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新華觀點 要 聞 新華關注 新華深讀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精彩專題 醫衛健康 看天下
首頁 >正文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4版

可憐多少父母心

課文憶寫之二:《跨越百年的美麗》

2021-02-26 14:34:4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4版

  曾入選小學課本的《跨越百年的美麗》。

  梁衡

  在我入選教科書的幾篇文章中,《跨越百年的美麗》佔了兩個“最”字。一是版本最多,有小學、中學、師范、專科等14種課本收錄。二是文章內外所涉故事最多,文中除居裏夫人的故事這條主線外,涉及從愛因斯坦到蘇東坡等十來個典故。至于文章外面的故事就更多了。

  居裏夫人是世界級的文化名人,我上中學時閱覽室裏就挂著她的畫像,後來又讀過她的幾本傳記。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曾出版過一套《數理化通俗演義》,是章回體科學史小説,其中居裏夫人一人就佔了兩回。但那是以科學公式、定理的發現為主線,人物故事是副線。一次,一位同事講了一件事,她的女兒在上小學時是班裏的第一名,上初中後成績漸漸退步。為什麼?女孩子懂得愛美了,上課時用鉛筆卷自己前額的頭髮、照鏡子。愛美是好事,但因美而分心、誤課就不好了。上世紀80年代,社會上有一股“吃青春飯”的熱潮(直至現在仍然不減)。女青年,特別是漂亮一點的女青年夢想一夜走紅,不肯從事艱苦的學業、事業,一窩蜂地去學唱歌、跳舞。

  有一次,我在郊區講課,看見一處神秘的院子挂牌××舞蹈學校,便好奇地進去搭訕,問有多少學員,答道兩三千人。我大吃一驚,問:“哪有那麼多的文藝團體可以接納這些畢業生?”對方笑道:“你不懂。你看電視上隨便哪個小節目裏就有多少女孩在後面伴舞?每天有多少企業開工剪綵、訂合同、商品發布、展銷,又需要多少女孩子出場?我們這裏訂單不斷,經常一要就是幾十人、上百人,一拉幾大車。不是你想像的那種去當藝術家。”我又問:“孩子們在這裏不學專業知識,熱鬧幾年後將來怎麼生活?”“那我們就不管了。”

  這件事對我刺激很深。在商業大潮下有人任意揮灑青春,有人借機賺錢。該怎麼引導青少年?這已成為一個尖銳的社會問題。當時全國婦聯組織了婦女要自強、自立的大討論,一個雜志振聾發聵地喊出:一個女性要認識到丈夫不可靠、子女不可靠、青春不可靠,唯有你自己的知識、志氣和能力才可靠。女孩子對鏡自憐,覺得很美;在臺上歌舞,覺得自己很美。但這種美麗能吃喝幾年?五年?十年?這涉及人生觀、女人觀和美麗觀。

  當時我在新聞出版署工作。一天上班看文件,看到時任副總理的李嵐清給當時的教育部長陳至立的一個批示,説現在大學生很浮躁,今年(1998年)是鐳發現100周年,可以宣傳一下居裏夫人的事跡,以啟發青年人靜心求知。這個文件點燃了我的靈感,何不寫一篇居裏夫人怎樣發現鐳的散文?以前我的那本《數理化通俗演義》側重寫事,這篇文章就主要寫人,寫她怎麼對待自己的青春、美貌和事業。“居裏夫人是屬于那一類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國的科研教學機構,我們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風採。但是她偏偏沒有利用這一點資本,她的戰勝自我也恰恰就是從這一點開始的。”“她以二十五歲的妙齡,面對追者如潮而毫不心動。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頭,就會跌回溫軟的懷抱和讚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發現、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她成功了,一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100年過去了,她在人們心中還是那樣的美麗。文章的題目就叫《跨越百年的美麗》,發在1998年10月22日《光明日報》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將其選入《教師教學用書》,2006年6月選入《語文》六年級下冊。以後還有山東教育、北師大、華東師大、中國大百科、開明、人民衛生、天津科技等出版社的教材版本。

