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陸軍第77集團軍“猛虎旅”在救災戰場交出“改革答卷”

2017年08月22日 08:12:03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紅線是出發前各級明確的路線,但很可能遭遇擁堵;藍線繞遠且路況不明。選哪條路線?改不改路線?第77集團軍“猛虎旅”副旅長周海峰迎來軍旅中最煎熬的選擇——

    淩晨5點,副旅長冒險改變行軍路線

    8月8日,九寨溝突發7.0級地震,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又一次聞令而動。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抗震救災發生在軍隊改革調整期,是“脖子以下”改革啟動後我軍遂行的一場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

    抗震救災衝鋒號剛剛吹響,陸軍第77集團軍“猛虎旅”即奉命連夜出動。而就在一個多月前,部隊剛剛轉隸移防重組。臨危受命,這支部隊將以怎樣的忠誠和擔當經受考驗?又將在行動中展現出怎樣的精氣神?記者冒著余震走進抗震救災一線,在跟蹤採訪中感受一支新轉隸移防部隊在救災戰場交出的“改革答卷”。

    這是陸軍第77集團軍“猛虎旅”副旅長周海峰最煎熬的一個淩晨。在這個淩晨,他作出了從軍25年來最冒險的一個決定。

    8月9日淩晨5點,在一個分岔路口,周海峰叫停了已經行進了幾個鐘頭、綿延數百米的車隊。

    正是黎明前的漆黑。周海峰摁開手電,一束光打在行軍圖上,一紅一藍兩條線格外扎眼。

    紅線是出發前各級明確的路線,照著走不會有“錯”。但周海峰剛剛得到來自多方的消息,九寨溝景區可能有幾萬名遊客正通過這條路向外疏散。此外,周海峰分析研判,從成都方向趕來的救援力量很可能集中在這條最近的路線上。這意味著,這條路很可能發生擁堵。

    藍線,繞遠近100公里,並且路況不明……

    選哪條路線?

    改不改路線?

    記者採訪時,已連續帶隊救援72小時的周海峰倚靠在一棵杉樹上,深吸了口氣回憶道:“那一刻,我覺得全旅官兵都從身後盯著我。我們這支新轉隸移防部隊能否按時衝得上去全壓在了我身上……”

    不改路線,堵在路上可能性雖大他卻不必承擔責任;

    改路線,萬一也未能按時抵達震中,他難辭其咎……

    夜色中那個無名的分岔路口,讓周海峰面臨空前艱難的抉擇。而此前幾小時,該旅政委李京昊的心底卻隱隱埋著幾分擔憂——

    他們是一支一個多月前剛剛轉隸移防重組的部隊,黨委班子8名成員,來自7個單位,基本上相互不熟悉、不認識;調整重組時接收來自3個單位的轉隸官兵1000多名,近100名幹部編余;從關中平原搬到巴蜀大地,官兵正在調適離妻別子的心緒,適應濕熱的環境氣候……

    李京昊坦率地吐露擔心:部隊上上下下都處于磨合期、適應期,官兵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難免會有動蕩。

    結果卻讓這位頗富經歷的帶兵人十分欣慰:

    “全旅所有官兵,所有官兵——”他對記者又強調了一遍,“都放下了此前個人的小算盤、小情緒,言辭切切地請求上戰場!常委向黨委請戰,營主官向旅裏請戰,戰士向連長指導員請戰,一個兩天前還找我發牢騷説不想幹了的編余幹部也堅決要去救災……”

    當然,從應急戰備的層面來講旅黨委是做了充分準備的。頭天移防完成,第二天他們就根據西南地區特點,開始修訂抗震、抗洪等5類非戰爭軍事行動方案,分門別類地完善應急物資準備。作為戰備分隊的合成二營每周進行一次例行戰備演練,遇有特殊天候還進行專項演練和隨機演練。

    當晚地震發生時,正在開行政會的二營直接轉成黨委會,正在組織實彈射擊的部隊立即收攏人員,按應急預案做好準備。其他營連的應戰舉措,均在未接到旅裏通知情況下自發展開;

    地震發生5分鐘後,作戰值班室,該旅緊急黨委會在未接到上級通知情況下召開;

    西部戰區聯指命令下達40多分鐘後,副旅長周海峰帶領救援隊轟鳴著衝向夜幕……

    望著車隊閃爍的燈光漸行漸遠,李京昊和剛剛結識、共事月余的旅長劉亞彬對視了一眼,無限感慨——不管怎麼變,聽黨的話,保護百姓,永遠是我們這支部隊骨子裏的東西,永遠都在啊!

