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精裝房變“驚裝房”:裝修市場處處坑

“水深”套路多,業主維權難 住房裝修信任黑洞呼喚全鏈條治理

2021-04-13 12:49:3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陜西省西安市某小區去年10月交房,今年初就有部分煙道垮塌。

       網友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河南省鄧州市某項目偷工減料。

 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趙久龍、張斌、程思琪

  住房問題關係民生福祉,裝修亦然。然而,多級轉包套路多,監管缺失維權難,滿分承諾負分施工,精裝房變“驚裝房”……群眾吐槽裝修市場處處坑。一些地方相關矛盾糾紛突出,成信訪高發領域。

  住房裝修市場有哪些套路?緣何難以治理?有何良方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展開了調查。

精裝變“驚裝”,“還沒入住就塌了”

  還沒來得及入住,一期9號樓煙道整體垮塌……前不久,多名陜西省西安市海亮唐寧府小區業主反映,去年10月才交付的精裝房讓他們著實受驚,“還沒入住,就塌了!”“嚇人啊,像地震一樣。”

  記者在現場看到,坍塌部分涉及一層到九層,大石塊散落一地。一些業主表示,這些精裝房問題不少,包括陽臺梁開裂、入戶門有裂縫、地板空鼓、過門石開裂等。

  江蘇南京的李女士也反映:“我在邁皋橋買的房子宣稱恒溫恒濕,但外墻材料易燃,著過火,開發商答應更換材料,後來不僅沒換還加厚了。”李女士説,更嚴重的是,煤氣管道裸露,有的還從臥室或廚房穿戶而過,如果煤氣泄漏,後果不堪設想。

  房價包含裝修費,卻問題頻出。浙江杭州春秋華庭小區房價每平方米3.3萬元,其中包括每平方米6000元的裝修費。但當業主們前來驗房時卻發現,一套房子問題少則幾十個,多則上百個,一些業主還發現煤氣嚴重泄漏。

  一些品牌開發商也頻遭投訴。

  2020年,廣西南寧市保利領秀前城的兩棟精裝樓房遭業主投訴:鞋櫃、櫥櫃下方未貼瓷磚,部分下水管生銹,木地板松動……業主們雖多次向開發商反映,但一直未解決。

  重慶市萬科禦瀾道三期均為精裝房,2020年10月陸續交付,不少業主發現房屋存在問題,上百名業主集體在售樓部維權。業主反映,房子衛生間天花板滲水嚴重,如同“水簾洞”。拆開發現水管、防水材料品質很差,地漏、管道尺寸對不上。

  精裝房小區公共部分,則已成為減配“重災區”。

  杭州一家開發商透露,大到園林景觀,小到入戶大廳,全部都可進行減配。這些基本不會在合同和樣板房中體現,即使當時開發商有對外宣傳或是口頭承諾,一旦這些區域出現減配,購房者也很難維權。

  涉房矛盾糾紛突出,成信訪高發領域。記者從江蘇省無錫市相關部門獲悉,2020年接到的房産類矛盾糾紛佔各類矛盾糾紛總數的22.1%。

  重慶市九龍坡區市場監管局表示,相關信訪問題涉及資金量大、牽涉人數多。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精裝房頻遭投訴背後,凸顯“精裝暴利”正遭遇監管乏力。

住房裝修成信任黑洞,套路多監管難

  我國建築裝飾行業住宅裝修業務年産值超過2萬億元。然而調查發現,不只精裝房問題多,二手房裝修“銷售”色彩過重,計價方法復雜,同樣套路多、維權難。

  “驗收即維權”,不少居民吐槽裝修被坑成人生必經坎。記者在閒魚、到位等平臺檢索發現,裝修市場水、電、泥、漆、瓦工、砸墻等各環節都有商家提供服務,報價1元、8元、58.9元到數千元不等,問起客服卻説是低價引流,現場議價。“不靠譜,裝修施工隊把我家承重墻砸了,鄰居投訴,鬧到了派出所。”南京市建鄴區市民翟女士説,“算是人生必經的一道坎吧。”

