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大洋點兵:航母編隊

2017年05月05日 09:16:24 來源: 解放軍報

    

圖為中國海軍航母編隊在遠海大洋乘風破浪。張 凱攝

    作為集聚科技能量、彰顯大國地位的戰略性武器,航母編隊以其強大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機動靈活的特性,日益活躍于遠海大洋,成為遏制危機發展、制止戰爭爆發、控制戰爭升級的戰略重器。

    然而,一艘航母戰力再強,也不能包打天下,還需以之為核心,將一定數量的空中、水面、水下作戰單元組成戰鬥團隊,集防空、反潛、電子戰等十八般兵器之大成,方可有效完成使命。那麼,典型的航母編隊都有哪些成員?各自發揮什麼作用?今天我們就為您細細道來——

    “浮動機場”馳騁深海大洋

    1909年,法國發明家克雷曼·阿德在他當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中,第一次向世界勾勒了飛機與軍艦結合這個迷人的夢幻圖景,前無古人地提出了航母的概念與構想,由此開啟了人類探索航母之路。

    航母最初被英國設計用于搭載防空作戰飛機,打擊德偵察飛艇部隊。作為平臺與負載的結合體,其在噸位、續航力、容量等方面均有其他艦艇無可比擬的優勢,既可進行飛機起降,又能運載一定數量的飛機、燃料、彈藥。

    信息化元素的注入,使得航母經歷了鳳凰涅槃式的重生,不斷吐故納新、活力四射。通過一體化的指揮資訊係統,航母將空中、水面、水下各作戰單元高度整合,將偵察預警、指揮控制、資訊傳輸等各作戰要素高效聚合,構築起以航母為核心、攻防兼備、要素齊全的作戰體係。

    航母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海上飛機的作戰縱深,改寫了海上作戰的遊戲規則,受到世界各海軍強國的普遍重視。其不僅擁有強大的實戰能力,還常常被作為宣示力量、遏制戰爭的有效威懾手段,頻頻遊弋于世界各大軍事熱點地區。

    動力和起降,是影響航母整體結構和功能形態的重要因素。

    美國航母採用持久的核動力,這既有利于減少自身補給依賴,又能夠節省大量空間和載重噸位,便于裝載彈射裝置等更多裝備和人員。

    蘇聯的核動力航母夢,隨著“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拆解最終破碎。由航母改建的“烏拉爾”號電子偵察船,反而憑借其強勁的核動力,遊弋于世界各地,向對手施放“電磁煙幕”,致敵“迷茫”,不過,最終也因事故頻發而退役。

    我國的遼寧艦,採用與俄“庫茲涅佐夫”航母類似的常規蒸汽動力,在拆除原有反艦彈發射裝置等設備後,攜載戰機數量有所增加,滑躍性能亦有提高。剛剛下水的我國第二艘航母,整體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空中長矛”打遍陸海空潛

    艦載機之于航母編隊,恰如從空中刺向敵人的長矛,直擊敵要害:可遠距奔襲,打擊敵岸、海目標;可布下海網,讓潛艇無處遁形;可制造“戰場迷霧”,讓敵人“看不清、辨不明”。

    問世以來,作為航母的主力“打手”,艦載機屢立汗馬功勞。1941年日本海軍對珍珠港的偷襲,以及次年美國海軍在中途島重創日本海、空兵力的雪恥之戰,艦載機均擔當了主角。

    隨著隱身、飛控、航速這些主要功能的不斷改進,以及高性能彈藥、遠距突擊和精確制導武器的運用,艦載機的作戰能力已大幅提高。1個擁有50架作戰飛機的航母艦載機聯隊,在衛星、預警機、電子對抗飛機等多種手段的支援保障下,每天能夠打擊目標高達兩百多個。

    美軍是艦載機發展的鼻祖,擁有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艦載機聯隊。其根據“一機多用”“一機多型”思想,確立F/A-18E/F戰鬥機為艦載機主力,退役了大量老式機型,並通過載入通用數據鏈,大大加強了艦載機與其他平臺的協同作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美軍最後兩架固定翼S-3B“海盜”反潛飛機退出現役,SH-60F等反潛直升機擔當起航空反潛主力。反潛直升機採用新型低頻主動吊放聲吶,可遠距離發現、識別、跟蹤敷設消聲材料的隱身潛艇,通過與航空聲吶浮標、磁探儀等手段的結合使用,反潛作戰能力絲毫不減。