    出發3個半小時後,沉吟良久的周海峰輕輕點了點地圖上那條藍線,作出了他的選擇——

    13個小時後,事實證明了周海峰冒險改變路線的正確:“猛虎旅”官兵經過晝夜高強度行軍,跨過高速、國道、省道、縣道、山道,在截止時間前10分鐘抵達九寨溝災區腹地,成為震後第一支從陸路進入的人民解放軍。

    雙腳踏上滿目瘡痍的土地,周海峰撥通了指揮部的電話,多年未流過淚的鐵漢眼淚撲簌簌往下掉。他終于按時把他的兄弟們帶到了震中、帶到了亟待救援的百姓面前!

    西部戰區聯指和戰區陸軍領導讚揚周海峰敢擔當、敢決斷,讚揚這支新轉隸移防部隊不愧為“猛虎旅”,不愧為359旅傳人。第77集團軍應急指揮組組長、副參謀長鄒剛告訴我們,一個幹部敢不敢擔當,敢不敢為了完成黨賦予的任務冒險擔責任,一上戰場就表現出來了。

    而滿臉風沙、雙眼布滿血絲的周海峰,則把大拇指豎給了正在進行的編制體制改革以及他的戰友。

    他説,現在的編成和機制簡化了過去層層請示、層層等待、層層指示的體制性障礙,賦予了一線指揮員更大的自主權,大大提高了行動效率;

    他説,幾天來,這些他第一次指揮、還不熟悉的官兵體現出了極高的覺悟和極強的素質,無論是晝夜10多個小時的高強度行軍,還是連續30公里的徒步奔襲打通生命通道,一個個90後戰士、獨生子戰士、還有即將退伍的戰士,給了他最大的感動和信心。

    周海峰從指揮袋的內兜裏掏出一張薄紙,遞給記者。上面寫著這樣一段話:“此時心情很難過,我們也想上去發揮一點自己的力量……”

    這是勤務保障營修理二連士官孫遠徵、陳志剛向他遞交的請戰書。看到戰友們都能到一線救災,負責車輛維修的他倆急得牙癢癢。

    一起到災區的另一名修理兵李嘉辰,埋怨他們“私自請戰”,單獨找到周海峰,又在簽名欄加上了自己的名字。(記者 張良 特約記者 孫利波 通訊員 張曉峰)

    “打完仗再説”

    ■張 良

    採訪中,我們聞到一股濃濃的膏藥味。

    周海峰副旅長一撩衣服,只見後背上貼了一排膏藥。

    他説自己腰間盤突出好幾年了,平常坐兩個小時就疼得受不了,可那晚連續行軍10多個鐘頭竟然一點感覺都沒有。直到黃金救援七十二小時過去了,他才突然感到痛。

    他告訴我們,當時他在兩條路線之間猶豫時,其實考慮得很單純,就是哪條路能最快到達震中。直到救援進入後期,他才突然有些“後怕”,當時冒險要是選錯了道路,他可能會被免職……

    我們在震區採訪,很多官兵談到相同的感受。地震發生前,他們都面臨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有著各種各樣的“小算盤”,但任務一來,這一切似乎主動消失了,讓位了。

    當我們把這種現象告訴集團軍政委李澤華時,他説這是我們這支軍隊的老傳統了,叫做“打完仗再説”。這5個字的背後,是這支部隊永不褪色的忠誠與英勇。(記者感言)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968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