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企業家代表“把脈”農村創業難

2015年03月05日 17:09:44 來源:新華網

“雄心勃勃”返鄉創業 緣何再踏打工舊路

——農民企業家代表“把脈”農村創業難

    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胡星、李放)春節剛過,各地的打工大軍陸續踏上外出務工徵途,其中不乏曾經“雄心勃勃”回鄉創業的農民工。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曾經滿懷希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再次踏上打工路?返鄉創業中的酸甜苦辣又有幾何?地方政府在面對這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時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且看來自一線的農民企業家代表,為農村創業難進行“把脈”。

    把脈:“政府依賴症” 處方:適應“新常態”

    在那些返鄉創業不成再踏打工路的農民工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有技術、有熱情,但缺少資金、管理經驗和市場頭腦,過度依賴政府扶持,抗風險能力差,政策和市場稍有風吹草動,脆弱的企業就難以承受,不得不再次踏上外出打工路。

    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苗族傳統刺繡和蠟染技藝的全國人大代表蔡群是貴州有名的“繡娘”。2005年,她外出打工返鄉,在家鄉貴州省織金縣的苗族村寨裏建立了“蔡群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

    “當時賺錢很容易。”蔡群告訴記者,由于傳統刺繡和蠟染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當時地方政府每年都會訂購大量産品用于接待禮品,再加上其他的政策扶持,政府的幫扶可以説是“從産到銷一條龍”。

    眼看蔡群的生意越做越大,同村不少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也紛紛回鄉創業。在她的帶領下,村裏相繼有18家農戶開辦了家庭作坊,一批擁有技術的“繡娘”當起了老板。

    然而近兩年來,這些傳統手工作坊遭遇了嚴峻的生存問題。由于佔大頭的公務消費已經“絕跡”,旅遊消費一直低迷,有的作坊一年僅靠企業的一兩個禮品訂單苦苦支撐。蔡群來北京開“兩會”之前,村裏已經有4家作坊關門停業,“繡娘”再次踏上打工路。

    “政府大包大攬、‘從産到銷一條龍’的幫扶從今往後不會再出現了,這是所有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必須要適應的‘新常態’。”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興義市布谷鳥民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菁認為,返鄉創業必須要先考慮好自己的“核心盈利點”,不能只想著政府扶持。沒有政府扶持就活不下去,這種“溫室的花朵”是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最後只能被淘汰。

    把脈:“船小難調頭” 處方:轉型需雙重發力

    企業規模小、資金人員少,有的甚至是“前店後廠”的家庭作坊式企業,“船小”是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主要特徵。部分農民企業家代表認為,雖説“船小好調頭”,但遇到發展困難時,這些企業卻容易出現“難掉頭”情況。

    在貴州省茶葉主産區湄潭縣,去年以來一些農民工創立的茶葉作坊主動“轉型”應對限制公務消費的衝擊,減少高檔茶葉生産,一窩蜂撲向中低檔茶葉。結果中低檔茶葉大量上市造成滯銷。今年春茶採摘在即,一些作坊去年的茶葉都還有積壓。

    究其原因,蔡群認為返鄉農民工很難真正認識市場,手上有技術但只懂得“低頭做工”,無法分析市場,生産適銷對路的産品。同時,農民工要創立一個企業往往傾其所有,有時甚至負債累累,“調頭”沒有資金支援。

    在蔡群周圍的刺繡、蠟染作坊很多也在市場變動下難以適從。公務消費“絕跡”,“繡娘”守著固有的經營方式“等政府”“等遊客”生存困難。蔡群説,今年自己的企業減少刺繡、蠟染禮品的生産,轉而主攻民族服飾,企業起死回生,但這樣的轉型在村裏實在太少。這樣的轉型,不僅需要當地能人的帶領,也需要政府的引領。

    蔡群和王菁建議,在推動農民工創業轉型上,需要企業和政府雙重發力。企業自身要主動適應“新常態”,政府則要幫助企業對接市場,引導企業正確轉型。

    “多為企業搭建平臺,多帶企業和産品出去亮相。”蔡群説,“中央領導出訪時推銷中國的高鐵,我們希望地方領導也能夠做我們的‘超級推銷員’。”

    把脈:“看上去很美” 處方:“回得來”更要“留得住”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紫雲縣壩羊鄉科羽有限公司董事長舒明勇的企業所在園區也出現了大量創業農民工企業生存困難,重新出去打工的情況。作為多年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舒明勇對此十分惋惜:“雄心勃勃回到家,灰頭土臉又出去。”

    舒明勇認為,創業農民工企業生存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扶持政策僅僅是“看上去很美”。

    以貸款為例,農村信用社“無硬體抵押也可貸款”,無金融知識的農民工興衝衝地拿到貸款,才知道不僅利率高于其他商業銀行,“按季度付利息”的做法更是苛刻。有的企業貸款100萬元,廠房還沒建起來就要還利息了。舒明勇説:“這些農民工創業就很難做到‘錢生錢’,最後淪為為利息奔波,為銀行打工。”

    不僅如此,缺少持續性的政策也讓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無所適從。舒明勇介紹説,前幾年一些地方招商門檻不高,貴州省一些農民工回鄉選擇了技術、資金要求低,收益快的水晶加工行業,個別園區的水晶企業一度達到上百家。這一兩年地方對生態環境要求提高,作為易污染的水晶企業,首當其衝成為關停對象。絕大部分企業無力提高治污能力,被迫停産關門。

    如果當初在引導農民工創業時不是為了“看上去很美”,而是切實從地方長遠發展考慮,這樣的情況是否就可以避免?

    舒明勇認為,政府不僅要讓農民工返鄉創業“回得來”,更要“留得住”。首先要對選擇的行業進行科學規劃和引導,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當地的産業,減少農民工的盲目性。同時,扶持政策要“接地氣”,減少“腸梗阻”,避免扶持變“負擔”。

[責任編輯: 陳劍]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53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