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當中國站在“旅遊社會”大門口--中國旅遊業思辨錄

2016年02月28日 12:40:08 來源: 新華社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358291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 題:當中國站在“旅遊社會”大門口--中國旅遊業思辨錄

  新華社記者王敏、王蔚、張紫赟、魯暢

  今年春節,全國共接待遊客3.02億人次,佔全國人口比重的近四分之一;

  2015年超過40億人次國內旅遊,相當于全國每人平均出遊3次;

1月17日,遊客在海南三亞大東海遊玩(手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周慧敏 攝

  旅遊業對全國GDP的綜合貢獻佔GDP總量的10.8%,就業人口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

  從北京到海南,從廣西到雲南,從安徽到湖北,從上海到吉林,新華社記者一路採訪,一路追問,對旅遊業的認識不斷深化:旅遊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社會現象;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人們的一種基本權利……中國已經站在“旅遊社會”大門口,重新認識旅遊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創新管理方式,中國旅遊業才能釋放更大潛力,在為經濟提供新動能的同時增加人們的獲得感,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添磚加瓦”。

  小産業,大賬本

  春節出發前,東北的趙女士為全家赴海南的假日行做了詳細的遊玩攻略,涉及機票、酒店、包車、餐飲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我都要仔細研究,出了問題就玩不好。”她説。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然而,新華社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全社會對旅遊業帶來的深刻變革和影響的認識還遠遠不足。

  在人們印象中,旅遊是小産業,是“閒”出來的産業;在國家統計局多年的統計年鑒中,旅遊業的統計口徑只代表“旅行社”業的相關數據,直到2015年才針對旅遊業開展了一次專項統計,行業統計從小口徑向全口徑邁出一步;在很多地方,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往往不會考慮旅遊業,各部門徵詢意見時往往忽視旅遊業。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瀾滄江畔,遊客和當地群眾在街頭潑水狂歡,慶祝傣歷1377年新年(2015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宗友 攝

  “到一個地方,人們通過旅遊近距離接觸各個行業。然而,人們往往看到房地産、汽車等支柱産業的增長,卻忽略了旅遊業作為支柱産業的增長潛力。”中國旅遊智庫秘書長石培華説。

  據介紹,旅遊業的關聯産業超過110個,且近年來對相關産業貢獻不斷凸顯,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和商業的貢獻率超過40%……“一業興、百業旺”,更重要的是,旅遊業改善著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對安徽九華山友誼土菜館老板陸軍良來説,這個春節過得特別繁忙與充實。隨著祈福迎新走俏旅遊市場,越來越多的遊客來佛教名山九華山。“初五當天山上就來了9萬人,我家土菜館也是人流不斷”。他在餐館內打造了一個懷舊風格的音樂餐吧,和其他農家樂相比有了競爭優勢,一年經營收入幾十萬元。

  以農家樂為切入點,鄉村旅遊、旅遊扶貧正風生水起。據統計,“十二五”以來,全國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了10%以上貧困人口脫貧,總數達1000萬。很多農民在開展旅遊經營中視野開闊了,市場觀念增強了,謀生本領提高了。

2月10日,安徽池州九華山風景區祗園寺旁人山人海。新華社記者 張紫赟 攝

  據介紹,2015年全國旅遊總收入達4.13萬億元,完成旅遊投資10072億元,同比增長42%。國家旅遊局預測,未來3年,我國旅遊直接投資累計將超過3萬億元,並將帶動15萬億元以上的綜合投資。

  旅遊,是開放的窗口、友誼的紐帶。近年來,很多國家爭相出臺吸引我國遊客的政策,要求與我國開展多種形式的旅遊合作。今年春節前,很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出招吸引我國遊客。通過旅遊,中國文化軟實力走向世界:日本東京淺草寺前,仲見步行街懸挂起金猴圖案;美國紐約帝國大廈演繹著“大聖歸來”燈光秀;阿聯酋迪拜地標建築帆船酒店秀出中文書法“猴”和“猴年吉祥”字樣……

  “旅遊業既拉動投資又拉動消費,富民富財政,融合度高、覆蓋面廣、拉動力強。我們一定要建設好這一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表示。

   1 2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曉朋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