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從實驗室到市場,這個機器人走了18年——來自督查一線的見聞與思考

2016年05月31日 19:16:45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朱基釵)以2毫米的微創,進入大腦這一“生命禁區”,抵達病灶靶點,定位精度達1毫米,通過其精確的導航定位,醫生可以實施活檢、抽吸、毀損、植入、放療等12類術式,平均耗時30分鐘,術後觀察三天即可出院……

  這是記者近日跟隨國務院促進民間投資專項督查組第五組在北京中關村的柏惠維康公司採訪時,看到的一款應用于神經外科的手術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的名字叫Remebot。

  它給神經外科手術帶來了新的變革。它的出現,為腦出血、腦囊腫、癲癇、帕金森病等十余類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然而,Remebot從實驗室的樣機到手術臺的産品走過的18年歷程,也引起了督查組的思考。

  創新技術差點束之高閣

  “對于神經外科機器人的研發,中國其實並不比國外晚。”Remebot的創始人劉達博士表示,1995年他的導師王田苗教授留學歸來,進入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就開始正式組建研究小組,在國內率先開展醫療外科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

  1997年,王田苗教授與海軍總醫院田增民主任合作完成了國內首例機器人輔助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成功開展臨床應用。1998年,王田苗教授的博士生劉達加入醫療外科機器人研究小組,成為技術負責人,並成功申請了當年的國家“863計劃”課題。

  1999年,研究小組攻克了無框架立體定向手術關鍵技術,完成國內首例機器人輔助無框架立體定向手術。“從有框架到無框架,作為實驗室的樣機,可以説我們的神經外科機器人已經實現了技術上的關鍵性突破。”劉達介紹。

  2000年,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鑒定認為“無框架神經外科機器人的臨床應用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際上處于先進水準且無類似係統報道”。2008年,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雖然技術上的突破得到高度認可,但是機器人從實驗室的樣機到市場化的産品,中間的距離卻比想像中的遙遠。“項目結完題,課題經費沒有了,報完獎似乎就完事了。”劉達遇到了許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研究人員曾遇到的共同尷尬。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由于涉及職務發明,智慧財産權歸屬學校,而從技術到産業化的過程中,又必須依托企業的實體,才能面向市場、獲得融資。”他表示,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如何操作,成果轉化收益如何分配,當時的國家政策並不明朗,體制機制的障礙使得創新鏈和産業鏈之間無法有效銜接。

  民間資本帶來轉折契機

  “這麼好的技術,不能束之高閣。”技術出身的劉達堅信神經外科機器人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和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並能産生巨大的社會價值。

  經過一番思考,他于2010年成立公司,通過技術服務獲得的收入繼續投入研發之中。但收入有限,産品化發展非常緩慢,無法吸引到民間資本的注意。

  “當時是在業余時間去做這些事,與學校的關係還沒理順,總感覺有點‘偷偷摸摸’,就像是帶著某種‘原罪’似的。”

  轉折點發生在2014年,當時法國推出了一款名為Rosa的類似産品,成為世界上首款商用化的神經外科機器人。售價高達每臺100多萬美元,其廣闊前景讓投資人趨之若鶩、投入重金。

  “Rosa的成功對我們刺激很大。如果有同樣的政策環境和機會,我們肯定能比Rosa早上市。”劉達遺憾地説。

  外來的刺激開始引起國內民間資本對神經外科機器人的關注,但智慧財産權的問題仍是擺在投資人面前難以跨越的鴻溝,融資局面遲遲無法打開。

  通過王田苗教授的個人關係,劉達終于得到一個天使投資公司的支援,對方非常認可該項技術,在團隊只有寥寥數人的時候注入了上千萬元的資金。

  “及時的民間資本注入,為我們的團隊帶來了專業的運營模式、專業的合夥人,彌補做技術的我們在面對市場推廣産品和融資方面的不足。同時,我們快速完成了第6代神經外科機器人Remebot産品定型並開展臨床試驗。從此,公司進入高速發展通道。”劉達説。

  由于産品具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産權並具備巨大的臨床價值,Remebot又進入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創新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程式,即“綠色通道”計劃,給予優先受理,大幅度加速了醫療器械注冊證的審批流程。

  制度改革釋放創新活力

  2015年下半年以來,一係列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政策密集出臺,真正使Remebot迎來了春天,束縛劉達團隊手腳的一係列體制機制障礙終于得以破除。

  2015年8月,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正式通過,從國家法律層面破解了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等政策障礙;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幹規定,進一步明確細化相關制度和措施;就在本月初,國務院又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

  從修訂法律條款到制定配套細則到部署具體任務,科技成果市場化、資本化的“中梗阻”被逐步打通,科技創新創業的活力進一步激發。

  “隨著制度的改革,原來‘偷偷摸摸’幹的事,現在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幹了。”乘著這股東風,Remebot入市步伐實現了“奔跑”。

  “智慧財産權等核心問題一旦解決,民間資本就可以按市場的眼光來評價産品和團隊,一時間門庭若市,許多投資機構慕名而來,又為公司注入千萬級的發展資金。”劉達的合夥人、公司首席運營官聶智説。

  他介紹,公司現在已經與多家在神經外科領域最頂尖的國內醫院進行臨床試驗和合作,預計今年下半年,Remebot將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與患者見面。“我們的目標是,3年內讓Remebot在全國500家醫院得到應用,並同時進軍國際市場,為更多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帶去福音。”

  如果從1999年實現了技術上的關鍵性突破,到今年開始正式走向市場,Remebot從實驗室裏的樣機到手術臺上的産品,整整花了18年。

  國務院促進民間投資專項督查組第五組組長嚴之堯認為,Remebot的成長經歷,對反思科技體制改革、金融制度創新和民間投資發展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

  “沒有體制機制的改革,沒有現代金融制度的創新,就難以催生現代高科技為代表的新産業、新業態的爆發。”嚴之堯表示,對于初創期的新産品、新技術,國家如果能適時出臺相應的鼓勵和支援政策,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政府和社會如果能及時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更多的科技成果就能走出實驗室,轉化成新的先進生産力。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1896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