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秋收起義的三個“第一”

2017年08月27日 10:44:02 來源: 解放軍報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進入到了低潮,共産黨人沒有在白色恐怖的大屠殺面前畏懼,而是果斷地拿起武器進行反抗,通過武裝鬥爭尋求勞苦大眾的徹底解放的救世良方。接下來,中國共産黨人領導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被譽為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三大起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而隨後爆發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則開創了革命鬥爭新的紀元,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的全新道路。秋收起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特殊歷史地位,是由其三個“第一”,或者説是三個特點所決定的。

    第一支具有獨立番號的人民軍隊

    由共産黨員盧德銘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未能趕上南昌起義,于1927年8月12日,輾轉來到革命基礎較好,位于湘鄂贛邊的修水進行整訓,厲兵秣馬。修水是國民黨統治力量較為薄弱的地方,是湘鄂贛革命運動最早興起的縣,1924年上半年建立了青年團支部,1926年7月建立了中共支部。著名的“修水四月起義”,影響極為深遠,播下了紅色革命的火種。

    警衛團抓住有利時機擴充兵力,在修水縣城和渣津等地設立招兵站,招募青年入伍。在修水黨組織積極動員下,除了西鄉共産黨員余經邦、丁常勝帶領100余農民參軍外,縣城和其他各鎮趕來入伍的工農群眾多達200余人。

    秋收起義區別南昌起義的關鍵一點在于“公開打出共産黨的旗子”,是一支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是工農革命軍。南昌起義打的是“國民黨左派”的旗幟,南昌起義勝利後,成立了以共産黨為核心,有國民黨左派參加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部隊仍然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這是當時武裝鬥爭的需要。而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則完全不同,用的是共産黨自己的番號,徹底告別了舊軍隊。

    工農革命軍區別于國民革命軍,完全是屬于共産黨領導的勞苦大眾自己的軍隊,是人民的子弟兵。番號是軍隊符號,就像人的名字一樣,軍隊的番號體現它的性質及隸屬的關係。

    9月初,警衛團、平江瀏陽工農義勇隊、崇通農民義勇軍與安源的路礦的工人武裝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由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下轄三個團,師部駐修水縣商會。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位于修水縣義寧鎮鳳凰山路136號,是重要的歷史遺跡。該舊址于1986年6月被修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修水縣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緬懷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革命理想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第一面屬于人民軍隊自己的軍旗

    秋收起義部隊在第一次擁有自己番號的同時,也擁有了自己的軍旗,這是人民軍隊歷史上的第一面軍旗。

    相比南昌起義,湘贛邊秋收起義旗幟鮮明,首先打出的是共産黨的旗子。

    師部參謀何長工、副官楊立三、參謀處長陳樹華設計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工農革命軍“鐮刀斧頭”軍旗圖案。

    旗的樣式:旗底全部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的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産黨,五角星內有鐮刀、斧頭,分別代表工人、農民;旗面左側靠旗桿的一條白布涵管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軍隊的性質:代表著勞苦大眾。

    這面旗幟的制作過程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修水縣城內的幾十名裁縫師傅主動請纓,義務承擔軍旗的縫制任務,布店的老板無償獻出紅布料,一位樊姓師傅激動地説:“我們祖祖輩輩受盡了土豪劣紳的壓迫,今天才算在軍旗上看見了‘工農’兩字。我們即使不吃飯、不睡覺,也要盡快把旗子做好。”經過群眾幾天幾夜的緊張趕制,100面嶄新的軍旗縫制完成,同時還縫制了1000多條紅領巾、紅袖章,以備起義時用。

    在毛澤東的親自發動和組織下,一支以共産黨的旗幟為引領,由共産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了。

    第一次在農村組織的武裝暴動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修水地處山區,崇山峻嶺,道路崎嶇。在那裏,人口總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佔有土地面積的80%以上,而90%以上的農民佔有土地還不到20%;有的地方地主佔有90%以上的土地、山林,而農民群眾卻只有不到10%的貧瘠土地和荒山。封建地主和山主把頭,依仗自己的權勢對廣大勞動人民通過雇工、租佃、高利貸、典押、青苗、典當等手段實行最殘酷的剝削。農民苦大仇深,倍受地主階級壓迫,掙扎在死亡線上。

    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産黨在著名的“八七”會議後,第一次組織的武裝暴動,也是在農村進行的第一次起義。

    湘贛邊的修水、銅鼓、平江、瀏陽四縣彼此相鄰,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關係密切,革命運動的關係緊密相連。修水及銅鼓的農民和安源的工人是革命主力軍,這一帶農民革命運動的成功實踐,為行將到來的革命高潮奠定了基礎。

    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部在修水率第一團宣布起義。戰士們戴上印有鐮刀、斧頭圖案的臂章,在脖子部位係上紅領巾,高舉工農革命軍火紅的旗幟衝鋒陷陣。隨後,工農革命軍遭到遠比自己強大的國民黨軍的抵抗,加上兵力分散、對敵情估計不足、缺乏作戰經驗和有些指揮員指揮失當,各路大軍先後遭受很大損失。危急關頭,毛澤東果斷地決定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做出了向農村撤退的決策,並率領秋收起義余部經過萍鄉、蓮花向羅霄山脈中段轉移,在井岡山堅持革命鬥爭,並于次年4月中旬與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余部在寧岡礱市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毛澤東在發動和領導秋收起義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秋收起義時,毛澤東寫下一首著名詩詞《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

    旗號鐮刀斧頭。

    修銅一帶不停留,

    便向平瀏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

    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沉,

    霹靂一聲暴動。

    毛澤東作為秋收起義的組織者與領導者,這首詩詞高度精準概括了上述三個“第一”。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又對這首詞多次進行修改。秋收起義標誌著共産黨獨立領導的農村武裝鬥爭的開始,這也是真正的人民軍隊的創立,旗幟鮮明,工農子弟兵代表著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這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次戰略轉變中的重大事件,創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建立了井岡山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使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由城市轉向反動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中國革命由此進入到了以農村為中心、以土地革命為主要內容的嶄新階段。通過秋收起義,共産黨人明白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中國革命的中心在農村,而不是在城市。秋收起義也為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提出,提供了實踐的檢驗。(楊勤良)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69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