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今日盛世,如你所願”

建黨百年回望中央蘇區歷史擘畫

2021-06-24 20:21:3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這是瑞金葉坪鄉華屋村新建的客家小樓。華屋村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如今,村民告別了土坯房,步入新生活(2019年5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健、郭遠明、高皓亮

  江西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1921年,中國共産黨帶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登上歷史舞臺;10年後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開始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

  建黨百年之際,瑞金沙洲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不斷迎來新的訪客。一份泛黃的報紙《紅色中華·第二次全蘇大會特刊》把歷史拉回到贛南中央蘇區。

  “革命的擔子還要挑到更遠的地方去……我們不但要完成民主革命,而且要使革命轉移到將來的社會主義方向去……最後還要進到共産主義。”八角帽造型的禮堂中,中國共産黨人在這裏如此擘畫未來中國的藍圖。

  不忘來時路,走好前行路。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的歷史時刻,回望共産黨人在贛南中央蘇區預言般的擘畫,正一步步成為現實,一幅百年史詩畫卷已展開——“今日盛世,如你所願”。

以永恒初心兌現歷史莊嚴承諾

  清晨,江西興國縣列寧學校傳來孩子們瑯瑯讀書聲。

  毗鄰學校不遠處的長岡鄉調查會會址,也曾是一所列寧小學,推開會址大門,倣佛回到90年前的蘇區。

  “那時只要想讀書,任何人都可以去列寧小學上學。”興國縣崇賢鄉霞光村101歲老人溫家俸至今記得,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中央蘇區幾乎村村都辦起了列寧小學。得益于此,作為農家子弟的他走進學校接受啟蒙教育,後來成為一名老師。

  從執政嘗試時明確“中國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工農勞苦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為目的”,到新中國成立後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法,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戰略任務,實現從文盲佔八成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歷史性轉變,作為一名老師,溫家俸親歷並見證了一個政黨圍繞一張課桌近百年來接續推進的不懈努力。

  以百姓心為心,教育只是關心群眾生活的一個縮影。

  有“共和國搖籃”之稱的瑞金,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源地。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中國共産黨人在自己的第一部憲法大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明確,“以消滅封建制度及徹底的改善農民生活為目的”;並設立外交、軍事、財政、土地、勞動等九部一局,興修水利,發展生産……

  “人”字當先,“民”字為重,“人民”政權奠定為民本色。從注意群眾的“柴米油鹽”,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歲月遞嬗,民生優先的理念一脈相承。

  距離瑞金市區20裏處,是幾乎家家都有烈士的“紅軍村”葉坪鄉華屋自然村。

  從村口塘邊望去,一邊是66棟客家新樓,一邊是7棟留作記憶的危舊土坯房。伴隨脫貧攻堅,數代人住著低矮破舊、透風漏雨土坯房的華屋實施危舊土坯房改造,發展大棚蔬菜、紅色旅遊、農産品加工等産業,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由2230元增長到1.5萬元。2018年7月,華屋1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的紅軍後人商議,“專門保留幾間老屋,要讓後人知道好日子來之不易。”

  2021年2月,北京人民大會堂,一個莊嚴宣告傳遍萬水千山: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見證華屋蝶變的葉坪鄉鄉長朱勝江現場接過“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牌。他説,當初在蘇區時期許下的莊嚴承諾,已樁樁件件變成現實,黨對老百姓始終如一、説到做到。

  關山重重的贛南,最早因80多年前的一個規劃而變得四通八達。

  瑞金沙洲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內務人民委員部交通管理局舊址,一幅中央蘇區交通幹線圖吸引遊客駐足。圖紙上,以瑞金為中心的22條幹路向四周延伸。講解員梁霞介紹,1933年11月12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內務人民委員部發布第十八號訓令,公布《中央政府修路計劃》,動員群眾修築22條幹路及各縣區鄉支路,以發展經濟流通商業、便利群眾往來,回報蘇區人民為保衛蘇維埃政權作出的巨大貢獻。

  行走紅土地,許多蘇區時期建起的橋邊,紅軍幫著修成的路邊,新的增收路、致富路網越織越密。

  1996年,京九鐵路開通,贛南中央蘇區結束沒有鐵路的歷史;2019年,昌贛高鐵開通,蘇區跨入高鐵時代。今年5月,作為南北大通道京港高鐵重要組成部分,贛深高鐵江西段正線鋼軌鋪設完成,建成後贛州至深圳乘坐火車將由7小時縮短至2小時。

  從時速100多公里的普鐵,到時速350公里的高鐵,變化的是速度,不變的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土地,農民的命根子。“正月裏來是新春,紅軍發我土地證,四四方方一張紙,圓圓巴巴一顆印。”一曲約90年前的贛南山歌,唱出當年拿到土地證的農民開啟新生活的心聲。如今,山歌有了新版本:“喜連連來笑連連,山林田地再確權,感謝黨的政策好,農民吃了定心丸。”

  循著歌聲,走進會昌縣文武壩鎮古坊村,蔬菜、四季果採摘等産業基地和生態農莊錯落分布,一派欣欣向榮。村黨支部書記劉厚山説,村裏盤活零散、撂荒的土地發展産業,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5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也從不到3000元增至8000元以上。

  從土地證到確權證,印證一個樸素真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奮鬥目標!

