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青年醫生晁爽:“兒科女神”用精湛醫術守護稚嫩新生命

2016年05月19日 14:49:50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5月19日電(晏珊)每位醫學專家都是從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作為醫療領域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青年醫生們的成長狀況直接影響醫學發展和百姓健康保障的未來。近日,新華網健康頻道“青年醫生”欄目記者走進清華長庚醫院,零距離感受“兒科女神”晁爽醫生的真實生活。

    “針尖上”練就精湛“換血術”

    每天工作近9個小時,為70-80名患兒看診;每月上7-8個夜班,周末幾乎無休。除了兒科門診工作,還要負責病房查房、講課、開會、全院會診、赴外交流,晁爽平日的工作生活可謂排得滿滿當當。

    問及為何獲得“兒科女神”的稱號,晁爽同事透露,“除了顏值外,她總是像女神一樣出現在患兒最需要的地方”。作為一名新生兒專業醫師,晁爽在新生兒嚴重感染、黃疸、窒息、顱內出血等危重疾病的診治及早産兒呼吸管理、營養支援等方面都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危重新生兒尤其是早産、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後可能面對很多難關:呼吸、餵養、感染、黃疸、出血等等。搶救這些危重新生兒往往風險很大,不僅對技術要求高,而且要求診療及時準確,稍有不慎,就會有生命危險。”晁爽説。多年來,她養成了手機從不關機的習慣,只要有搶救,保證隨叫隨到。有一次,淩晨五點,晁爽被醫院電話叫醒,得知一名出生後5天的新生兒因“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由外院轉入新生兒科。患兒血中總膽紅素值接近700μmol/L,是正常值的3倍多,急需進行新生兒換血術,否則很可能會留下嚴重後遺症。正在睡夢中的晁爽挂掉電話後火速趕往醫院,現場指揮搶救,一方面,聯繫血庫立即備血,另一方面在保證多面光療的同時給患兒開通外周動靜脈。庫存血是冷藏的,為了爭分奪秒,晁爽和同事將取來的寶寶的“救命血”抱在懷裏,用自己的體溫加熱血袋,以便手術盡快開展。做好一切準備後,晁爽和同事們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動脈“抽血”,靜脈“送血”,換血過程中還要嚴密監測患兒的血壓和心率等生命體徵,既不能快,也不能慢,一分一秒都要謹慎操作,而且還要準確記錄。2個多小時後,晁爽為患兒換掉了全身血容量2倍的血,手術終于順利結束了,患兒總膽紅素降到正常,轉危為安。

    除了精通兒科危重症診療,晁爽在十幾年的的臨床實踐中還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樣把自己的不適表達出來,因此要了解病情進展或者治療效果,就需要細心研究檢查報告、觀察患兒身體和表情等細微的變化,不能放過蛛絲馬跡。”晁爽説。有一次,一名3歲的小女孩來院看感冒,晁爽一看完血液檢查報告,以對數值獨特的敏感性判斷出這名患兒並不是普通的感冒,有可能已患有嚴重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晁爽趕緊為其聯繫專科住院治療,並耐心地向患兒家長講解病情,告訴他們一定要配合檢查治療。幾個月後,這名家長專程趕到門診感謝晁爽,“要不是晁大夫在門診判斷及時,我女兒就沒命了。”

    為了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醫術並將其傳授給更多的兒科醫生,晁爽除了全身心投入臨床工作以外,還樂于承擔教學工作。“教學,是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把知識和經驗傳授給醫學生和低年醫師的同時,也可以促進我對臨床工作的反思。”晁爽如是説。

    此外,作為科室的副主任,晁爽還注重對科室的科學管理,她專門利用休息時間參加了“哈佛大學專科管理培訓班”的學習。“一個科室的建立和成長,離不開團隊的建設和科學的管理,我們要把兒科建成一個科教研全面發展,同時也是積極向上具有凝聚力的快樂集體”。

