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和遏制高墻內的腐敗

2015年03月11日 15:23:3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減刑背後是“提錢出獄”、假釋變成“提前釋放”、保外就醫成了“保而不醫”……司法中的人性化政策,如今卻被異化成了權錢勾結的法外之路,高墻內的腐敗必須警惕並予以遏制。

    正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部分代表委員表示,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制度,是司法“嚴寬相濟”的具體體現。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這些“人性化”政策卻逐漸成了“權力尋租”“金錢交易”市場裏的棋子,使得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權威受到影響。

    “與其審判時花錢請律師辯護,不如留著將來用到監獄裏去。”多位代表、委員説起社會上的“坊間語錄”。一些律師甚至指出,現實生活中有少數曾經的犯人出獄後,憑借著自身經驗,甚至把幫別人“提錢出獄”作為了“職業”。

    “提錢出獄”、“保而不醫”,種種偏離制度設計初衷的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係統性的監督、缺乏政策功能的自我修復機制。

    遏制“提錢出獄”,需要法律和司法機關及時梳理,使政策剛性、明確、易操作,通過客觀評估、自我修復,堵住制度的“後門”。比如,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應當認定為有“重大立功表現”,應當減刑。導致智慧財産權代理機構做起“買發明專利、假立功”的生意。消除諸種亂象,顯然需要政策的修復。

    遏制“提錢出獄”,需要嚴厲的違規違法問責制度,用制度保障監獄、法院、醫院等機構部門相互制約,讓檢察機關監督落到實處。就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各個環節,嚴格實行“誰承辦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執法辦案品質終身負責制,讓“提錢出獄”潛規則無處通行。

    杜絕暗箱操作,公開透明和更大范圍接受監督是最好的“良藥”。全國法院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資訊網已經開通,必要而及時。更多的資訊主動公開、及時更新需要後續跟進,並且方便社會公共查詢和監督。推行網上辦案,全程留痕,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操作空間,讓權力運作在法治的軌道上。(參與採寫記者:岳德亮、張麗娜、劉良恒、方列)

[責任編輯: 楊婷]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997011146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