以高品質發展續寫現代化新篇章

  仲夏時節,贛州經開區,一月前開工建設的吉利贛州動力電池項目工地上,機器轟隆,一片火熱景象。

  伴隨這一項目落地,贛州市已匯聚吉利贛州動力電池、國機智駿、凱馬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項目93個、總投資超1000億元,初步形成“整車+關鍵零部件+研發+檢測+汽車文化”的完整産業鏈,加速向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聚區邁進。

  80多年前,在反“圍剿”戰爭的隆隆炮火聲中,共産黨人明確提出“必須注意經濟工作”,進行了一切可能的與必需的經濟建設,不僅建立了以中央兵工廠為主體的軍需工業,還興辦了以鎢礦開採為主的出口工業和造紙廠、織布廠等公營民用工業。

  蘇區史專家、贛州市委黨史辦一級調研員胡日旺説,黨獨立自主領導經濟建設、建構國家財政,正是從這裏開始。

  贛縣江口,一座老屋歷經歲月滄桑。

  80多年前,這裏是臨時中央政府對外貿易總局江口分局,是當時最重要、最活躍的分局之一,最繁忙時有100多名工作人員。鎢砂、紙張、木材等商品由這裏運至蘇區外交易,換來急需的食鹽、醫藥器材、無線電器材等物資。蘇區的對外貿易成為當時共産黨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抓手。

  80多年後,一列列通江達海的中歐、中亞班列駛過,滿載包括南康家具、電子産品等在內的“中國制造”駛出國門。

  走進列車駛出的贛州國際港,叉車往來穿梭、塔吊繁忙作業、班列密集開行……這個7年前建設的內陸口岸已成為全國鐵海聯運外貿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內陸港,開通了19條中歐(亞)班列線路,世界前十名的船舶公司,超半數入駐贛州港,全國各大物流企業在贛州港設立區域分撥中心。

  2020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張和平説,在革命老區設立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這是我國深化新一輪高水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革命老區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探索。

  于都河畔,遊人如織。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在這裏集結出發;如今,這片蘊藏著豐富稀土資源的紅色大地備受矚目。

  著眼未來,創新始終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工人們正忙生産、趕訂單。去年,這家主營稀土相關業務的公司實現營收同比增長42.58%;今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2.03%。

  企業經營逆勢上揚,靠的是不斷加大創新投入。2020年,這家公司的研發費用約1.03億元,同比增長60.44%;截至今年4月,這家公司累計申請專利87件,累計授權發明專利20件,累計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2件。

  緊盯新一輪科技革命大勢,近年來,江西聚焦電子資訊、VR産業、物聯網、數字經濟等産業重點發力。新增長點加速培育,新動能勢頭正勁。今年一季度,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3.7%、38.4%、40.9%。

以優良作風再創“第一等的工作”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一本80多年前蘇區幹部主動交食宿費的記賬簿引人駐足。

  80多年後,瑞金市沙洲壩鎮分管財務的副鎮長廖俊雲拿出一沓就餐票據,各級幹部出差下鄉按規定繳納夥食費的資訊一目了然。

  瑞金市委黨史辦副主任羅春花説,早在執政嘗試伊始,黨就對可能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始終保持清醒,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後,在中央人民委員會下設立中央工農檢察人民委員部,負責監督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並探索建立了包括巡視、審計監督等在內的一套富有權威、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從蘇區時期禁止“公馬私騎”到今天禁止公車私用;從“每月點洋蠟燭超過30包”被通報,到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從蘇區時期出臺黨的歷史上第一個反腐敗法令,到當前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百年黨史見證了中國共産黨人敢于刀刃向內、勇于自我革新的歷史自覺和勇毅擔當。

  如今,老區迎來發展機遇期,也是改革步入深水區、經濟發展轉型期、彎道超車“窗口期”;紅土地迎發展大考的同時,迎來一場幹部作風和能力大考。

  建機制、強隊伍,江西激勵基層幹部奮鬥新時代、再創“第一等的工作”。瞄準“怕、慢、假、庸、散”等作風頑疾集中發力、猛藥去疴;除“文山”填“會海”,為基層“減負”“松綁”;問診“考核病”、拆除“花架子”,刀刃向內開展各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大體檢”。

  不久前,江西鷹潭市政務服務大廳新設了一個特殊的窗口——“辦不成事”反映窗口。

  為什麼要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鷹潭市行政審批局局長胡志新説,過去群眾遇到辦不了、難辦理的問題,往往需要奔波多次,一來二去很耽擱時間。“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設立,旨在倒逼窗口為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辦成”渠道,讓群眾“能辦事、好辦事、快辦事、辦成事”。

  江西省政務服務辦一級巡視員廖裕良説,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幹部“直面短板敢作為、創新思維善作為、搶抓機遇快作為”的作風建設。

  靠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人才、吸引資源、吸引項目。目前,江西老區所有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取消,對新産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打造全年365天“不打烊”的政務服務平臺。近年來出臺182條減負政策,累計為企業減負6400多億元。

 

責任編輯: 李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