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中國的核應急(全文)

2016年01月27日 10:12:02 來源: 新華社

  七、核應急科技創新

  中國制定國家核應急工作規劃,明確核應急領域科技創新目標要求、體制機制、人才建設、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核事故後果評價與決策支援係統開發。堅持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中國有關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事故源項估算、風場診斷與預報、氣載放射性擴散、水體放射性擴散、核輻射醫學應急分類及救援、放射性劑量估算等技術領域取得成果,為國家核應急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援。

  核應急基礎技術研究。開展“華龍一號”反應堆、AP1000反應堆(美國先進壓水堆)、EPR反應堆(歐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快堆等三代、四代核電技術反應堆核應急技術與管理研究。針對多機組同時出現共模事故、內陸核電站嚴重事故源項分析、跨地區核應急準備、核燃料迴圈設施應急準備、核與輻射恐怖襲擊事件應急處置等重大課題,持續開展研究,取得一批成果,促進了中國核應急基礎技術水準的整體增強。

  核應急專用裝備研發。重點推進核應急輻射監測、輻射防護、醫學救援、去污洗消等裝備研發和係統整合。自主研制車(船)載巡測設備、航空輻射監測係統、輻射監測與事故響應機器人等裝備設備,以及車(船)載核應急指揮係統、核應急醫學分類及監測平臺、醫療支援係統等,並已裝備各級核應急救援隊。中國海關使用的門戶式輻射探測設備全部由國內企業自主研發制造。

  核應急信息化技術研究。開展核應急數據採集和傳輸標準化研究,建立健全全國核應急資源管理係統。研發核應急指揮信息化係統,創新核應急預案模組化、響應流程智能化、組織指揮可視化、輔助決策科學化等技術,實現日常管理與應急響應一體化,提高了核應急響應能力和組織指揮效率。

  核應急醫療救治技術研究。開展急性放射損傷診治等技術研究,制定急性放射損傷診斷與治療方案和救治指南。開展核輻射突發事件醫學應急關鍵技術研究及其推廣應用研究,研制適用于廣大人群的核輻射事故生物劑量快速估算方法,優化重度、極重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患者的非清髓造血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MSC)聯合移植救治模式,在放射病治療中實現多項突破,以最大程度減少核輻射事故引起的人員傷亡。持續開展係統的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核輻射損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創建了MSC聯合造血幹細胞治療重度放射病的治療新方案,其研究成果“成體幹細胞救治放射損傷新技術的建立與應用”項目獲得該領域首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醫療機構研究創建了“三級處置、四級救治”體係化核應急醫學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模式。

  公眾風險溝通和心理援助研究。開展核突發事件(事故)情況下大范圍公眾群體危機心理援助技術研究,構建相關心理幹預模型,提出應對預案、標準和實施指南。針對核輻射特點,研究編制核事故公眾防護問與答、核與輻射事故醫學應急等面向社會公眾的應用叢書。

  核應急環境氣象創新性研究。持續研發並建設完善中國氣象環境應急響應數值預報業務係統。通過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改進升級核及危險化學品泄漏氣象服務係統,完成大氣擴散模式的精細化改進,全球模式分辨率由原來的85千米左右提高到30千米,中尺度區域模式分辨率由15千米提高到10千米,實現了對污染物擴散更加精細化模擬和預報。

【糾錯】 [責任編輯: 黃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790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