    以心換心 兒科醫生更需耐心和愛心

    俗話説:“金眼科,銀外科,哭哭啼啼小兒科。”兒科收入不高,又苦又累,晁爽的很多同學畢業後都選擇了其他科室。而晁爽因從小喜歡孩子,畢業後選擇了兒科,從醫十四年,她對每一名患兒都充滿了愛心和耐心。“她從不因患兒的哭鬧、不配合而不耐煩,對患兒和家長總是溫和親切,還千方百計地幫助貧困家庭的患兒節省開支。”晁爽的一名同事説。

    2013年底,一名産婦早産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哥哥因為先天畸形需要盡快外科手術,而弟弟因體重極低、呼吸困難需要住NICU急救。小哥倆的治療費用合計需要20多萬元,但貧困的家庭一時無力支付。晁爽得知後先全力投入對小患兒的搶救,終于把孩子從 “死神”手裏奪了過來。孩子病情平穩後,晁爽又幫助患兒家長聯繫了救助機構,讓孩子能夠得到後續治療。小哥倆的病情逐漸好轉,平穩出院,現在長得活潑可愛。孩子的爸爸媽媽一直心存感激,經常把孩子成長的照片發給晁大夫。“在我面前生命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再沒有看著小患兒戰勝疾病快樂長大更開心的事了。”晁爽説。

    晁爽不僅把愛無私地奉獻給前來就診的小患兒,更是把愛帶給了邊遠地區的兒童。2011年,剛剛生下兒子三個月,在接到醫院的支邊任務後,晁爽毫不猶豫地帶著襁褓中的兒子奔赴了西雙版納自治州。在那裏,為當地兒童診療疾病,為家長普及科學育兒知識,也為醫生護士查房、授課。在美麗的西雙版納,她積攢了很多“大小粉絲”,與邊疆人民結下了深深的友誼。

    呼吁家長對兒科醫生多些信任和理解

    這些年,對于37歲的晁爽來説,做好母親的角色和做好一名兒科大夫和科室管理者,平衡好家庭的重擔和繁重而又忙碌的工作實屬不易。“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真的很少,家人早已習慣了。在工作日,我每天幾乎早上6點半就得出門,而晚上差不多要到9點半才能回家。等到周末,值班、開會、學習,這都隨時可能佔掉我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晁爽笑著説,“由于很難見到我,在家人眼中,我的存在感真的不太強,有時他們會開玩笑説,‘家裏就像沒有我這樣一個人’。”

    與家人聚少離多、工作壓力大,像晁爽這樣的情況,是中國兒科醫生工作生活的一個縮影。而近些年,新聞中頻頻曝出的“兒科醫生荒”,更折射出兒科醫生肩上所承擔的巨大壓力。《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中國共有11.3萬兒科醫生,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個兒科醫生,從全國層面看,兒科醫生缺口逾20萬。人手本就不足,兒科醫生還面臨著大幅流失的尷尬境況。同時,這也讓一些原本有志成為兒科醫生的學生望而卻步。目前在北京某醫院實習的學生小張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自己學的是小兒疾病保健專業,學校就開設一個班,人數其實並不多,但很多同學將來都不太考慮進醫院當兒科醫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擔心工作太累太苦。

    晁爽表示:“對‘兒科醫生荒’,我確實能感受到。近幾年,我身邊就有一些兒科醫生選擇離開,最後選擇從事一些相對輕松的工作。”在晁爽看來,兒科醫生最為需要的是患兒家長的信任和理解。“現在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就診期望值很高,有些家長在遇到孩子病情變化時不理解、不信任醫生,稍有不順就投訴、辱罵,這是給兒科醫生最大的困惑與壓力。”晁爽説,“如果家長對兒科醫生的工作多一份信任和支援,我相信醫患關係會更加和諧,也會有更多的優秀學生加入到兒科的隊伍中。”

 

 

【糾錯】 [責任編輯: 宮曉倩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30101070000000000000011100001289979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