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大會召開:讓文化遺産服務于鄉村振興_新華廣播_新華網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10716/b8d3a5dfc62f41858dd0fc4ecf124736.mp3

世界遺産大會召開:讓文化遺産服務于鄉村振興

2021-07-17 08:00:05

    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于7月16日在福州開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承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項重要機制性活動,具有特殊意義。世界遺産是地球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傑出載體,也是促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歷史與現代之間、城鄉之間相互了解、交流與借鑒的重要元素。世界遺産應為鄉村文化振興服務,以更好地起到保護世界遺産、傳承人類文明、促進世界和平的作用。

    世界遺産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有法律依據。《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文化振興要拓展鄉村文化服務渠道,傳承發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大農業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引導發展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鄉村文化産業。這既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法律依據,也是世界遺産保護、傳承與利用的指引。文化,是鄉村存續發展和文明傳承的靈魂所在,也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領和動力之源。圍繞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加快建設現代鄉村文明,使鄉村成為具有鄉土氣息、傳承鄉村文明、保護世界遺産的幸福家園,是鄉村振興的任務之一。應專門編制具有時效性的鄉村文化振興規劃,建立和完善鄉村文化振興制度,匹配足夠的事權、財權和人力等資源,使得鄉村文化振興在有法可依的同時,有規劃遵循,有制度保障,有目標考核,有落地措施,有明顯成效。

    世界遺産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有社會需求。我國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之後,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必將持續産生村民收入普遍持續增加、新型農民高收入群體日益龐大和“新鄉村居民”素質提升等效應,精神和文化需求的增長可期。要結合世界遺産的保護與傳承,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純潔貼心、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把群眾喜聞樂見的世界遺産、紅色文化、書畫攝影、歌舞戲曲、影視動漫、詩詞歌賦、情景演出、民族服飾、飲食文化、文學藝術、工藝收藏等內容呈現給村民,引導他們主動踴躍參與到文化振興中,通過培訓使他們掌握技巧,自發地挖掘自身的文化,發現自身之美、鄉村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家園之美、人文之美、歷史之美、未來之美,培養他們對身邊的世界遺産、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把文化融入日常生産生活方式的習慣,從他們的精神面貌、生産生活、互動交流、守望相助等多方面累積新時代的鄉村文化素材,從內心産生家園歸屬感,安居樂業,睦鄰文明,身心健康,樂觀向上,從而更加自願自覺地投入鄉村振興的各項建設中,構建文明鄉風,共同創造幸福的未來。

    世界遺産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有生動形式。利用世界遺産保護與傳承,開展鄉村文化藝術活動的形式,一定要與村民生産、生活、閒余時間緊密結合起來,讓村民樂于參與,受教于樂,受益于樂。在組織形式上,要充分調動村級組織、社會組織以及鄉村文化積極分子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好傳統節日、農閒季節等“黃金時間”,組織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在表現形式上,宜多舉辦各種文藝演出、書畫攝影作品展、網紅直播大賽、名家筆會、時裝走秀、體育賽事、科技培訓班、主題演講比賽、飲食文化欣賞、讀書交流會等鄉土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鬱、村民參與度強的文化娛樂活動;在服務形式上,可依托“農家書屋”等現成的硬體載體,將農村法制、健康養生、農資資訊、實用農技、供求資訊、農産品銷售對接及新農人培訓等鄉村居民生産和生活中迫切需要、非常實用的各種服務與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在不斷滿足農民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時,為徹底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提供高效實用的手段。

    世界遺産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有運營體係。建設線上與線下結合、實體與數字兼備、公益與商業並存的(數字)鄉村文化藝術館,全國形成運營體係,將趣味性與親近感十足的非遺項目、本地鄉土文化、全國各民族和一帶一路文化藝術精品送到鄉村,定時輪換陳列展覽于此,使村民不出村子就能欣賞到名家字畫、民族服飾、歌舞戲曲、鄉村音樂等文化藝術,品嘗本土和異鄉美食,甚至可以購買某些文化藝術品。同時舉辦國際鄉村文化藝術節和國際鄉村音樂節,同步舉辦鄉村美食與服飾文化、鄉村建築與設計藝術、鄉村書畫與攝影藝術、鄉村旅遊文化等各類大賽、展覽、鑒賞和交易,並將青少年及中老年書畫、音樂、舞蹈等現場教學培訓融入其中,形成常態化的係列活動,必定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總之,世界遺産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讓內容充實起來、形式靈動起來、運營活躍起來、村民參與進來、效益凸現出來,以達到保護和傳承世界遺産、涵養鄉村文化根基、促進鄉村文化覺醒、激發村民文化參與和鼓勵鄉村文化創新的目的,引領和推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實質性貢獻。

    作者:熊定國

    配音:鄭琬

    策劃、終審:劉君

    一讀:周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