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國防教育示范校:尚武精神從孩子抓起

2017年05月03日 17:05:09 來源: 中國軍網

    共性一:理念

    要情懷也要胸懷,辦學育人以德為先

    馬德駒是“百年老校”武漢六中的校長,被網友譽為“武漢市最具影響力的校長”。他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曾兩次患上癌症,因病休息了6年,又奇跡般地抗癌成功重新返回到工作崗位上,被視為武漢六中師生的“精神偶像”。

    相比坎坷勵志的人生經歷,馬德駒對國防教育事業的熱情更令記者肅然起敬。馬德駒沒有當過兵,但他很喜歡用“國防情懷”來詮釋自己對國防事業的追求和執著。

    2011年,在馬德駒的積極爭取下,全國首批“空飛班”落戶武漢六中,武漢六中成為空軍在全國建立的第二個早期培訓基地,學員由武漢六中和空軍預警學院共同培養。目前,“空飛班”已招5屆學員,先後向各類軍事院校輸送45名“雛鷹”。

    “空飛班”聲名鵲起,每年慕名前來參觀的外校學生和社會群眾絡繹不絕。然而,讓馬德駒更為看中的,是它背後潛在的精神財富。近3年,武漢六中抓住“空飛班”社會關注度高、本校師生榮譽感強的心理特徵,致力于打造以“空飛班”為核心的國防教育品牌。

    走在武漢六中的校園裏,隨處可見的是濃鬱中國空軍特色的國防元素:飽經風雨的某型退役戰機、別具一格的“空軍藍”塑膠跑道、準軍事化管理的“空飛樓”、即將完工的航空博物館……無處不在的國防教育氛圍,足以讓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在“唯升學率”“唯就業率”等觀念衝擊下的今天,大張旗鼓推行國防教育,有時不得不面臨課時壓力、經濟成本壓力,甚至社會輿論壓力,考驗的是育人理念的堅守和胸懷。

    2016年,在馬德駒的倡導下,武漢六中主動向江岸區人防辦申請修建防空襲應急避難所。對于這項“吃力不討好”的決定,起初有人不理解,但最終被他説服,建成目前武漢市唯一一座學校應急避難所。“這樣做,就是要讓孩子們每天都意識到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同時也是告訴他們要學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談起當年的決定,馬德駒絲毫不覺後悔。

    在武漢採訪,記者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武漢市數百所大中小學的校訓中,“德”字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字之一。比如武漢六中的“修德、尚智”,華中科技大學的“明德厚學、求是創新”,湖北工業大學的“厚德博學 求實創新”,江漢大學的“立德、致用、相容、創新”……

    校訓承載的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折射的是一所學校的情懷和胸懷。就像崇尚“德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國防教育漸漸成為武漢眾多示范學校的“德育”標配。

    共性二:形式

    要創新但不唯新,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不是所有教育形式都能得到社會的理解,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就有過一段負重前行的經歷。

    2015年4月,一則“武漢某高校在校園內修‘長城’”的照片在互聯網上傳播開來,網友們褒貶不一:花這麼多錢建“校園長城”,不如投在豐富師資和教學設備上,能夠讓學生直接受益。盡管校方不斷強調“校園長城”的諸多功能,但還是引來不少爭議。

    事實上,“校園長城”是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推行的“五大國防教育基地”之一,與之並列的還有錢學森紀念館、靜思園軍事文化展區、飛機發展史專題博物館和正在籌建的世紀風雲館。所謂的“校園長城”,只不過是利用廢棄空間修建的架空連廊,除了給學生們提供健身的場所,學校更看中的是其潛在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是一所民辦高校,花自己的錢大張旗鼓推行國防教育,反而遭到質疑,令人唏噓。是屈服于輿論,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把選擇權交給了學生。

    這幾年,除了“五大國防教育基地”,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在國防教育手段上不斷摸索實踐,其中不乏“國防教育類網絡MOOC課堂”“‘軍迷’俱樂部”等時尚手段,備受師生歡迎。在舉校大興國防教育的環境中,學校擁軍尚武的氛圍空前濃厚,學子參軍就是最好的體現。

    一組數據足以説明:2012年應徵入伍63人,2013年94人,2014年130人,2015年163人,2016年215人。2006年以來,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至今已有近千人“攜筆從戎”。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在國防教育上的成功,算不上多大的創新,他們只不過是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就像武漢市十一濱江中學創辦的全國第二所“少年軍校”、武漢六中創辦的全國首批“空飛班”……他們的做法各異,但有一點相似,那就是不拘一格和因材施教。

    “其實,學校國防教育具體採取什麼樣的形式不一定重要,關鍵要看它是否符合學生各個階段和各個層次的實際,能否撬動孩子們的心靈。”武漢市國教辦領導介紹,素有首義之城的武漢市以創新為核心,連續推出“軍營開放日”“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等全國首創的國防教育舉措。但他們創新不唯新,能否形成實實在在的效果是他們最看重的考量因素。

    共性三:機制

    要魄力更需定力,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1990年,武漢市十一濱江中學創辦了全國第二所、中南地區第一所少年軍校,先後獲得“全國少年軍校示范校”“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憑著“少年軍校”這塊招牌一時聞名全國。

    然而,讓記者更為驚嘆的不是這些光環,而是這所少年軍校的生命力。27年寒來暑往,學校領導班子前後換了5屆,但少年軍校卻一直完好地保存和延續了下來。

    “創辦少年軍校並不是稀罕物,可貴的是始終如一的堅持。”採訪中,武漢市硚口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譚宇賢也表達與記者一樣的觀點,在一些學校國防教育屢屢陷入“疲勞期”的今天,他們究竟靠什麼保持著少年軍校的生命力?記者在採訪中找到了一些端倪。

    在校園入口大廳,一堵“我最向往的十大軍校”浮雕墻格外顯眼,“國防科技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資訊工程大學”等赫然在列,在大多數中小學校紛紛把“清華”“北大”作為學生求學目標的今天,十一濱江中學的這一“另類”做法著實讓人感到有些意外。

    類似這樣的情感暗示和行為激勵,校園每個角落隨處可見,軍事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高度融合,使接受國防教育固化為師生的一種生活習慣,這大概就是少年軍校長盛不衰的秘訣。

    與十一濱江中學的做法類似,武漢生物工程學院也有一套成熟的機制。

    吳姍是武漢生物工程學院2012級女大學生,兩年前應徵入伍後在南海艦隊蘭州艦服役,曾隨艦出訪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國,由于表現優秀,義務兵期間就榮立了三等功。兩年後,吳姍退役返回母校繼續學業,並被推薦擔任學校“軍迷”俱樂部的指導員。她用自己在部隊的親身經歷向同學傳遞國防情懷,這種現身説法令很多人為之心動。

    “入伍前接受國防教育的熏陶,入伍期間校方全程關注跟蹤學子的部隊成長,退伍後再返回學校用自己的軍旅情懷來影響和感染下一批校友。”該校領導説,這種良性迴圈,實質上形成了一個閉合回路,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國防教育之所以常年保持熱度,正得益于此。(洪培舒、何武濤、唐雪)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瑤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8129587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