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定期通血管能防中風?當心觸動“不定時炸彈”

2015年11月29日 08:41:52 來源: 廣州日報

  洪銘范

  活動現場。

  第53期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聚焦中風防治

  名醫大講堂

  主講嘉賓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神經病學專家洪銘范教授

  11月25日,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再次走進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早防早治,莫讓小中風惹大麻煩”為主題,邀請該院副院長、神經病學專家洪銘范教授為大家講解如何科學預防腦中風,並為在場聽眾答疑解惑。

  據洪教授介紹,腦中風具備“五高”的特點,即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額診治費用。近年,中風已成為人類第一位死因,盡快篩查和幹預腦中風已刻不容緩。但多數人對于中風的防治仍存在不少誤區——

  誤區1

  吃什麼藥防中風

  看廣告問鄰居?

  如今很多病人認為去醫院排隊檢查太麻煩,又不希望自己中風,于是盲目聽信各種廣告、鄰居推薦的藥物來預防中風。對此,洪教授提醒説,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很多,包括年齡、性別、種族、遺傳、高血壓、吸煙、糖尿病、血脂異常、心房顫動、其他心臟病、無症狀頸動脈狹窄、膳食習慣和營養障礙、缺少體力活動、肥胖和體脂分布異常、飲酒過量、睡眠呼吸障礙、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不同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危險因素,所以,從預防層面來説,正確的做法是先找出可能潛在的危險因素。”洪教授建議,如做血管造影檢查;有中風家族史人群,發病的概率高5%~10%,應及時接受遺傳咨詢,評估中風風險;高危人群除了了解心腦血管有無異常、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水準外,還應考慮進行顱內外血管評估。

  “腦中風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洪教授説,通過定期檢查,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危險因素,有針對性地對危險因素進行控制,而不應盲目看廣告或問鄰居親友薦藥吃,因為每個人的情況可能不一樣,對他人有效的藥不一定適合你自己。

  誤區2

  每天吃藥

  不如年底通血管?

  近年來,一到季節交替溫差變大、心腦血管病高發的時節,就有中老年人到醫院找醫生給輸液“通血管”,希望以此“預防”心梗或腦中風。也有一些有過中風病史的患者嫌吃藥麻煩,認為定期輸液通血管“預防”中風更方便省事。

  “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洪教指出,預防中風是一場“持久戰”,定期輸液通血管只是一種突擊行為。腦中風發生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在動脈血管內壁慢慢沉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變窄、最終使血管閉塞,甚至可脫落形成栓子阻塞血管。這些斑塊好比“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導致中風。而要拆除這些“不定時炸彈”,就需要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此外,像高血壓、糖尿病等中風的危險因素也要長期幹預、控制。因此,預防中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定期通血管就可以做得到的。

  “而講到防治中風,可選擇的藥物很多,並非藥物費用越貴、療效越好,適合病情的藥物才是好藥。”洪教授舉例説,比如拜阿司匹林,一顆才幾毛錢,一天服一顆,也能降低中風的發生。

  不過,他提醒,防治中風的藥物也不可吃吃停停。有調查發現,中風病人在出院後如果堅持服藥不到9個月的話,病人1年的死亡率會大增。而死亡率增加幅度跟服藥時間是高度相關的,依從性越好,防治中風的效果更好。

  誤區3

  中風治好

  就不用再吃藥?

  很多病人認為中風治好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以為中風不會再光顧。

  “他們不知道腦中風的特點之一就是高復發率。”洪教授指出,我國中風患者三個月的平均復發率10%,第一年復發率高達17.7%,五年復發率差不多是30%,10年內的累計復發率可達40%,每復發一次,症狀加重一次。他提醒説,中風治好僅僅是臨床症狀消失,其危險因素的基礎病變如高血壓、糖尿病或動脈粥樣硬化並沒有治好。

  “雖然腦中風易復發,也無需談之而色變,只要堅持服用藥物,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等危險因素還是可以預防中風再發的。”就血壓、血糖、膽固醇與中風的關係洪教授分析如下:

  1. 血壓越高、腦中風風險越高。收縮壓每升高10mmHg,腦中風的相對發病危險增加49%。舒張壓每升高5mmHg,腦中風相對發病危險增加46%。降壓治療可顯著有效的減少缺血性腦中風的再發風險。

  建議:目前推薦降壓目標為140/90mmHg,年齡點80歲者盡量將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下。

