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為什麼這個“C”很重要?_新華廣播_新華網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10422/148bd52262644e2bae6b7987d0098d06.mp3

世界地球日|為什麼這個“C”很重要?

2021-04-22 10:22:18

  今天是422日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碳中和是其中重點。我國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宏偉目標。這個C位的“碳(C)”很重要!

  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

  眾所周知,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

  “碳中和”是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正負抵消。

  因此,

  只有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才有基礎和前提。

  而二氧化碳又是一個有百年量級的長壽命的氣體,所以減排控碳必須即刻開始,刻不容緩。

  為什麼要提出“碳達峰”“碳中和”?

  要知道,我們日常吃穿住行等等活動都會造成碳排放

  拿用電舉例,電錶走1000個字會釋放出700多公斤的二氧化碳。以一戶家庭一個月平均用300度電來算,那麼只需要兩個多月就能做到。

  一直以來,溫室效應導致的氣候變化始終是全球關注的重點。

  氣候變化是由于人類燃燒煤炭、石油為主的化石能源産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造成的。其導致的極端氣候事件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影響生態係統,對人類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提出“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以內”的目標,同時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以內的措施。

  然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報告,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已經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了1.1攝氏度。

  另據觀測顯示,我國升溫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準,由氣候變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全球平均水準的7倍多。

  我國“碳中和”之路:在“困難模式”中積極行動

  事實上,相比世界其他國家,我國在碳中和道路上開啟的是困難模式。

  當前,不少發達國家已實現碳排放和經濟增長“脫鉤”,但我國仍處于碳排放增加階段,尚未達到峰值。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要縮短幾十年。能源需求的增長和碳排放下降的約束將使得我國完成碳中和目標更具挑戰

  我國能源結構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佔比約85%。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費佔比,需要克服技術、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各種復雜的問題和挑戰。

  如何既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又實現減排降碳,是一道高難度競賽題。

  盡管如此,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我國始終在行動。

  2019年,中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降低48.1%,成為世界上減排力度最大、減排貢獻最多的國家;

  中國人工林面積7954.28萬公頃,全球增綠四分之一來自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截至2020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世界一半以上。

  碳達峰、碳中和怎麼幹?

  在此基礎上,碳達峰、碳中和該怎麼幹?

  近期召開的中央會議上明確了工作定位,尤其為今後5年做好碳達峰工作謀劃了清晰的“施工圖”。

  會議提出,完善能源“雙控”制度,今後既要控制能源消費強度,也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要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同時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係統。

  工業、建築、交通是我國主要終端能耗部門。會議提出,工業領域要推進綠色制造,建築領域要提升節能標準,交通領域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當前一些地方正在探索的綠色建築,通過“黑科技”加持,可以大大減少在取暖和制冷等方面的能源消耗。

  在交通領域,很多地方已經開始行動。例如,長春市今年起加速出行方式電動化步伐,計程車和公務車原則上不再增加或更新燃油車。很多城市的公交車、計程車已經悄悄變身為電動車。

  與此同時,相關的政策體係也正在推進中,全國碳市場建設有望今年6月底前啟動上線交易。

  人社部等三部門此前聯合發布18個新職業資訊,其中就包括“碳排放管理員”。

  此外,專家還建議,要加快布局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低碳前沿技術,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漢書·董仲舒傳》有一句話,“積少成多,積小致巨”,意思是積累少量的東西,最終也能獲得巨大的數量。低碳生活和低碳經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在國家、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與應用的同時,作為個體更應該積極踐行全面節約戰略,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為“碳中和”貢獻力量。

  

  

  參考資料:綜合自新華社、新華網、新華每日電訊、央廣網、北京日報客戶端等

  作者:周雪晴

  主播:劉子華

  終審: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