  一些受訪的市民表示,裝修公司多是承諾滿分,施工負分,説得好聽做得差。南寧市民李女士説,她家一套房子裝修,給出預算30萬元,簽了合同,施工卻問題百出。“建材報價比市面價格貴兩到三成,最貴的翻好幾倍,測量面積比實際面積多幾平方米,去溝通卻被指責不懂行情,最後比預算多花了10多萬元。”

  西安市浐灞生態區一小區居民湯女士2017年購買二手房進行裝修,衛生間防水層沒做好,地面積水緩慢滲透到樓下住戶,引發鄰里矛盾。“後來才發現,施工團隊沒有資質,因為自己疏忽大意只好認栽。”湯女士説,無奈之下她請來一個維修工重新鋪設防水材料,但後期發現還在漏水,再聯繫這位維修工,才發現已被對方“拉黑”。

  合同陷阱辨別難,行業標準缺失,人員資質不清,也是目前裝修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消費者反映,和商家簽訂裝修合同時,常遭遇“合同陷阱”。

  南寧市民韋徵説,裝修公司簽的合同好幾頁,很多看不懂,有不少“隱藏”條款一般人發現不了。如裝修材料選用、裝修服務方面,表述含糊不清。合同中裝修垃圾清運費、材料運輸費佔裝修總費用10%至15%,“算錢的時候才發現,由于寫在合同裏了,只能吃啞巴虧。”

  南寧一家裝修公司員工説,公司有設計師甲級證書、施工乙級證書,問及為何沒張貼在明顯地方,該員工回答説,公司是做電力起家的,這些證書不好貼出來。記者追問是否全員有執業證書,該員工則含糊其辭。走訪的幾家裝修公司表示,裝修師傅跟公司有長期合作,但卻不屬于公司員工。

  不僅裝修時看不懂,裝修完看不出,監管缺失還導致維權難。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裝修公司要求先付款再裝修,資金沒有第三方監管,一些裝修問題在正式入住甚至入住幾年後才會暴露,維權難度大增。“僅從成品外觀上難以看出裝修品質問題。”南寧市民李女士説,她家房子入住約一年後出現木地板發霉、翹邊等問題。“錢早給了,再想維權也難了。”

資訊嚴重不對稱,多級轉包偷工減料盛行

  記者調查發現,雙方資訊不對稱,行業標準缺失,霸王條款橫行,一些裝修團隊常使用廉價材料以次充好,導致糾紛多發。

  資訊嚴重不對稱,多級轉包、偷工減料盛行。南京市棲霞區市民汪先生從事工程裝修多年,他説不管是找工人、找裝修隊還是找裝修公司,最終施工環節多是由流動的外包工人完成,出現“花錢也不省心”悖論。南寧裝修師傅老黃説,裝修公司往往多級轉包,最終“外包”給工人,人員資質不清,利潤少容易偷工減料,消費者成待宰羔羊。

  北京德恒(深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郭靂認為,裝修亂象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裝修公司經常將項目轉包,後期出現問題互相推諉。中建八局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煥德説,不少裝修公司虛構報價、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比如木製品,市場上能提供足夠厚度的廠家不多,普通消費者搞不清。”

  “散裝工人”推諉多,維權找不到負責人。陜西省社科院政法所助理研究員談潤卿説,家裝行業“小散弱”較為突出,個人作為包工頭承攬業務的情況仍比較普遍,甚至和二十年前相比差別不大,許多消費者也是通過口耳相傳尋找這樣的皮包公司。“散裝工人”裝修模式之下,公司對工人的管理和服務水準很低。

  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鄭美菊告訴記者,目前裝修行業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流動性過高,還是馬路工人、遊擊隊為主,施工品質只能靠工人良心。業內人士透露,裝修屬復購率較低的消費行為,消費者維權通常是單一案件,許多律師也不願意接手。

  監管難導致市場形成惡性低價競爭。楊煥德介紹,裝修行業的監管難度大,導致企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前期,即以低價爭取客戶,最終環節以次充好則為常態。不少業主對于産品的認知不足,導致高品質的品牌反而沒有競爭力,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態勢。

