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首頁 國內·國際·言論 | 經濟·財富·科技 | 社會·文化·生活·其他 | 專欄 | 過刊檢索 | 關于我們 | 環球廣告
另一種美沙關係
  新華網 ( 2021-04-01 06:24:50 ) 來源: 《環球》雜志
 

3月8日,一名國民警衛隊隊員走過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大廈

    通過對美沙關係的微調,擺脫“石油換安全”的舊模式,從而建立一種基于共同利益和價值觀的、更為平衡和理性的合作夥伴關係,才是拜登政府的真實意圖。

修蕊

  “我們聚焦(沙特)今後的舉動。這是我們為什麼不尋求(兩國關係)破裂而是重新校準的原因之一。”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賴斯3月1日説,美方“重新建立”對美沙關係的期待,“想讓這一持續大約80年的關係更具可持續性”。

  這一表態的主要背景,是拜登政府最近對沙特採取的強硬立場——凍結特朗普政府批準的對沙特和阿聯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軍售,並宣布結束對沙特主導的多國聯軍在葉門作戰的支援;公布沙特記者賈邁勒·卡舒吉2018年在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遇害事件的調查報告,認定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批準“俘獲或殺害”卡舒吉的行動。美方同時對沙特施加制裁,對象包括沙特情報總局前副局長艾哈邁德·阿西裏和沙特“快速幹預部隊”,並禁止76名沙特公民入境。

  沙特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長期盟友,拜登政府對沙特的態度轉變,引發對美沙關係未來走向的多方猜測。

避實就虛,避重逐輕

  拜登政府上臺後針對沙特的一係列舉動,均是其重新校準美沙關係政策的體現。拜登一改特朗普的拉攏政策,重拾強硬立場,此舉看似意欲與沙特劃清界限,實則是避實就虛、避重逐輕之舉。

  在葉門問題上,拜登政府雖然降低了對沙特進攻性行動的支援,但誓言幫助沙特抵禦對其領土的攻擊。在公布卡舒吉案報告一事上,雖然劍指沙特王儲,但並未披露王儲批準謀殺行動的關鍵性證據,隨後的制裁行動也沒有波及王儲本人,反而借機強調兩國的盟友關係。

  顯然,美國並無意動搖與沙特的“盟友根基”,美沙關係的再校準,並不意味著破裂,正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所言,“拜登政府的政策並非為了結束與沙特的聯盟或夥伴關係。”其大張旗鼓公開發布卡舒吉案報告,實際上是為重返伊核協議鋪路,並將美沙關係回調至理性軌道。

  一是向沙特施壓,為攻堅伊朗問題排除幹擾。拜登政府重提卡舒吉案的時間點耐人尋味,即正值美伊就重返伊核協議陷入僵局之際。拜登上臺後,在中東最緊迫的優先事項當屬重返伊核協議,卻在此時遭遇“雙面夾擊”。

  一方面,伊朗“坐地起價”,不斷觸碰伊核協議紅線,加速發展核計劃和彈道導彈計劃,以此倒逼美國取消對伊經濟制裁並放棄在重返伊核協議上的加碼;另一方面,美伊關係的緩和勢必觸怒中東地區以以色列、沙特、阿聯酋等國為首的反伊陣營,不僅無益于糾偏特朗普“一邊倒”的中東政策,實現中東力量再平衡,反而會強化中東兩大陣營的對峙。一旦重返伊核協議事態失控,將有可能引發地區的核競賽,並對全球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二是踐行選舉承諾,凸顯“人權外交”理念。拜登曾在卡舒吉遇害周年紀念日發表聲明,宣稱將重新評估與沙特的關係。其當下的舉動,無疑是履行他重新審視兩國關係的承諾。此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在美國利益和美國價值觀之間尋求平衡,凸顯民主黨政府一貫的“人權外交”色彩。

  美國歷屆政府在處理美沙關係上,均施行以利益為導向的“安全換石油”政策。拜登上臺後,渴望在國際舞臺上重塑美國聲望,外交政策帶有鮮明的人權色彩。因此,拜登不排除以葉門危機和追責卡舒吉案為籌碼,要求地區盟友沙特進一步改善國內人權狀況,為雙方日後的合作排除國內和國際質疑。