    俄羅斯在艦載機方面也特色明顯,其現役重型艦載戰鬥機蘇-33,可挂載炸彈、空空導彈、火箭彈等多型武器,遂行轟炸、攔截等多種作戰任務,享有四代半戰機美譽。不久前,該機還隨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赴地中海執行戰鬥任務。

    中國航母艦載機作為後起之秀,發展突飛猛進,已經研制出艦載固定翼戰機,以及擬用于預警、反潛、運輸等用途的直升機。尤其是廣受關注的殲-15艦載機,歷經多次起降試驗、帶彈飛行訓練後,作戰能力值得期待。

    “帶刀護衛”專司外攻內防

    航母本身雖然裝備有為數不少的防空導彈、電子戰裝備等防禦係統,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但基本都屬于“點破就會很受傷”的最後一件“鐵布衫”。中距以上范圍的防禦,還需一定數量的“保鏢”們來完成。

    包括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在內,這些隨身“保鏢”們個個身手不凡:它們外能攻、內可防,集多種功能于一體,既可加入編隊,執行中遠端防空、編隊反潛、前出偵察、快速支援、對地攻擊任務,各有分工又能獨當一面。

    與航母如影隨形的綜合補給艦,也是航母編隊的重要成員,是有效保障編隊衣食住行的“糧草官”,為編隊持續遂行任務,提供必要的燃油、彈藥和生活物資補給,一度被冠以“超級奶媽”稱號。

    正在朝鮮半島海域活動的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編隊,隨身保鏢數量有所簡化,但作戰能力仍然強大。1艘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既可為編隊提供中遠端防空任務,還具有強大的反艦和一定的反潛能力,是航母的“貼身護衛”;2艘新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具備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堪稱“多面手”;剛剛抵達朝鮮半島海域的大型幹貨補給艦,為編隊提供充足的補給支援。

    去年底首度亮相的我國遼寧艦航母編隊,在沒有巡洋艦搭配的條件下,按3驅、3護、1補編配,也是派出了“防空+反潛”強強聯合的陣容。有“中華神盾”美譽的某新型導彈驅逐艦,作戰能力在中國海軍現役水面艦艇中居于首位,堪稱航母的全能“帶刀護衛”。新近服役的“高郵湖”號綜合補給艦,補給能力也有了較大提升。從編隊展示的兵力構成,大致可觀察出中國未來航母編隊的雛形。

    “深海巨獸”拒敵千裏之外

    1981年,一部反映二戰時期水下作戰題材的電影《從海底出擊》,向人們呈現了潛艇水下作戰驚心動魄的場面:隱匿于深海大洋中的潛艇,憑借著敵明我暗的優勢,以聲吶為探測手段、魚雷為武器,向編隊發起隱蔽攻勢,取得驚人戰績。

    二戰後,隨著核潛艇的出現和對潛通信技術的進步,攻擊型核潛艇加入航母編隊序列,並作為編隊反潛的最有效手段。通常潛艇部署于遠離編隊的前方,與眾多夥伴們一起,合力構築水下“銅墻鐵壁”。他們或蟄伏待機,靜如止水,或隨機遊弋,隱蔽潛航,為編隊掃平前路障礙,力求“決勝千裏”。

    然而,一旦被聲吶捕獲,潛艇短時間內往往難以有效擺脫。各國都注重通過減震降噪、敷設隱“聲”材料等措施,大幅提高潛艇隱蔽性。有的核潛艇噪聲已接近一定海況條件下的海洋環境噪聲。

    此外,充分運用海洋水文條件特點,加強隱蔽,並力求先敵發現、主動應對,已成為潛艇指揮員們的必修課。將潛艇藏匿于不同聲層,或置于有力探測陣位,利用表面聲道、匯聚區、中尺度等特殊物理現象,都是潛艇作戰的重要戰術。

    通常,美軍為其航母編隊配備1~2艘攻擊型核潛艇,實施遠端反潛警戒,與航空反潛兵力、水面艦艇共同構成外、中、內三層反潛警戒,或作為編隊重要突擊力量,擔負突襲敵海上、陸地重要戰略目標和設施任務。伊拉克戰爭中,首突伊本土的“戰斧”巡航導彈,就來自于美國在地中海海域遊弋的攻擊型核潛艇。

    隨著水下通信這一世界性難題的破解,可以預見,在潛艇、無人潛航器、海底監視係統等武器裝備的共同演繹下,水下戰場將會愈加精彩,潛艇在編隊中的作戰使命也將不斷得到拓展。(尹曉東 王長勤 梁 帥)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590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