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
高層 > 正文
最新播報:

經濟日報署名文章: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綜述

2016年03月01日 00:31:29 來源: 新華社

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頭等大事

  新的糧食安全戰略,引領著新的糧食安全實踐。

  3年多來,在糧食安全戰略的引導下,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係列兼顧當前與長遠的新機制、新舉措,更注重改革驅動、注重投入驅動、注重調動種糧積極性。時光飛逝,糧食安全實踐的創新腳步卻從未停歇。

  更注重改革驅動。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産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隨後,國家取消對東北大豆實行多年的臨儲政策,改為目標價格補貼。

  更注重投入驅動。2016年1月,中央決定,加大財政對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提高7.5個百分點。這是在供給側穩定糧食産能的創新型措施。同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

  更注重調動種糧積極性。2015年1月,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幹意見》出臺。這是首部全面落實地方政府糧食安全責任的文件,涉及到糧食生産、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同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對糧食主産省和主産縣的政策傾斜,保障産糧大縣重農抓糧得實惠、有發展。

  新的糧食安全實踐,鞏固了糧食安全保障。

  糧食安全的現狀,農民最有發言權。“一下雨,雨水就收集在地膜下,保墑、保溫、增産,讓我們擺脫了幹旱。”甘肅省正寧縣西渠村採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平均畝産達到1200斤,這在以前都不敢想像。這幾年,國家集中力量建設4億畝以上旱澇保收高産穩産農田,每畝可增産100至200斤。去年河南部分地區發生旱災,農民們發現,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由于灌溉設施完備,玉米長勢不亞于不旱的地方。

  糧食安全的現狀,數字最有説服力。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糧食每人平均佔有量達到90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準。糧食産量連續3年超過1.2萬億斤,並屢創新高。2015年,我國進口糧食不到2500億斤,其中大豆進口約1600億斤,三大谷物只有不到900億斤。需要説明的是,在我國,大豆被納入糧食口徑統計。而國際上,大豆是油料和飼料原料,不算作糧食。

  數據還有更多。目前,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表明一半以上的農田可實現旱澇保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6%,標誌著“靠天吃飯”已得到部分改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標誌著糧食用種全部實現了更新換代;農業機械化水準超過61%,意味著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成為歷史。

  沉甸甸的糧食,凝結的不僅僅是陽光、雨露和土壤的精華,也凝聚著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甘霖和億萬農民的汗水。有力的舉措、不易的成績,絕不僅僅體現在幾組數據上。

  2013年,我國受到了“南旱北澇”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國家及時撥付糧食風險基金中央補助款315億元,全國主産區的風險基金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當年,夏糧、早稻、秋糧季季都增産,全年糧食産量在受災之年上了一個新的千億斤臺階。

  2014年,糧食生産的經濟效益問題凸顯,農資價格持續高位,人工費用和土地租金上漲明顯。對此,國家提高並及早公布了稻谷最低收購價,適時安排臨時收儲和國儲拍賣,給農民吃下了定心丸,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維護了糧價平穩運作。最低收購價、臨儲計劃、政策糧競價交易逐步完善,我國糧食市場調控政策體係已成型。

  2015年,糧食生産遭遇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遷飛性病蟲害偏重發生,部分地區出現春季低溫和夏季幹旱。從深松整地到適期播種,從肥水運籌到病蟲防控,有關部門全年發布了20多個指導意見,從春耕春管、“三夏”生産到秋收秋冬種,進村入戶指導。天道酬勤,實現糧食增産的同時,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魚等農産品都穩定發展。

  確保糧食安全必須超越農業,以寬廣的視野統籌推進。如今,黨中央統攬全局,11個部委積極配合,産區銷區通力合作,穩步推進糧食安全狀況提升。

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確保自身的糧食安全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的糧食庫存充裕,市場供應充足,這不但有效穩定了國內糧食市場價格,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我國糧食産量連年增長,2015年喜獲“十二連增”。這是在經濟增速逐年放緩、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約束趨緊、生産成本持續攀升、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倒挂加劇以及務農老齡化愈發明顯的情況下砥礪而成,尤其是近3年來糧食生産高位爬坡,更是難能可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亮點之一。

  對于“十二連增”,消費者有自己的感受。從城鎮超市到鄉村集市,粗糧細糧一應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菜籃子”豐富,“米袋子”充實,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從關注數量到均衡營養,老百姓對自己飯碗的要求在提高,如何搭配均衡營養,怎樣才能吃得更健康,成為熱議的話題。

  産量連年增加、品質越來越好、結構更加合理。事實勝于雄辯,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一些人提出的“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進一步增強了中國人民對我們能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信心!

  事實上,中國人不僅自己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正在努力幫助其他國家的人民解決吃飯問題。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

  “全世界有22.5億畝水稻,如果有一半種上雜交稻,增産的糧食可以多養活4.5億人。”袁隆平院士有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超級雜交稻是我國糧食科技界對世界糧食安全的突出貢獻。中國超級稻不僅在國內推廣達1.36億畝,佔水稻總種植面積的3成,比其他品種畝均增産137.6斤。而且在印度、越南等國家推廣達9000多萬畝,平均畝産比當地優良品種高266斤。

  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幹事勞倫特·托馬斯説,糧農組織非常自豪地見證了中國以僅佔世界9%的可耕地面積和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22%人口的矚目成就;欣喜地看到中國從早年的糧食受援國轉變為向許多南半球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和其他糧食解決方案的主要援助國。

  近年來,我國在全球近100個國家建立了農技示范中心、農技實驗站和推廣站,先後派遣農業專家3萬多人次,幫助這些國家培養了大批糧食技術人員。“我們希望看到饑餓和貧困在全球被消滅,我們願意與各國分享農業技術、經驗和農業發展模式。”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中國領導人的話語擲地有聲。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更復雜的國際糧食格局,黨中央依然沒有絲毫放松對糧食安全的重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民”成為確保今後糧食安全的三個支柱。

  ——藏糧于技,為糧食生産插上科技的翅膀。一項技術創造一個奇跡,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我國農業科技與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潛力,今後要堅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單産的內涵式道路。科技支撐既要“頂天”,注重先進科研成果的引進、創新;也要“立地”,把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到千家萬戶。

  ——藏糧于地,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過去耕地數量減少,既有城鎮化發展佔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集約的因素。新形勢下,黨中央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在“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説明中,他又對藏糧于地進行延伸,提出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

  ——藏糧于民,發揮農戶的糧食安全穩定器作用。農戶儲糧,在我國糧食儲備體係中佔有重要位置。大量糧食存于農戶之手,在供應緊張時,農民不會跟風搶購;豐收時,也不會出現大量拋售,對穩定市場極為重要。相對于各國通常只強調糧食生産的做法,黨中央強調要同時加強糧食生産、儲備、流通三大能力建設,這是對大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的重大創新。

  所貴惟賢,所寶惟谷。“稻”是生存之道、發展之道,一米一飯關係國家安危、人民幸福,黨中央全面實施新的糧食安全戰略,使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 錢中兵 ]

Copyright © 2000 - 201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

經濟日報署名文章: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綜述
新華社北京2月29日電經濟日報3月1日署名文章: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綜述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211181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