  2. 糖尿病可以將腦中風的風險增加1倍以上。而高血壓合並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風險顯著增加,死亡風險增加7.2倍。

  建議:治療糖尿病的理想目標是空腹血糖點6.1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點6.5%。對于老年人,尤其是獨立生活的、病程長、並發症多、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宜過于嚴格,空腹血糖點7.0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點7.0%,餐後2小時血糖點10.0mmol/L即可。

  3. 膽固醇水準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復發的重要因素。總膽固醇每升高1mmol/L,腦中風的發生率可增加25%。

  建議:降低膽固醇水準以減少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復發及死亡。

  “總之,中風恢復後一定要繼續幹預治療,加強自我保健,並定期檢測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才能更有效地防復發。”他再三強調説。

  誤區4

  判斷中風,只有醫師才知道?

  腦中風致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但如果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到醫院進行溶栓或取栓等治療,多能獲得良好的療效,甚至完全恢復。然而,很多人認為是不是中風,只有到醫院醫師看了才知道。

  “事實並非如此!普通人只要掌握了中風的常見特徵表現,也能作判斷。”洪教授舉例説,比如,突然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活動不便;突然舌根發硬或言語困難不清;在短時間內一次或數次出現視物不清或失明;突然眩暈或頭痛突然加劇等。出現這些症狀,尤其是一側麻木、無力、言語不清、劇烈眩暈提示可能已經中風,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識別中風還有一個小竅門,即常用的‘fast’法。”他介紹説:

  “f”代表face(臉):如果發現面部不對稱,要反覆做微笑動作,看一側口角是否下垂和面部肌肉運動是否一致;

  “a”代表arm(胳膊):如果發現兩側肢體力量不一致時,平舉雙上肢5秒以上,看是否出現一肢體無力下垂;

  “s”代表speech(言語):如果出現了口齒不清時,要反覆説話或朗讀,觀察流利程度;

  “t”代表time(時間):如出現以上任何一種症狀,提示有腦卒中的可能,要在第一時間內到醫院就診。

  誤區5

  中風吃點藥,不用急著上醫院?

  臨床上,不少患者發現自己可能中風後,常常自己先吃點藥,等一等看會否有好轉。

  “這樣心懷僥倖,結果往往耽誤了搶救治療的最佳時機。”洪教授提醒説,對中風患者來説,“時間就是大腦”,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中風症狀,既不要過度緊張,慌慌張張亂服藥,也不應該過度從容淡定,不把它當一回事。正確的做法是要盡早撥打120緊急就診,然後安靜休息等醫務人員來救援。

  目前很多醫院已為急性中風患者的緊急治療開通了綠色通道,在超早期的時間窗內急診的患者,通過溶栓等治療,大多數患者可得到很好康復。一般來説,中風發生後,0~6小時內為腦中風治療的黃金期,越早效果越好!患者如在發病4.5~6小時之內(最好3小時之內)進行溶栓治療,常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誤區6

  一旦中風就會癱瘓無法自理?

  因治療不及時,一些腦中風患者沒有完全恢復正常,有的甚至致殘。所以,很多人擔心,是不是一旦中風就完了?

  “其實,進行合理的康復治療大多數患者還是有希望生活自理,回歸社會的。”洪教授介紹説,據世衛組織的一項統計:若能在發病後及時康復訓練, 超過60%的腦中風患者可以實現日常活動自理,20%的患者需要他人的少量的幫助就能生活自理,15%的患者需要較多幫助,僅僅5%的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因此,康復治療是一種降低致殘率的有效手段。”他建議康復治療應在病情穩定後1周內開始,而最佳康復期在發病後3個月之內。功能障礙的恢復大部分在發病後3~6個月內完成,但6個月後也不應該放棄治療。因為腦損傷的恢復過程沒有終點,只是恢復進程逐漸減慢,運動功能的恢復可持續到病後1年或2年,甚至有研究證實可持續中風後5年以上。恢復何時到達平臺期?這與障礙的嚴重程度、患者年齡及有無認知障礙有關。

  “但康復治療不能簡簡單單地理解為‘按摩’。”他提醒:腦中風後遺症不止癱瘓,還可能有情緒障礙、性格改變、不能言語、不能控制大小便等,患者要樹立信心,積極配合醫師制定的方案,促進全面康復。(文/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杜偉明、潘英媛 圖/記者喬軍偉)

【糾錯】 [責任編輯: 宮曉倩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3010107000000000000001110000128479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