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紅色追尋 不忘初心——三個年輕人重走萬里長徵路的故事

2016年10月13日 21:01:34 來源: 新華社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392530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紅色追尋 不忘初心——三個年輕人重走萬里長徵路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樊永強、陳子夏、魏驊

  當年紅軍為什麼要長徵?

  長徵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長徵精神對今天還有什麼意義?

  ……

  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在這個值得追憶和紀念的年份,三位“85後”和“90後”的年輕人,帶著今天中國大多數年輕人都有的疑問,重新踏上先輩曾經走過的路。

  歷時11天,跨越5省區,行程1.4萬裏——用腳步丈量那段被稱作“人類精神豐碑”的偉大徵途,體驗感知先輩們的無畏、犧牲和信念,同時用網絡直播的方式向億萬觀眾傳達出他們一路的思考和感悟。

  這是一次當代青年的“紅色追尋”。

  “這是我第一次為長徵落淚”

  9月26日上午,三位年輕人歷經萬裏跋涉,到達紅軍長徵會師地寧夏固原將臺堡,與眾多老紅軍後代“勝利會師”,完成了最後一場“紅色追尋”係列網絡直播。

  “聽紅軍後代爺爺奶奶們講起當年的故事,我流淚了。”三位主播之一、廣西大學學生劉欣然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的女兒賀曉明老人,一同淚灑將臺堡。觀看直播的網友“圓規畫方”看到這裏也流淚了,“我哭了,這是30歲的我第一次為長徵流淚。”

  秦子恒28歲,郭領領22歲,劉欣然19歲。他們仨從江西于都出發,一路行至寧夏將臺堡。連續11天、12場直播,他們沿著紅軍當年走過的路:江西于都,廣西灌陽、興安,貴州婁山關、遵義、習水,四川石棉安順場、瀘定橋、寶興夾金山、紅原日幹喬草原,寧夏六盤山、將臺堡,走進一段段紅色傳奇——紅34師6000將士舍生取義、大渡河17勇士無畏強渡、瀘定橋22勇士前仆後繼、雪山草地忍饑克難……

  走長徵路,是緬懷先輩,更帶有一種“浸入式”體驗。出發地于都,他們穿著紅軍草鞋踏上徵途;大渡河邊,背著石頭負重行軍;夾金山下,喝紅軍當年的“禦寒神水”辣椒水;日幹喬草原,像紅軍炊事兵當年一樣背上行軍鍋……寒冷、勞累、困頓、缺氧,他們通過切身的體驗,盡可能感受、還原當年萬千和他們同齡的紅軍戰士經歷過的千難萬險。

  “很多東西在書裏看過,但在現實中感受特別強烈。”劉欣然説,“更何況,我們現在重走,條件比當年不知道要好多少!”

  “課本上學過的歷史大事,就這樣變得鮮活了、立體了。”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研究生郭領領説。

  回望80年前的長徵路,還有更多無法還原、甚至難以想像的悲壯卓絕。沿途每個站點,都有接引人帶來當年或悲壯、或堅韌的長徵故事:

  灌陽烈士陵園,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第三十四師一〇〇團團長韓偉之子韓京京對他們講述紅軍師長陳樹湘被俘後自己扯斷腸子壯烈犧牲;

  大渡河邊,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一團一營營長孫繼先之子孫東寧在找到唯一渡河船只的地方,向他們講述當年和湍急河水一樣緊急的軍情;

  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上,藏族向導馬花像當年爺爺帶領紅軍翻越雪山一樣,陪著他們攀援,還告訴他們嘴裏要叼上草,好平衡呼吸;

  ……

  這些動人心弦的細節,通過大大小小的螢幕,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億萬網友。據初步統計,已經有超過5500萬網友觀看了《紅色追尋》直播節目或視頻短片。“90後”大學生金燃駿直播期間每天都在“追劇”,“從頭學習,感受過就一定會被它感動。”和金燃駿一樣的眾多網民,留下了30多萬條點讚和感動的評論。

  “這是一場三位主播與億萬網友共同走完的長徵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王彬説。

  “不要忘了來時的路,不能忘了遠去的人”

  《紅色追尋》三位年輕主播,出發前帶著各自的心願,踏上了長徵路。

  秦子恒是一名銀行職員,有過從軍經歷。他的爺爺是當年紅四方面軍的一員。“我想去當年祖輩們戰鬥過的地方,看一看到底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秦子恒説。

  郭領領在去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時,參與拍攝了一部微電影《老兵》,採訪過百歲老紅軍張力雄,但一直遺憾沒能聽年事已高的張爺爺講講他長徵時的經歷。

