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馬背上”的共和國

2016年08月30日 16:21:21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30日電 題:“馬背上”的共和國

  李赟、馬藝、李兵峰

  “馬背上”的共和國指的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紅軍長徵出發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隨軍行動,政府的工作還要繼續,各種辦公設施、家當,包括公章、油印機,甚至桌椅板凳都一起帶上了。為此,他們徵用了蘇區及附近地區的很多騾馬馱著這些重要物資,浩浩蕩蕩參加長徵,就有了“馬背上”的共和國這樣的説法。

  創建“山溝裏”的共和國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各個根據地和紅軍不斷發展壯大的大好形勢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選舉産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被後人譽為“山溝裏”的共和國。

  隨後,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毛主席”這個稱謂由此而來。以江西瑞金為中心的蘇維埃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央蘇區,是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等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轄區除了中央蘇區以外,還先後轄有湘鄂、湘鄂贛、閩浙贛、鄂豫皖、川陜、湘鄂西、湘鄂川黔、瓊崖、廣西右江、閩東、陜甘邊、陜北等蘇維埃區域,以及一些小塊的紅色根據地。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譜寫了中國共産黨領導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政權建設的新篇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後,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實行了各級工農代表大會制度,構建了基本的政治體制框架;依靠人民、帶領人民,創造了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在長達數年的反“圍剿”鬥爭中,不僅保障了10余萬紅軍主力部隊的日常供給和大量戰爭物資,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眾生活,積累了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寶貴經驗。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方面的成功實踐,為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建設奠定了基石。

  戰略轉移變成“馬背上”的共和國

  1933年9月下旬,國民黨蔣介石糾集百萬兵力對紅軍和蘇區發起了第五次“圍剿”。

  1934年5月,隨著廣昌、建寧的先後失守,國民黨軍隊進入蘇區腹地,此時中央蘇區形勢更加惡化。四個月後,蘇區進一步縮小,人力物力已十分匱乏,中共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和李德等人研究決定,于10月底或11月初實施戰略轉移,同時展開轉移前的部署和各項準備。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第一、二野戰縱隊,分別由瑞金縣的田心、梅坑地區出發,向集結地域開進,長徵正式開始。從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也由“山溝裏”的共和國變成了“馬背上”的共和國。

  “紅軍長徵出發時,輜重如山,騾馬成群,就像是大搬家一樣。”許多黨史專家後來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在長徵初期的行軍過程中,因為部隊所帶輜重過多,導致整個行軍的速度緩慢,造成人員和各方面的較大損失,可謂是十分沉重的“馬背上”的共和國。

  隨著長徵的繼續,部隊在行動中汲取經驗,甩掉了大量不利于行軍作戰的包袱,轉入輕裝前進,行動更加靈活,使這個“馬背上”的蘇維埃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

  此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關所屬人員隨中央紅軍一起,走過兩萬五千裏艱苦歷程,歷經數百次戰役戰鬥,突破數十萬國民黨軍圍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達了陜甘蘇區吳起鎮,完成了艱苦卓絕的戰略轉移任務。

  完成歷史使命

  1935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進駐安定(今子長縣)瓦窯堡,並設立蘇維埃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西北辦事處進駐延安。從此,延安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為中國革命的聖地。

  1937年7月,為與國民黨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發表宣言,宣布取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和各級蘇維埃政府,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1937年9月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最後一個政府機關“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變更為“中華民國陜甘寧邊區政府”。

  至此,這一段“馬背上”的共和國也成為歷史。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雛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廣大人民建立全國性政權的一次重要嘗試,對于鼓舞全國勞苦大眾的革命鬥志,推動土地革命戰爭蓬勃發展,以及在與國民黨的政治談判中取得一定對等地位,對于成立邊區抗日民主政府,八路軍、新四軍自成係統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194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