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新聞

新華時政 > 正文

時代選擇:旗幟與道路--十六大以來經驗與啟示述評

2012年11月02日 09:49:53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列印
【糾錯】

    “中國制度”保障“文明進步”

    “有事就找玉娟,我會珍惜大家投給我的莊嚴一票,全心全意為大家服務,讓我們的社區更祥和、文明、安全、穩定。”作為北京市石景山區人大代表候選人,八角北裏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王玉娟,在與選民的見面會上向大家鄭重承諾。

    “我們要從4位候選人中選出3人。通過見面交流,我心裏就更有數了。”選民于志坤告訴記者。

    目前正在開展的縣鄉人大換屆選舉,是2010年選舉法修改後的首次選舉。數億選民參與其中,行使自己的神聖權利。

    “選舉法對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等作出制度性安排,為更好地實踐人民當家作主,鞏固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提供了保障。”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何曄暉説。

    黨的十六大以來,伴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成熟和完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繫的制度體係逐步形成。

    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重大概念的明確提出,顯示出執政黨的自信和自覺,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豐富和發展。”

    制度建設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和長治久安。回顧“中國道路”的發展歷程,挫折與失誤往往與制度缺失或者受到破壞有關。

    30多年前,改革開放發軔之時,鄧小平就高屋建瓴地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1992年在視察南方重要談話中,他再次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

    回首十年,中國共産黨在自身制度建設方面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會報告工作制度、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以及幹部選拔任用制度、巡視制度、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等逐步建立。

    回首十年,“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國家根本大法,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與改革開放同行,與國家發展同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進程,站上了新的起點。

    回首十年,舉行立法聽證會、開展執法檢查和立法後評估、圍繞難點熱點問題開展專題詢問、著力加強人大常委會自身建設和代表履職工作,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展現蓬勃生機。

    回首十年,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專題協商形成制度,一大批黨外人士在各級人大、政府、政協和司法機關擔任領導職務……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回首十年,國有企業在改革中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民營經濟更加活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更趨成熟。

    來自不同社會制度的聲音,讓“中國制度”的發展歷程表現得更為真實、客觀。德國柏林社會科學中心跨國衝突和國際制度係主任米夏埃爾·曲恩説,“最遲從金融危機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政治制度成長起來”,“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大不相同,二是卓有成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點和巨大優勢在這一制度下得以充分展現——

    2010年7月5日,對廣州市眾多部門的負責人來説是個不眠之夜。這一天,廣州市政協舉行常委會議,就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進行專題協商。時任廣州市長的萬慶良當晚召集相關部門,對17個專題小組提出的33條建議逐項研究辦理。

    廣州市2009年在全國率先制定並實施政治協商規程,從實踐看,廣州的政治協商實現了從“關心協商”到“必須協商”,從“可以協商”到“程式協商”,從“軟辦法”到“硬約束”的轉變。

    “這就是制度的力量。”廣州市政協主席蘇志佳説。

    “中國的政治體制最重要的優點就是能夠迅速做出眾多復雜決定,而且決策結果還不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弗朗西斯·福山這樣評價。

    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堅持改革開放,從依法治國到社會管理創新,從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到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從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到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為乘風破浪的中國巨輪保駕護航。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論作為實踐、理論,還是作為道路、事業,最終都必須落實到制度上,才能真正做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分享到:
( 編輯: 黃銳 ) 【字號: 】【列印】【關閉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