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主業勤拍“蒼蠅” 轉變作風緊盯腐敗
--人大代表聚焦基層紀檢幹部“轉型”

2015年03月14日 17:38:0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 “不僅要打老虎,也要勤打蒼蠅!”全國人大代表和專家們在對反腐成績單紛紛點讚的同時,對基層群眾反映強烈的“末梢上的腐敗”問題也十分關注。相對中央紀委、各省紀委在查處腐敗時的雷厲風行,一些鄉鎮基層紀檢部門和紀檢幹部的角色一度顯得既尷尬又軟弱。

    部分代表和專家認為,通過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讓基層紀檢監察幹部轉型回歸主業,將有效地強化基層紀檢監督效力,驅除群眾最痛恨的“腐敗蒼蠅”。

    基層紀檢幹部履職“尷尬事”

    “鄉科級以下幹部是與群眾接觸最為緊密的幹部群體,在群眾眼中,他們的一言一行就代表著黨的形象。”全國人大代表、貴州道真縣忠信鎮紀委書記鄭維勇説,“近年來許多地方的鄉鎮幹部貪腐呈現多發態勢,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由鄉鎮紀委發現基層幹部貪腐線索並進行查處的案件數量很少。”

    事實上,此前相當一段時間內,絕大多數縣鎮紀檢部門基本處在“無案可查”的尷尬境地。“中央紀委提出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之前,我們基層紀檢幹部幾乎成了一塊抹布,哪裏需要就到哪裏胡擼一把,可以説啥工作都幹就是不幹紀檢。”從事紀檢工作10多年的北京昌平區陽坊鎮紀委書記齊建波告訴記者。

    浙江省松陽縣大東壩鎮紀委書記楊文斌也曾有過同樣的煩惱,他同時擔任鎮黨委副書記,分管城建、計劃生育、重點項目建設……十幾項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紀檢監察這項本職工作反倒像是副業。

    鄭維勇認為,由于基層紀檢幹部直接面對群眾,鄉裏鄉親都是熟人,處理幹部怕得罪人,不敢查;而且基層紀檢幹部力量弱,有時候想查案也查不了,由于長期不查案件,許多基層紀檢幹部甚至都不會查案。監督執紀的主業被邊緣化,導致基層紀檢監察工作完全“走虛”。

    扎緊籬笆讓“身邊的腐敗”無處遁形

    針對紀檢監察工作職能泛化、大包大攬不務正業的現實,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提出“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強調紀檢監察機關要明確職責定位,聚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緊緊圍繞監督執紀問責,全面提高履職能力。

    “‘三轉’之後,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黨風廉政建設,辦案力度加大、辦案數量增加。工作更忙了,但忙的都是‘正事’。2014年9月以來,我鎮對涉及農村‘三資’管理以及村幹部涉賭、酒駕等問題立案數十起,對多名黨員幹部進行了黨紀處分。”浙江省松陽縣大東壩鎮紀委書記楊文斌説。

    在貴州,1462個以鄉鎮紀檢監察幹部為主組成的“特派組”遍布各省,把發現問題、查處案件、督促整改作為工作的主要職責,一大批群眾“身邊的腐敗”被清。如黔東南查辦的家電下鄉補貼資金專案,16個縣市的數百個“特派組”對41.3萬家農戶的84.3萬件家電下鄉補貼産品進行了同步調查。查明瞭783家家電經銷商套取數千萬元補貼資金的實施,其中21家商家法定代表人被逮捕,33名玩忽職守、勾結商家的公職人員被立案調查。

    “民生領域無小事,鄉鎮紀委查辦的案件雖然‘官不大、金額小’但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得到了基層幹部群眾的熱烈擁護!”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奉化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説。

    區域協作聯合履職 體制創新清除反腐“盲區”

    記者在各地採訪時了解到,面對基層紀委力量薄弱,監督能力弱化的現象,不少地方開始嘗試區域協作、聯合履職等新的紀檢監察體制。

    安徽合肥市試點將多個鄉鎮紀委整合成一個協作區,由一名縣紀委常委牽頭,對相關的重點工作進行督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推行以“聯片、協查、查審分離”為主要內容的鄉鎮協作區辦案機制,全州88個鄉鎮去年全部突破“零辦案”,一批鄉鎮紀委幹部的業務水準得到提高。

    北京市昌平區紀委打亂部門區域劃分,根據任職經歷、知識結構和能力特長,綜合調配全區基層專職紀檢監察幹部,成立聯合監督組、聯合調查組和聯合工作組,分別負責監督執紀、案件查辦和文字綜合工作。通過“履職組異地監督”的工作模式,“一事一授權、一案一授權”。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專家朝克認為,紀檢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點,中央從去年開始進行了一係列頂層設計,這些設計要在基層落地生根,必須依靠符合基層實際的制度創新。

    “目前基層紀檢部門的探索解決了基層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做什麼、怎麼做、誰來做、誰負責”等諸多實際問題。“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説,“如果和中央紀委自上而下的“派駐紀檢機構制度”相結合,將真正實現紀檢監察自上到下全覆蓋,掃清監督、執紀、問責的“死角”。(參與記者:方列、李舒、王麗、張麗娜、劉良恒)

[責任編輯: 楊婷]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9970111464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