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戰略核力量底氣何來

2024-12-09 15:21:55 來源: 《環球》雜誌

 

2022年5月28日,俄羅斯成功試射“鋯石”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文/李赟  紀悅生

編輯/黃紅華

  2024年11月21日,俄羅斯使用攜帶常規彈頭“榛樹”新型分導式中程高超音速導彈打擊了烏克蘭南部城市第聶伯羅的軍工企業。對此,不少專家認為這是俄羅斯一種新的核威懾方式。

  自2022年2月底俄羅斯實施“特別軍事行動”以來,核威懾一直是俄羅斯用以遏制西方強化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重要手段。有分析人士指出,俄羅斯將核威懾作為重要手段加以運用的底氣源自其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

基石是陸基核力量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戰略核力量作為武裝力量獨立軍種進行建設的國家。1959年12月17日,根據蘇聯部長會議的決議,新軍種——戰略火箭軍正式成立,雖然最晚“出生”,但戰略火箭軍卻是蘇聯排名第一的軍種。蘇聯解體後,時任戰略火箭軍司令伊戈爾·德米特裏耶維奇·謝爾蓋耶夫於1997年被俄聯邦總統葉利欽擢升為國防部長,並在同年授予俄聯邦元帥軍銜。2001年,戰略火箭軍由軍種變為獨立兵種。

  目前,俄羅斯戰略火箭軍下轄3個導彈集團軍12個導彈師,共6萬餘人。2022年1月,俄國防部所屬媒體《星》周刊的數據顯示,戰略火箭軍裝備306套載具、1185枚核彈頭,其中新製造的洲際導彈數量佔總數超過60%。按照俄國防部官方數據,戰略火箭軍裝備的現代化率早在2022年之前就已達到100%。

  美國媒體《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俄軍現役戰略核彈頭共計1710個,其中陸基870個,約佔現役彈頭總數的51%。戰略火箭軍構成的俄陸基核力量是俄羅斯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之中當之無愧的中堅力量、核心力量,是俄羅斯核威懾的基石。

  俄戰略火箭軍裝備數量最多的現役洲際彈道導彈是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既可以井基部署,也可公路機動部署。雖然俄戰略火箭軍從2009年底即開始正式換裝該型導彈,但俄官方始終未對外公布該型導彈的具體技戰術數據。有西方媒體披露,“亞爾斯”洲際導彈射程可達1.05萬千米,既可是單彈頭也可以攜帶3至4個分導彈頭,必要時可拓展到6至10個。此外,俄戰略火箭軍仍然裝備有蘇聯20世紀80年代研發的R-36M2型(北約編號SS-18“撒旦”)重型洲際導彈,該彈射程達1.5萬千米,可攜帶10個分導彈頭,每個彈頭當量750萬噸。

  據媒體報道,俄戰略火箭軍裝備的最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是RS-28“薩爾瑪特”重型導彈。該型導彈採用液體燃料、井基部署,戰鬥部總重10噸,分導彈頭數量可達10至16個,射程至少可達1.6萬千米,殺傷威力超過“撒旦”重型洲際導彈。

  俄發起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後不久,2022年4月就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成功試射1枚“薩爾瑪特”洲際彈道導彈。同年6月25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經理羅戈津&&,俄航天集團旗下企業已開始批量生産“薩馬爾特”戰略彈道導彈系統。2023年8、9月間,俄國家航天局集團負責人鮑裏索夫宣布,“薩爾瑪特”已經投入戰備值班。此外,近年來有傳聞俄羅斯將恢復研製“巴爾古津”列車載洲際戰略導彈,但目前尚未有關於該型導彈的最新報道。

  另據媒體披露,俄軍2024年11月21日發射的“榛樹”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其技術可能來源於射程6000千米的“先鋒”中程導彈。蘇聯和美國曾於1987年簽署《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規定銷毀且不再研發中程導彈,但隨着美國於2018年退約,該條約已經失去效力。

海基核力量是核反擊的關鍵

  俄軍事理論著作《俄羅斯核盾牌》認為,陸基戰略核力量,無論是井基部署,還是公路機動部署,其位置均相對固定,部署情況均可通過各種技術偵察手段提前獲悉。特別是公路機動的戰略核導彈,僅用面殺傷的核導彈即可輕易摧毀。從美國本土向俄羅斯境內發射的洲際導彈,30分鐘以內即可抵達。在30分鐘內,俄羅斯公路機動的戰略核導彈根本無法逃離面殺傷核彈頭的毀傷範圍。只有海基和空基戰略核力量才能有效執行“核反擊”任務。

10月2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參加視頻連線現場。

他&&,俄羅斯無意捲入軍備競賽,但會把核力量維持在必要水平

  據美國媒體《原子科學家公報》數據,2024年俄軍共擁有海基核彈頭640枚,約佔其現役戰略核彈頭總數的37%。相比於空基的200枚,俄海基核力量是俄羅斯“第二次核打擊力量”名副其實的關鍵力量。就如同戰略火箭軍曾長期是蘇聯第一軍種一樣,包括戰略核潛艇在內的潛艇部隊一直是俄海軍的第一兵種。