  江蘇省住建廳一位工作人員坦言,目前監管機構也缺乏完善的、精細化的行業評估標準及嚴厲的處罰措施,監管執法人員有限,常處于被動監管狀態。

  近年來,全國多地提倡商品房精裝修交付。比如,西安市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在全市行政區域內新建住宅推行全裝修成品交房,目的是為全面提升住宅建設品質,減少資源消耗和二次裝修污染。

  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國房地産估價師與房地産經紀人學會副會長虞曉芬認為,精裝房或者一些地方所稱的成品房已成市場趨勢,本為省心省力、減少二次污染,但各地關于成品房的標準又較為模糊,精裝房的利潤空間較大,導致開發商覬覦“精裝暴利”,在精裝修上偷工減料。

  “裝修價格有備案,交房時減配卻投訴無門,成了開發商繞過限價、謀取高利潤的手段。不少樓盤為漲價而做精裝,裝修標準誇大其詞,以次充好,直接導致收房維權糾紛增加。”虞曉芬説,某種程度上精裝修房面臨的現實困境,不是技術和工藝水準的問題,而是開發商更多將其視作調節利潤的“節拍器”。

  此外,合同簽訂難落實,標準缺失模糊地帶爭議多。杭州個體裝修師傅蔣文明表示,自己沒有專業的設計方案,一般根據業主的口頭描述進行施工。但這其中有很大的模糊性,雙方理解上會有偏差,待裝修結束再進行整改,雙方對費用和責任等很難進行有效認定。

設立資金監管賬戶,推行第三方監理人制度

  住房裝修市場亂象叢生,一些地方糾紛多發,受訪人士對其深惡痛絕,期盼強化監管,多部門全鏈條嚴打欺詐哄騙,規范家裝行業健康發展。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顧大松建議,裝修行業涉及建材、裝配、施工等多個環節,不能僅盯著裝修服務終端環節,宜統籌上下遊全産業鏈,從原料、加工廠、施工單位等方面形成監管合力,破解維權找不到人監管難題。寧波工程學院副教授李旦偉建議,切實強化裝修公司品質監管責任,完善裝修行業徵信機制。

  郭靂建議,推行第三方監理人制度,設立資金監管賬戶,發展面向個人的工程監理行業,加大裝修公司後期行為約束力度。談潤卿建議,由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牽頭設立資金監管賬戶,研究設定合理的資金監管百分比,在房屋裝修完畢並經由雙方簽字確認後,再將款項支付給裝修公司。

  完善合同設置,降低維權成本。業內人士建議,相關部門研究出臺裝修合同細化指導性范本,特別對是否轉包、裝修材料品牌確定、付款節點、裝修進度、強制監理人制度、質保金支付方式、違約責任等重要條款做出詳盡細致的規定。加強對裝修行業簽訂協議的規范和管理,推廣先裝修後付費方式,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

  精裝房困境亟待係統化治理。業內人士認為,住宅裝修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管作用需要完善的法律體係支撐。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制定和細化相關政策,比如,針對涉房投訴信訪症結,去年以來,重慶市場監管部門從廣告、合同兩個關鍵點著力,在九龍坡區房地産在售項目中探索推行不利因素告知機制,涉房投訴舉報、信訪量下降明顯。

  虞曉芬認為,開發商之所以能夠如此“肆無忌憚”,期房制度是“原罪”。目前在中國地産市場,期房佔比超過八成,交房周期一般為2年至3年,這為開發商“暗箱操作”提供空間。建議加大現房銷售比例,同時,在完成土地出讓時,設定一定的施工、裝修時間節點,以避免開發商為提高周轉率、趕工期,從而以次充好,影響裝修品質。

  還有一些業內人士建議,破除以工長為核心的傳統模式,建立家裝行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大力發展高品質、現代化裝修。

  專家提醒,如今基本遵循“按圖施工、按圖驗收”原則,可聘請第三方專業驗收,如發現問題,業主可與開發商協商整改,若開發商拒不整改可向監管部門投訴。二手房裝修盡量找專業的設計和施工團隊,施工前應請專業人士對房子進行實地勘察,盡量全程拍照留痕。簽訂裝修合同時,對裝修細節應逐項核對標明,交付尾款前逐一驗收檢查,遇到問題向有關部門反映依法維權。(參與採寫:許舜達、林凡詩、周凱)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