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保護生物多樣性 就是保護人類自己_新華廣播_新華網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10422/448a50cec7644c41b55a36a509b8e3ba.mp3

世界地球日:保護生物多樣性 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2021-04-22 15:28:32

洱海,位于雲南大理郊區的淡水湖。新華網發 劉廣生 攝

    地球本身的生命體徵,是人類和其他動植物良好生存的前提。地球與其他生命體一樣,都需要引力平衡、水迴圈平衡,以及碳排放和吸收等各種平衡。如果某些平衡被長期打破,人類擁抱地球的距離,就會持續拉大。霍金曾在牛津大學演講説:“脆弱的地球無法支撐人類再生活1000年”。

    清華大學地球係統科學係副教授,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主任蔡聞佳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接受新華網採訪:“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Kennth Boulding)在1966年曾經提出‘宇宙飛船經濟學’的概念。他説我們應該把地球想像成一座飛船,而人類必須要合理地操縱這艘飛船,對其中的資源儲備和環境條件倍加愛護,才能維持宇航員的生存。”

    我在北京沒有穩定居所時,自嘲為“北漂”。宇航員就好比太空中的“宇宙漂”。鮑爾丁把人類比喻為宇航員,是提醒大家地球環境的脆弱。

    蔡聞佳接著説:“需要尋求更好的不犧牲資源和環境的辦法,來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實現碳中和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共同繁榮的重要手段。”

    清華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地球係統科學係主任羅勇認為:“當前,全球氣候正經歷著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人類在生産和消費過程中過量的碳排放,被認為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原因。”

海南三亞 海上朝霞。新華網發 劉廣生 攝

    《巴黎協定》確立了2020年後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框架,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這就需要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這就是碳中和。

    羅勇介紹:“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減緩、適應和地球工程。減緩氣候變化,是指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源或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匯為目的的人為幹預活動。雖然自然係統具有適應氣候變化的天然能力,但如果氣候變化的幅度過大、速度過快,自然係統就難于適應,就會造成災難性和不可恢復的後果。這時,人類的主動適應幹預,可以消除至少可以部分抵禦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力。植樹造林吸收並儲存的二氧化碳增量,叫森林碳匯。經過認證符合標準的林業碳匯可以在國際和國內碳市場進行交易。也就是説,更多地植樹造林,不僅能在氣候變化中贏得主動,還能換取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清華大學地球係統科學係副教授李偉説:“中國北方的植樹造林既能夠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也能固沙防風,是中國北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另外,植樹造林能夠為動物提供棲息地,有助于生物多樣性。”

山東長島 海上晚霞。新華網發 劉廣生 攝

    植樹造林,是地球良性迴圈中的關鍵環節。不過,植樹要講科學。要知道當地種什麼樹環保,造林還要注意樹種多樣性。只有這樣,森林才不易遭受病蟲害,也才適合多種動物棲息。

    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張弛認為:“我們的地球密切依賴著生物多樣性。這其中的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的影響,會導致部分區域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我們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通過對23項指標進行逐年追蹤,來監測包括生物多樣性在內的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及其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地球上如果只剩下人類,人類自然也無法獨存。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在多數人衣食無憂的今天,給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一條生路,一條更好的生路,就是給人類子孫留下更好的活路。

   作者:新華網 劉君

           配音:新華網甘肅頻道 鄭琬

  終審:董博越

    一讀:周雪晴

    校對:曹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