  劉欣然剛上大二,專業是電子資訊工程。已去世的外太公是百色起義中誕生的紅七軍一員,當年留在廣西堅持革命,並未參加長徵。“同樣是紅軍,外太公沒走過長徵,我要替他去走走,圓他的心願。”她説。

  踏著先輩的足跡,三個年輕人一路在走,一路在尋找各自的答案。

  在興安湘江界首渡,當年紅一方面軍中央縱隊和紅軍部隊冒著敵機轟炸,阻擊數倍于己的敵軍,犧牲慘重。平靜的河水下,長眠著萬千紅軍將士的英魂。

  17日,直播中,三位年輕人登上搖晃的竹筏,在河上酹酒撒花,舉行了一次簡單莊重的祭奠儀式。“你們當年沒有走完的路,讓我們來替你們走完!”話音剛落,曾是軍人的秦子恒本能地行了一個軍禮。潔白的花瓣飄散在江面,這一幕,讓許多觀眾“濕了眼眶”。

  海拔4400多米的夾金山,亂雲飛渡;海拔3400多米的日幹喬草原,蒼莽無際。

  高寒缺氧、路途疲憊,郭領領、劉欣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嘔吐、頭痛、無力……小夥伴們相互攙扶著,完成了他們長徵路上挑戰自我的“極限任務”。

  “為什麼紅軍戰士一路上再苦再累,都不願放棄擔架上的戰友?為什麼他們會把僅有的糧食留給戰友,而自己卻寧願餓死?”經歷了這些,劉欣然理解了書本上讀到的一個個故事。

  “當年那麼艱難的條件下,紅軍都取得了勝利。這就證明:堅定的信仰會讓人無所畏懼。”郭領領發出這樣的感慨。

  在秦子恒眼中,當年的紅軍戰士是“最有夢想並敢于追夢的一代人”。“而對我們來説,千萬不要忘了來時的路,不能忘了那些遠去的人。”秦子恒説。

  “接力棒交到你們手上了!”

  “老紅軍們一位接一位老去、離去,往後誰來講述那段歷史?”走完萬裏行程,郭領領提出這樣的疑問。

  “我們已經年過花甲了,紅軍精神該怎麼傳承?”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開國大將王樹聲之女王宇紅也這樣問孩子們。

  26日,寧夏固原將臺堡,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將臺堡會師紀念碑前,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將領的後代,和三位年輕人“會師”,進行了一番跨越代際的對話。

  “革命勝利了,但是勝利來之不易,犧牲的人遠遠超過活下來的人。”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一團團長楊得志之子楊建華告訴年輕人。

  “為什麼紅軍每到一處,老百姓就跟著紅軍走?因為這是一支為人民而戰的隊伍。”王宇紅説。這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實地體驗更能真切理解,“舒舒服服坐在家裏是很難體會的”。

  “把真實的歷史傳給後人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領導人劉志丹的侄女劉米拉,用5年多時間收集整理父輩留下的資料,編纂出版了近百萬字的歷史文獻。她説:“我們做的這些,就是為了讓年輕人了解並理解,那麼多流血犧牲的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究竟做了什麼。”

  一路徵塵,三位年輕人升華了自己對長徵的認識。

  劉欣然對沿途遇到的紅軍後代群體印象深刻,這些老人退休後仍在一遍又一遍重走長徵路,記錄父輩的故事,千方百計尋找烈士後人,省吃儉用捐建紅軍小學,“這些事沒人要求他們做,完全出于自願。”

  “我當年太小,沒聽爺爺講過他們是怎麼走完這段路的。”走完長徵路,秦子恒心裏有了更多遺憾和擔心。“等這些紅軍後代老得走不動路了,説不清話了,誰來給孩子們講述曾經的故事?誰來追尋那些當年為了信仰翻山越嶺的人?”

  談話間,他們共同回憶起在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八一希望小學見到的一次特殊的點名儀式。

  “戰士張桂成,”

  “到!”

  “蕭漢堯,”

  “到!”

  “二連連長熊尚林,”

  “到!”

  ……

  老師點的是“強渡大渡河”17勇士的英名;鉚足勁齊刷刷地回答“到”的是“十七勇士中隊”十一二歲的小學生們。他們的身後是一幅大大的標語:“我們是紅軍的血脈,我們是革命的後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須有一代人的擔當。

  經歷過這次紅色追尋,三位年輕人都記住了賀曉明奶奶的一句話:“重走長徵路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現在我們把接力棒交到你們手上了!”

點擊查看專題: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71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