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勤:森林生態旅遊是一個“不冒煙的工廠”

2015年03月13日 11:58:33 來源:新華網

2015年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森工集團董事長張學勤做客新華會客廳。新華網 李江 攝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  2015年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森工集團董事長張學勤做客新華會客廳,暢談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轉型發展,提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扎實推進國有林區改革,在生態保護上要有新作為。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森林面積要達到835萬公頃以上,835萬公頃這個概念就是8.35萬平方公里,這比有些省的面積還要大。森林的蓄積總量要達到11億立方米,資源總量持續、穩定、健康、和諧的增長,生態係統更加完善,生態産品更加良好,生態保護建設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生態基礎設施、災害防控手段顯著增強,各級各類的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形成一種集群。”張學勤説。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有著優秀的先天自然條件。不過,從粗放型變成生態型的經濟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它卻也同樣面臨著一些改革。

    最起碼不能把林區職工關在小康的門外

    張學勤介紹:“在體制改革方面,我們就是要建立與生態保護相適應的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明晰國有林區自然資源的權屬,構建精幹高效的自然資源、適宜生態保護和發展的精幹組織體係,形成完整統一的資源管理行政體係和行政執法體係。”

    實際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面臨的不只是體制改革。

    “在經濟轉型方面,我們要適應新常態的要求,依托良好的生態係統和良好的自然資源,發展綠色、低碳、迴圈的産業,圍繞生態做文章,比如發展生態旅遊,發展綠色林下經濟開發等等,就是圍繞著綠色做文章,圍繞著大興安嶺這個品牌來做文章。”張學勤説,“內蒙古大興安嶺是我們國家的一張生態名片,我們的經濟轉型方面都要圍繞著生態來開展。”

    “在民生改善上,由于過去林區的定位叫‘先生産後生活’,加上地處偏遠,林區的職工群眾為了保護這片綠色林海,鑄就了大興安嶺人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到現在生産、生活的條件都比較差,收入也比較低。所以,我們的目標,到2015年末,職工年每人平均工資要達到4萬塊錢以上,我們要和全國人民一同進入到小康社會,職工年每人平均工資水準要達到屬地工資的標準,最起碼不能關在小康的門外面。”張學勤強調,“我們要加快步伐,利用我們的後發優勢快速發展,一定要落實好中央把我們作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良好機遇,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跟上時代發展步伐。”

    生態旅遊是一個“不冒煙的工廠”

    實際上,“生態旅遊”也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轉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亮點”。

    張學勤説,隨著人們對生態的關注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走進大森林、走進自然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幾年我們明顯感覺到走進大興安嶺這片大森林裏面去吸氧,去旅遊,去休閒,去渡假,去清新,去養肺,這樣的人越來越多。”

    “我想生態旅遊就是一個不冒煙的工廠,對我們來講就是一個綠色銀行,因為我們林區面積大,有10.67萬平方公里,必須規劃頂層設計,按照既保護生態又發展生態旅遊這麼一個原則,就是説隨著旅遊的人數增多,要考慮自身的承載力,不能破壞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就影響了我們初衷。”張學勤希望,讓走進林區的人,感到春天是花海,杜鵑花漫山遍野,非常漂亮,一片火紅,夏天是一片綠色,秋天五彩斑斕,冬天銀裝素裹。

    “有些人去了就跟我開玩笑,特別北京的一些朋友去就跟我説,到你這裏來,我第二天怎麼就睡不醒呢,舒服的不得了,説你的PM2.5看來太高了,太高在哪兒呢?説你的負氧離子太高了,你林區的PM2.5就是負氧離子,你的負氧離子都達到三萬多,説最刺眼的顏色就是綠色。在北京到處都是汽車的噪音,説到你這兒的噪音就是鳥叫,我們每一個經典都像童畫一樣,有些人説“車在林中行、人在畫中遊”這個是非常美的。現在搞頂層設計的理念,就是用生態保護的理念來規劃旅遊,科學布局,所以我們南邊打造的是阿爾山,北部的是莫爾道嘎,包括剛剛批完的國家公園,面積比美國的黃石公園還要大,我們要請最高級的設計單位從最新的理念上來謀劃這個公園,還有東部的畢拉河以及我們的濕地公園,我們的旅遊既解決保護生態,又讓人們走進林區,感受大自然。”對于大興安嶺林區的環境,張學勤頗為自豪。

     更多訪談內容請點擊——新華網全國兩會特別訪談:張學勤

    

[責任編輯: 陳相樂]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63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