  截至2023年,俄羅斯海軍共裝備戰略導彈核潛艇12艘,包括5艘蘇聯於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667BDRM“海豚”級戰略核潛艇(北約代號“德爾塔”-IV型)和7艘最新955型“北風之神”和“北風之神”-A級核潛艇。其中,“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是俄羅斯最新型的第四代戰略核潛艇,由紅寶石中央設計局研製。

  與俄羅斯前幾代戰略核潛艇相比,該型艇取消了龜背設計,改用近似拉長水滴型的流線造型,在保證高航速的同時,噪音水平大幅下降,該艇還首次全面採用數字化電子設備和平板顯示器,安裝了“公共馬車”型作戰控制指揮系統和“斯卡特”綜合聲吶系統,使其自動化程度大幅提升。與美國現役最先進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相比,“北風之神”及其改進型核潛艇不僅自動化程度更高,噪音也更低。

  目前,俄海軍共裝備有兩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分別是2007年7月列裝的R-29RMU2潛射戰略導彈(北約代號SS-N-23“輕舟”)和2024年5月列裝的R-30“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其中,“布拉瓦”最大射程9300千米,圓周精度120至350米,戰鬥部總重1.15噸,可攜帶6至10個分導式彈頭。

空基核力量亟待補齊短板

  相比於陸基和海基核力量,俄羅斯空基核力量則相對“弱小”。據美國媒體《原子科學家公報》公布的數據,俄僅擁有空基戰略核彈頭200枚,僅為美國空基核彈頭的一半。與此同時,俄空基戰略核打擊&&——戰略轟炸機的性能和數量也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且多為蘇聯時期的産物。

  俄羅斯現役主要有兩種型號的戰略轟炸機,均為非隱形戰略轟炸機。圖-95MS型戰略轟炸機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製造,是世界現役唯一的渦輪螺旋槳戰略轟炸機。2023年1月17日,俄完成了對部分圖-95MS的技術升級,並命名為圖-95MSM。截至2023年12月,俄羅斯共裝備31架圖-95MS和27架圖-95MSM。

  除此之外,俄羅斯還擁有圖-160系列戰略轟炸機,俄羅斯稱其為“白天鵝”(北約命名為“海盜旗”),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80年代末列裝。該型號是一款可變後掠翼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實用升限2.1萬米,最大速度2.05馬赫,最大航程1.6萬千米,最大載彈量45噸。

  2015年俄羅斯恢復圖-160飛機生産線。2018年底,俄羅斯開始生産圖-160的深度升級型圖-160M,2023年底圖-160M列裝。截至2024年,俄共裝備13架圖-160和3架圖-160M。雖然圖-160系列因為缺乏隱身能力,在現代化防空系統面前基本喪失突防能力,但卻可以憑藉遠程巡航導彈實施防區外打擊,所以依然是俄羅斯實施戰略核威懾的主要空中作戰&&。

  俄羅斯現役可攜帶核彈頭的主要是空射戰略巡航導彈,射程大多在5000千米以內,一些新近裝備的型號射程可達5500千米,甚至6500千米。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巡航導彈也被用於“特別軍事行動”的實戰。

  除了戰略核力量,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也能夠發揮戰略核威懾作用。例如射程500千米左右的“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如果將其部署於俄羅斯西部鄰國白俄羅斯和“飛地”加裏寧格勒,射程可覆蓋部分北約成員國的領土。因此,俄羅斯實施“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也多次以在白俄羅斯和加裏寧格勒部署“伊斯坎德爾”導彈的方式,實施核威懾。在陸基“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的基礎上,俄羅斯還研發了空射版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匕首”,可由專門經過改裝的米格-31M發射。

  近年來,俄羅斯還研發了許多新型戰略威懾武器,如“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和“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等。“海燕”巡航導彈採用核動力,最大射程理論上沒有限制,可實施全球打擊。普京在2018年3月1日的國情咨文中首次提及該型導彈;同年3月22日,經俄國防部網站公開徵名,導彈被命名為“海燕”。據俄《獨立報》披露,該型導彈發射時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巡航後改為核動力發動機。2023年10月,普京在出席“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時&&,“海燕”洲際核動力巡航導彈已經成功進行了最後試驗。

  “波塞冬”潛航器最初也是由普京在2023年的國情咨文中首次公開宣布。隨後該型潛航器被列入俄《2018-2027年國家武器綱要》。2022年10月,北約稱,俄羅斯將使用經過特殊改裝的K-329“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進行“波塞冬”的試驗性發射。2023年1月16日,塔斯社報道稱,俄羅斯已經為“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準備好了第一批“波塞冬”潛航器。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