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四個全面”為國家強盛開新局

2015年03月14日 20:14:39 來源:新華網

(兩會·中國聚焦)述評:“四個全面”為國家強盛開新局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許曉青 蔡敏 李雲路 王建華)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定于15日落下帷幕。此前,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完成各項議程後已于13日閉幕。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去年底首次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成為本年度政治盛會的核心基調。

    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舉行後,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時,闡述了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肩負的重大責任——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

    觀察人士認為,今年的兩會深刻體現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協調推進,這也正是對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勇于擔當“三大責任”的契合。這將為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開新局,推動五千年文明古國走向強盛。

    民族復興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

    同時,2015年距中共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還有5年多時間,基本上也就是一個“五年規劃”的跨度。

    自1921年中共誕生起,民族的興衰榮辱就與這個政黨的命運緊密相連。中共從革命到執政經歷了28年,自1949年起,就開始探索中國式的建設、發展、治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産黨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路徑選擇。

    國家治理不會總是一帆風順。2015年,國際形勢更加復雜,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中國的發展必須直面“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7%左右”,相比過去30多年年均約9.7%的高速增長,預期調低,令世界對這個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前景更加關切。

    習近平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著眼國際高標準貿易和投資規則,使制度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重申,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並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報告提出‘今年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力爭讓最後20多萬無電人口都能用上電’等等,均説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分艱巨和緊迫。”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海豐縣蓮花山老區農場場長李小勇説。

    習近平關切到這樣的基層呼聲,他在參加廣西團審議時説,“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改革開放迄今已逾36年,但即使是“全面建成小康”,也只是中華民族復興歷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從更長的復興歷程看,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説,從現在起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有30多年時間。他認為,“四個全面”在當前提出,具有重大意義。

    日本媒體評論,“四個全面”具有戰略性考慮,“指明瞭中國邁向全面發展所應追求的目標”。有韓國學者認為,“四個全面”顯示的是“中國的道路自信”。有德國報紙認為:“四個全面”的表述向全中華民族發出了召喚——讓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人民福祉

    觀察人士認為,從今年的中國兩會看“四個全面”,其深刻意涵在于中國共産黨一以貫之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通過代表、委員廣泛形成的共識,“四個全面”將進一步統籌協調發展與改革、治黨與治國、內政與外交大計,其最終目標是為13億中國人民增加更多福祉。

    2015年,在經濟增長預期調低、財政收入增幅將縮小的背景下,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仍堅持承諾“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加強社會保障”,“竭盡全力,堅決把民生底線兜住兜牢”。

    一方面,政府加大簡政放權的改革力度,另一方面,職工權益、企業法人財産權、消費者權益、勞動者權益,以及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權益,均被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將得到更好保護。

    “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草根創新”等一批新詞出現在兩會上。把改革開放推向縱深、創新創業、改善民生、環境保護、依憲施政、依法行政、嚴懲腐敗等被放在突出位置,都與“四個全面”環環相扣。

    參加審議時,習近平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強調“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同時他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社會治理,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

    在代表和委員看來,談自貿區的改革創新、大都市的社會治理、革命老區的發展振興,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的發展轉型,最終可以歸結到“追求人的全面發展”。

    “改革的最終效果之一,是要讓廣大人民有‘獲得感’。”與總書記面對面參加審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説,上海試點自貿區,既是為簡政放權和體制機制創新探路,同時也要惠及民生,老百姓在更便利的跨境電子商務中分享紅利,這很重要。

    從政府工作報告看,中國再次重申了“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實現現代化,根本要靠發展”,同時更加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民勤勞而智慧,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當更多的扶貧計劃變成有效的生産力和創新能力,‘小康’才會更快實現。”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認為,“最終是要釋放出每個人的活力”。

    執政黨的生命力

    兩會上,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審議和討論激蕩思想火花,中國的人大和政協向世界呈現著“中國式民主”的勃勃生機。一些代表委員建言,“法治為改革保駕護航”,“為人民福祉立良法”;也有代表委員提出“要設計合法合理的權力邊界,有權不能任性”。

    代表們的最終表決結果,將決定這部“管法的法”為社會主義中國推進“良法善治”注入怎樣的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民法室主任孫憲忠説,在現代化進程中,“良法善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善于運用法治的精神和體係來治國理政,構建起高效、廉潔、自律的行政係統,對一個當代執政黨而言,可以説是“生命線”。

    隨著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治理”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命題。美國、俄羅斯等大國的執政黨和他們的領導人,也紛紛探索新的增長方式、新的治理辦法。

    在中國,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四中全會,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不僅由執政黨明確提出,而且在習近平有關“四個全面”的表述中,被明定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

    “在‘四個全面’中,中國共産黨是全面實施治理的‘舵手’,而‘中國式治理’的最終目標是服務廣大人民。”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鄭長忠説。

    兩會期間,習近平重申全面從嚴治黨。他説,關鍵是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終保持共産黨人政治本色。”

    “政治生態”這個宏觀概念也多次被習近平提及。全國政協常委、法學專家周漢民認為,“生態包含了‘土壤’‘空氣’‘水’‘植被’‘微生物’等各種綜合因素,這一概念的使用,運用了更加立體、更加現代化的政治思維,來探討影響治國理政的內外部因素,也更加聚焦和關切執政黨的自身發展和命運。”

    從歷史維度看,中國仍在努力擺脫兩千多年“人治”的陰影,從簡政放權試探改革深水區,到在基層治理成千上萬的“社會細胞”,一些黨政官員歷史上形成的“特權”觀念,以言代法、權大于法等思維和作風,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危及執政黨地位和國家長治久安。

    以唯物辯證法觀察,中共執政60多年來,經濟增長與公平正義,深化改革與促進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等,都是亟待處理好的重要關係。加之治理領域千頭萬緒,也不都是齊頭並進,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居民之間的差別仍存。國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斷考驗著“中國式治理”。

    “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有機體,執政黨就好比是大腦中樞,法治精神和法制係統則好比肝和腎所發揮的功能,不斷促進機體的代謝和排毒。”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法律與人文綜合教研部主任劉哲昕分析説。

    兩會落幕之際,29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將表決一係列重要文件和決議草案,將審議的藍圖化為行動指南。

    “四個全面”是中共帶領廣大人民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門所執的一把鑰匙,在2015年將開啟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局面,未來或將為全球治理體係增添新的政治智慧,這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 王佳寧]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64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