“交鋒”中各自調整

  美國和沙特的同盟關係根深蒂固,可以追溯到1945年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與沙特國王伊本·沙特在“昆西”號巡洋艦上的歷史性會晤。自此,美沙關係一直建立在“石油換安全”的契約基礎上,並在打擊恐怖主義和遏制伊朗等問題上建立了愈發緊密的同盟關係。

  近年來,隨著美國不斷推進能源革命及在中東戰略收縮態勢日益明顯,沙特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盟友的地位被動搖,但因為沙特的石油資源和地緣政治重要性,以及美國為維持其在中東的核心利益,兩國仍被緊密“捆綁”,不可能在短期內“脫鉤”。

  首先,穩定石油市場符合美沙雙方利益。縱使當下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逐漸下降,國際能源市場仍然是一個全球性市場。2020年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戰”不僅使沙特經濟陷入困境,還導致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效益降低,給美國的油氣行業帶來毀滅性打擊。

  美國能源結構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過渡,需要一個穩定和可預測的石油價格,從而使風能、太陽能和氫能在成本方面具有競爭力。沙美關係的破裂勢必影響沙特的石油供應,繼而導致全球能源價格大幅波動,最終使美沙兩敗俱傷。

  其次,沙特是美國在中東遏制伊朗的重要戰略夥伴。沙特與伊朗的長期對峙源于雙方根深蒂固的教派衝突,以及在地緣政治上謀求地區話語權的博弈。在沙特看來,伊朗作為中東什葉派的主陣地,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長期向外輸出“伊斯蘭革命”思想,對沙特的君主制政權造成嚴重威脅。

  伊拉克戰爭後,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勢力,與遜尼派大國沙特就地區的主導地位展開激烈爭奪。雙方利用所謂“阿拉伯之春”後的地區動蕩局勢,在敘利亞和葉門等地發起代理人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兩國矛盾。沙伊之間這種根深蒂固且不可調和的矛盾,正好為拜登的離岸平衡政策所用,以重塑中東各陣營間的平衡。

  第三,沙特是美國促進阿以關係正常化的關鍵一環。在美國的“撮合”下,以色列2020年陸續與阿聯酋、巴林、蘇丹和摩洛哥等阿拉伯國家實現關係正常化。若沒有沙特的默許,阿以關係的正常化之路不會如此順暢,而沙特與以色列多年的“暗道”外交早已是公開的秘密。2020年,沙特對以色列和阿聯酋之間往來的航班開放領空,並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進行了秘密會晤。

  沙以一係列潛在合作與對話強烈暗示了雙方建交的可能性,但事實卻遲遲沒有發生,為何?不難理解,沙特有以此為籌碼,在拜登時代的美沙關係中給自己留下轉圜余地的考量。沙特在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重要地位,使得其諸多舉動都具有阿以關係走向風向標的意義,拜登政府若想在阿以問題上“乘勝追擊”,必須慎重審視美沙關係。

  鑒于沙特對美國中東戰略布局的重要性,人權問題不足以構成美沙“脫鉤”的轉折點。通過對美沙關係的微調,擺脫“石油換安全”的舊模式,從而建立一種基于共同利益和價值觀的,更為平衡和理性的合作夥伴關係,才是拜登政府的真實意圖。

  (作者係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2021年3月24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6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志”

 請注意: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新華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新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新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新華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查看評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查看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繫。

訂閱本刊
本刊通用網址:環球雜志
  • 如果您對《環球》雜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見及建議請與我們聯繫。
  • 編輯部電話: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號新華社第二工作區
  • 郵遞區號:100040
  • 對外合作:
    010-63077015
  • 傳真:010-63073516
  • 總 編 輯:馮瑛冰
  • 執行總編輯:卞卓丹
  • 《環球》雜志
    新華通訊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辦
    環球雜志社編輯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3/D
    ·郵發代號:2-511
    ·國外郵發代號:SM341
    ·國內訂閱: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本刊隨時辦理郵購
    ·全年訂閱價:192.00元
    ·國內零售:
    全國各大中城市報刊攤點/地鐵/機場/書店等均有銷售
    ·零售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價: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