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什麼是真正的信息化戰爭——對未來戰爭形態的冷思考

2017年01月12日 13:48:15 來源: 解放軍報

    內容提要

    ●如果説1991年海灣戰爭是美軍從單平臺機械化戰爭向資訊係統支援下的機械化戰爭轉變的起步,那麼2003年伊拉克戰爭則是美軍實現資訊係統支援下的機械化戰爭的標誌,而2011年利比亞戰爭,北約國家再次上演了資訊係統支援下的機械化戰爭對單平臺機械化戰爭的跨代優勢。

    ●美軍正在形成“導彈武器打擊體係+電磁武器打擊體係+資訊武器打擊體係”“三位一體”的資訊係統支援下的信息化戰爭力量格局,並在全球謀求更大的戰爭形態跨代優勢。

    如何運用資訊係統實現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順利完成機械化與信息化的雙重跨越任務,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我們劃分戰爭形態的標準是什麼?

    戰爭形態是由主戰武器、軍隊編制、作戰思想和作戰方式等戰爭要素構成的戰爭整體形式和狀態。戰鬥力生成模式是指戰鬥力的構成要素在特定組織結構下形成作戰能力的作用機理,其外在表現一般是軍隊戰鬥力基本要素獲取和發展戰鬥力的形態樣式。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就是將人、武器裝備、軍隊編制等要素以一種新的形態樣式組合,以推動戰鬥力升級,是戰爭形態演變發展的內在本質,是決定戰爭形態的關鍵特徵要素。

    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可見,科學技術進步深刻影響著戰鬥力構成要素的變化,最終推進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是推動戰爭形態演變的物質基礎和重要動力。因此,戰爭形態演變是戰鬥力生成模式和科學技術水準雙牽引雙驅動,由低級到高級、由局部到全局、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發展過程。

    目前,我們正處于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過程中。傳統觀點認為,有了資訊係統即是信息化戰爭,將資訊係統的出現作為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的標誌。筆者認為,應聚焦戰鬥力生成模式,同時把握資訊係統發展規律,對機械化戰爭和信息化戰爭中戰鬥力生成模式和資訊係統裝備形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過程進行細致分析和劃代,在此基礎上將機械化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細分為單平臺機械化戰爭、資訊係統支援下的機械化戰爭和資訊係統支援下的信息化戰爭。

    單平臺機械化戰爭,是指在物理域(牛頓力學物理空間)展開的,以單平臺武器打擊為主要手段,以電子設備為輔助手段,通過最大發揮己方各作戰平臺的機動力和火力來獲得相對優勢的戰爭形態。戰鬥力生成是以單平臺武器打擊為基本形態的加和模式,電子設備(資訊係統的雛形)依附于裝備平臺,服務于單平臺完成任務的能力,服從單平臺機械化戰爭客觀規律。

    資訊係統支援下的機械化戰爭,是指在物理域和電磁域謀求“看得遠、反應快、打得準”,以精確打擊(導彈武器打擊體係)為主、電磁域控制(電子對抗)為輔,通過降低、剝奪敵方資訊係統能力,來壓制敵方機動力和火力的發揮,實現“降維降代”攻擊(將敵方降低至單平臺機械化戰爭)的戰爭形態。這種形態下,電磁域主要表現為支撐作用,服務于導彈在物理域的跟蹤與打擊。此時,資訊係統引起作戰方式改變(只是量變),戰爭形態的本質內涵還是機械化戰爭,達到機械化戰爭最高形態,仍服從機械化戰爭的客觀規律。戰鬥力生成是以資訊係統支援下的導彈武器打擊鏈和電磁域控制為基本形態的倍增模式。此類資訊係統稱為戰鬥力生成的倍增器。

    資訊係統支援下的信息化戰爭,是指在物理域、電磁域和資訊域謀求“看得遠、反應快、打得準”,以資訊武器打擊體係、電磁武器打擊體係以及導彈武器打擊體係形成的三位一體作戰,從而謀求全域優勢的戰爭形態。此階段的資訊係統,與單平臺機械化戰爭中的電子設備,以及資訊係統支援下的機械化戰爭中的資訊係統有根本不同,將引起作戰方式變革(質變),戰爭形態轉變為信息化戰爭,服從信息化戰爭的客觀規律。戰鬥力生成是以導彈武器、電磁武器和資訊武器三位一體打擊體係為基本形態的指增模式。此類資訊係統稱為戰鬥力生成的指增器。

   1 2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443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