  文章發表後許多報刊紛紛轉載,反響強烈,故事不斷。許多家長把文章剪下來給孩子看,有子女在外留學的,還漂洋過海寄到國外去。有不少父母與孩子同讀文章時激動不已。我的一個已經畢業工作的博士生,轉來他一個女同學的文章:

  “《跨越百年的美麗》讓我們在時隔百年之後,再一次更加強烈而清晰地感受到居裏夫人的不朽魅力。我和小女在家中彼此交換讀過多次。我想,這樣的文章要是早早收入教科書,現在也許不會産生那麼多的女孩靠吃青春飯來滿足自己的物質享樂需求。因為追求上進、自我完善是人的天性。可惜,現在的教育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忽視了青少年最重要的教育應該首先是人格的塑造,而今浮躁的社會又讓他們耽于享樂,追逐虛榮……這不僅是個人的不幸,也是社會的不幸,民族的不幸!然而又何其有幸,有人站出來寫下如此賞心悅目又富于營養的好文章,像沙漠裏的甘泉,暗夜裏的燈光,使人心馳神往。”

  這篇文章寫于2009年的教師節,文中的“小女”早已大學畢業。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這是一個“知識母親”對子女的自覺關懷。

  還有一個“知識父親”的故事。

  去年我到某省採訪,這時距文章發表已經過去20多年。一位雜志主編説,當年他們的雜志轉載了《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後,省裏一個領導打來電話説:“請你給我復印三份送來。”原來這個領導的兒子正在談對象,面對幾個候選者家裏意見不一。“官爹”到底水準高,他要把這篇復印好的文章分發給候選兒媳,聽聽她們的讀後感,以鑒別高下。古代有比武招親,現在卻演了一出“讀文選媳”的戲。可憐天下父母心。

  但可悲的是有不少家長並沒有這個意識,任孩子在社會的大染缸裏自生自滅。2005年時,我正在《人民日報》副總編任上,每晚夜班編報到淩晨3時左右才能下班。一天感冒發燒,下班後已是淩晨,路過航太橋下一所醫院就進去輸液。護士奇怪我這麼晚來看病,她説:“我以為這個城市裏只有我們醫生才有夜班。”正迷糊間,進來兩位漂亮的女孩,一身打扮珠光寶氣。一看就是夜生活中人,也剛下夜班。其中一個感冒,另一個是閨蜜陪伴而來。她們年紀還不大,甚至還有一些天真。就在我旁邊不遠,拉把躺椅開始輸液,然後就嘰嘰嘎嘎地聊起天來,不時還輕輕傳出銀鈴似的笑聲。我耳朵裏飄進幾句話:“你每月給家裏寄多少錢?”“別的不管,反正每月給我媽寄5000元。”我一下從高燒中驚醒過來,一身冷汗,什麼工作這樣有錢?看樣子,她們也就是高中生的年齡。她們的父母可能不知道她們在外打什麼工,怎樣拋灑自己的青春。護士臺上那個年輕的女護士,可能終于明白北京城裏至少還有三種人在上夜班。後來我專門寫了一篇《夜幕下的北京城》收在《總編手記》一書中。

  這些故事説來説去,都是圍繞一個問題:該怎樣做人。這也説明瞭第一個“最”字,為什麼這篇文章被選入教材的頻率最高,版本最多。但是很遺憾,2018年全國實行教材統編,《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被“統”掉了。一篇課文,雖然是用來學習語文的工具,但它首先作用于學生的是品德教育。這裏仍然有一個德育、智育關係的問題。許多家長、老師都為失去這篇好課文而惋惜,呼吁它的歸來。我也覺得它是我所有入選課文的作品中最適合學生、家長口味的,曾提議願用我現仍在課本裏的其他任何一篇文章來換回它。奈何,呼天不應!

(注:1月15日本報刊發的《常州城裏覓渡緣》為課文憶寫之一)

 

責任編輯: 馮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