擊,稱重慶酉陽涉嫌炒作,自己才是“正宗”。這場涉及兩地的搶奪,算是一次新的“故裏之爭”。

  這樣的新聞早已無數次上演,從南方的桃花源,到北方的杏花村,兩大古代名家筆下的“名地”都陷入了被爭搶的境地。至于那些名人故裏,就更不用説了。各地爭搶名人、名地,或許是出于對名人、名人故裏的尊崇,或許是出于對文化的情感,這些都是好事。從文化歷史的發展角度來説,比起名人被遺忘、名人故居被破壞的文化冷漠,各地爭搶名人及其故裏,多少能讓時下的民眾對歷史和文化加深些了解。

  然而,從各地“赤膊上陣”的表現來看,似乎更重視的是經濟,對名人本身的關注反倒在其次。僅從此次“桃花源”之爭來看,兩地紛紛以排他的姿態來捍衛自己的“正宗”地位,這不符合文化的“共用”特徵。而始自上世紀的花木蘭之爭,河南湖北兩地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招商引資上,比如辦文化節,搞生態旅遊區。表面爭名,實則逐利。

  從國內許多地方的“套路”來看,先搶幾個名人,再修幾處故居,開幾場研討座談,申請幾個項目,就可以以“某某故裏”自居,堂而皇之地進行宣傳。已經故去的名人,就這樣變成了一些地方的“搖錢樹”。這些套路,是典型的“吃祖宗飯”鬧劇。

  稍微梳理一下就可以發現,熱衷于爭搶名人的地方,只想借名人故裏,吸引外界關注,尤其是外界的投資,也就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遺憾的是,許多地方既缺乏文化底蘊又不懂文化和經濟和諧發展的道理,只會盲目開發。不但內容空洞、形式老套,有些還以破壞名人故居為代價,“閒來爭名人,忙時毀故裏”就是其中的寫照。

  讓人擔憂的事情還有很多,一些地方上的名人故裏項目,動輒投資上千億,佔地數千畝;與此同時,一些所耗不菲的工程半途而廢,也不得不讓人心痛。曾有媒體報道,耗資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裏變成一片荒涼,山西婁煩孫大聖故裏兩年只建成一座接待中心。

  爭奪名人的故事已有很多,教訓也不算少。在唯經濟指標馬首是瞻的爭奪過程中,一些地方對待歷史名人的態度變得越來越實用主義,對文化與經濟的理解越來越淺薄,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也越來越少。這種集體的無意識,可能在悄然傷害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觀,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夏白樺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5112940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