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銳讀丨對《喧嘩與搏殺》的幾點淺思考

2017年01月06日 14:24:51 來源: 新華網

    作者:劉全

    在當今電子媒介泛濫的環境下,什麼樣的書還能吸引人閱讀?答案或許有多種,但一本有趣、有料又有用的書擺在面前時,我相信多數人不會拒絕翻開它。《喧嘩與搏殺》就是這樣一本書。

    數年前,我給幼女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素來對生物學不感興趣的我,讀著讀著,竟被深深吸引。沒想到一本寫昆蟲的書,居然也可以如此妙趣橫生,引人入勝。陸續讀了一些書,發現有些作者具有一種化繁為簡、化深奧于通俗、化平常為神奇的魔力。比如把世界文化囊于遊記裏的余秋雨,將枯燥高深的政論化為清泉般散文的梁衡,還有,把冰冷生硬的軍事學術寫出溫度與深度來的劉亞洲等,他們均如功夫高深的武學大師,無需擺開陣勢,談笑間出手便直取“命門”。

    因為工作關係,有關輿論資訊戰類的書籍,我看過一些。但這些書大都是學術類著作,非要下一番功夫,認真研讀。像《喧嘩與搏殺》這樣寫得舉重若輕、娓娓道來、妙趣橫生的,真是鮮有見到。

    作者很善于講故事,並且能很好地運用故事,比如,二戰時期“東京玫瑰”實施輿論攻心,結果讓美國兵貽笑大方,而幾十年後,又被伊拉克“巴格達玫瑰”東施效顰的故事;比如,法軍在失敗陰影籠罩下,戴高樂通過BBC廣播發聲,而一轉頹勢,最終勝利的故事;比如,接受日本投降時,麥克阿瑟故意穿軍便服,手插衣兜,似乎漫不經心地和身穿燕尾服、筆直站立的日本天皇合影,並要求將此照片刊登次日報紙頭版,一舉將日本民眾視為“天神”的天皇拉下神壇的故事……這些故事,生動,有趣,有味,引人入勝,也頗讓人深思,無形中增強了大家對輿論資訊戰的認識。

    翻開書卷,從古代的先哲、名將,到近代的軍事家、政治家,從國內到國外的著名領袖學者,上百人輪番出場;從古老的故事到現代經典戰例,一一呈現,讓人像看一場多幕劇,頗有些目不暇接。然而這些人這些事,被作者有序排列,各安自己的章節中,毫無雜亂之感。

    作者告訴我,為寫這本書,他閱讀了幾乎所有能找到的有關輿論方面的書籍,還對古今戰爭戰例做了係統深入的研究,整整花去四年。

    這種經歷和扎實的“功課”,讓這本書讀來顯得非常有“料”,很多內容讓人感到耳目一新,且有些內容還是首次公開披露,或是平時我們很難讀到的:比如當年宋美齡為抗日赴美進行輿論宣傳,從而在美掀起“支援中國抗戰”風潮,羅斯福表示要以“上帝允許的速度”向中國運送軍火的事實;比如冷戰期間,蘇聯人嗜好半夜爬起來,偷偷收聽美國之音、日本NHK廣播。就連下臺後的赫魯曉夫,因信不過曾親自掌控的蘇維埃廣播,也加入這個行列;比如對“帝吧網友出徵Facebook!”的全景式生動描述和剖析……

    當然,作者並沒有滿足于對事實本身的津津樂道,還始終堅持獨立思考,將獨到的觀點和結論融于書中:比如作者通過美越戰爭時期,記者西摩•赫什的報道《在美萊,我們瘋了》,引發美國反戰高潮並最終停戰的事件,得出和強化“失敗原因不在軍隊,而在政府和媒體”的結論;比如通過大量事實,推導和證實了“與其説日本人殺了張自忠,不如説是輿論殺了這位愛國將領”的觀點。至于像“社會輿論幫了中共的忙”、“輿論資訊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剛需”等讓人頗感新意的言論,書中多處可見。這種用開闊的思路、講究的考據、充分的論據、獨到的觀點來全面闡述“輿論資訊戰”,在近些年是不多見的。

    輿論資訊到底有多大威力?《喧嘩與搏殺》裏隨處可見的事例,還有古今政要名家的經典語錄,會給你答案。比如,艾森豪威爾曾説過:“在宣傳上花1美元,等于在國防上花5美元”。而傳媒大王默多克則宣稱:“誰掌握了傳播人口,誰就掌握了世界。”

    我國4千多年前黃炎與蚩尤的“涿鹿之戰”已見雛形,是無可辯駁的鼻祖;雖然當今我國網民已達7.2億之多,微博帳號總量超過13億,是名副其實的輿論資訊大國,但我們對外宣傳依然存在“短板”,還稱不上輿論資訊強國。資訊武器的“代差”致使軍事仗難打,而輿論資訊仗、思想文化仗,打起來更難。國防大學戴旭教授,把網絡資訊戰視為新時期的“上甘嶺戰役”,多次呼吁要堅守陣地,打好這場生死攸關的戰役。

    對于這些問題,作者還頗費心思地給出提高社會媒介和輿情素養的方法及破解之道:比如政府或機構面對輿情危機如何應對,“公共輿情危機”處理的九個原則,甚至還有個人家庭陷入輿論旋渦的解決辦法。至于當今面對世界強國如何贏得輿論資訊戰,大概因為是一個太大的戰略課題,作者沒有更多鋪陳,但那表露出的擔憂,卻如聲聲顰鼓,敲響在我們每個人心靈和思想深處。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43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