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挖掘機技術究竟哪家強?”
--代表委員解析“當代孫少平”職業技能提升瓶頸

2015年03月08日 17:47:3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8日電(“中國網事”記者潘祺 王政 楊金志)小説《平凡的世界》裏,改革開放初期,來自農村的主人公孫少平輾轉工地、廠礦打工,他渴求知識,希望改變命運。在現實中,像孫少平這樣的進城務工青年仍然數量龐大。“挖掘機技術哪家強?”對他們來説,這不僅是句廣告語,而是切實的疑問。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認為,這一提法讓人看到信心、希望,也給各級政府提出了新要求。

    【會外連結】技能培訓杯水車薪

    歲末年初,記者曾來到工廠集中的杭州市江幹區九堡鎮格畈社區。這裏工廠林立,當地居民把房子隔成小間出租給來此打工的外地人。記者來到務工者李金星租住的小屋。在一個堆滿衣服的架子上,有幾本她從社區“新杭州人服務站”借來的書。“閒著沒事看看,學習學習。”李金星説。

    “新杭州人服務站”由外來務工者自發創建、自主運營。他們知道農民工想什麼、需要什麼,所舉行的活動、開設的培訓都是農民工亟需的。“工友們首先認同這個集體,然後在交流和溝通中學習新知識、獲得新技能。”格畈社區的“新杭州人服務站”負責人徐文財説。

    徐文財同時表示,外來務工者中大部分人都很有上進心,但他們缺少一個能夠平等溝通、交流的平臺,畢竟職業培訓、教育都需要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否則難見效果。一個服務站能夠提供的服務,也是杯水車薪。

    日前,記者在哈爾濱市多個職業介紹中心走訪時發現,因受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限制,農村轉移人口與城鎮人口相比就業難度更大,就業范圍更窄,就業標準更低。據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2013年黑龍江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民工佔11%,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佔23%,沒有參加任何技能培訓的農民工佔66%。

    【兩會原聲】長“本事”,才能享受到改革紅利

    全國人大代表楊曉霞表示,“城裏活不好找,又臟又累掙錢少”是眾多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求職的現狀。全國人大代表吳東良認為,教育程度低、技能培訓機會少導致農業轉移人口就業領域受限。尤其是,我國正處于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期,這樣的改革紅利農民工很難享受得到,甚至由于企業生産機械化水準不斷提高,沒有知識和技術的農村進城人員只能從事低科技含量、低收入水準的底層工作。這將導致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談判能力低,勞動關係難以持久穩定。

    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務工人員迫切需要接受專業技能培訓,企業也同樣需要掌握一定技能的工作人員。但是,一方面,農民工自身沒有精力、財力、時間和途徑去掌握企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企業從運營成本和人才流失等方面考慮,又不太可能自費讓企業裏的農民工脫離生産崗位,到專業培訓機構接受培訓。

    【報告解讀】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讚!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這一提法,受到代表委員的廣泛關注。他們表示,這樣契合實際需求的惠民政策,重在落實好。

    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表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民工在勞動就業、工資收入等方面有新挑戰,加強技能培訓是農民工適應新常態、實現穩定就業的當務之急。“目前,農民工接受過技能培訓的比例僅為三分之一。”楊志明説,新常態下,農民工進入了以技能促就業的階段。不掌握技能,農民工往往是城市的“過客”;掌握技能,解決農民工眾多問題就“全盤皆活”。

    全國人大代表沈琪芳認為,現在職業教育與企業、行業和生産領域都應該進行更多的融合、融通,一方面要滿足社會、企業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滿足員工、外來務工人員的需求。

    一些代表委員提出,為加強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各級政府要健全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需要為重點,以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和有培訓能力的企業為主體的培訓體係;創新培訓方式,建立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制度,推廣定向、定崗培訓,不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並將培訓資金直接補貼到培訓機構或企業,形成農業轉移人口培訓教育的長效機制。

[責任編輯: 楊婷]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9970111456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