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萬空置房能否解決英國“住房赤字”

2024-12-09 15:21:04 來源: 《環球》雜誌

 

一名戴口罩的男子走過房産中介廣告

文/《環球》雜誌記者 趙修知(發自倫敦)

編輯/馬琼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報道,目前英國全國有約70萬套空置房屋,其中26.5萬套被列為長期空置(至少6個月無人居住),這些無人居住、無人管理,甚至完全找不到主人的空置房屋成為英國許多地方政府的老大難問題。

  然而,另一方面,英國正面臨巨大的住房危機,極度缺乏針對低收入家庭和首次購房者的保障性住房。英媒預計,為滿足當前需求,英國每年需要建造約30萬套新住房,但實際建造數量無法達到這個目標。

  在此背景下,全英上下把目光投向了這70萬套空置房屋,希望其能緩解英國的住房危機。

空置房規模巨大

  根據英國政府的定義,空置房屋指的是目前無人居住且基本沒有傢具的住宅。

  長期致力於推動空置房屋利用的社會團體“空置房屋行動”稱,當前英國長期空置房屋數量處於2011年以來、除疫情期間以外的最高水平。與2016年相比,長期空置房屋數量上漲了32%。

  英國的空置房屋問題由來已久。早在2016年,英國政府就曾發起過空置房屋治理行動,但並沒有取得明顯成效。

  首先,許多空置房屋是原居住者去世後遺留下來的,這些遺産性質的房屋隨之進入漫長的遺産處理法律程序之中。許多房屋由於遺産繼承困難或家庭紛爭而無法轉手,進而空置。還有一些繼承人出於對於原屋主的思念之情,不願將房屋出售或出租。

  其次,在經濟較弱或位置不理想的地區,由於購買或租賃需求低,空置房屋並未流入市場。這類情況在人口減少、老齡化程度高或經濟衰退的地區尤其普遍。

  此外,許多空置房屋若要重新使用,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修繕或設施升級,乃至要重新裝修。面對高昂的人工和裝修維護成本,一些經濟拮據的屋主寧願選擇繼續空置房屋也不願整修。

  不過,也有部分房産是業主出於投機目的或作為金融投資而購置的,他們將房産空置等待房産價格上升,再尋找合適時機出售或者出租。這類空置房屋一般坐落於房地産市場較為活躍的地區。

  “空置房屋行動”主任麗貝卡·摩爾説,“一方面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流浪漢,以及不少貧困家庭長期居住在環境惡劣的臨時住所中,另一方面卻又看到越來越多的空置房屋。”

  摩爾呼籲政府要有所行動,通過提供資金和激勵措施等,讓這些空置房屋重新投入使用,這既節省公共資金,又能改善住房困難家庭的生活。

新房供應嚴重不足

  過去幾十年裏,英國每年新建房屋數量一直落後於需求量。有關機構估算,英國每年需要大約30萬套新房,但英國《衛報》稱,自1977年以來,英國每年新建房屋數量就從未超過30萬套。

  近年來英國人口穩定增長,這既得益於自然生育,也歸因於移民的涌入,但這同時也給住房市場帶來不小供應壓力。更重要的是,過去幾十年間英國房價高企、租金上漲,但工資漲幅遠不及房價和租金的升幅。

  據英國媒體《經濟觀察》分析,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前10年,英國人工資漲幅尚不足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一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英國工資增長更是陷入停滯。令情況更糟的是,隨着房價和住房成本上漲,英國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50%人群的收入差距顯著擴大。

  目前,英國最貧窮的25%家庭在住房方面的支出佔其總收入的比重,是最富裕的25%家庭的4倍。這凸顯保障性住房對於英國社會的重要性。

  在住房問題較為嚴峻的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地區,由於經濟活躍、人口眾多,房價不僅高,而且漲幅大,中低收入群體無力購買,只能選擇租房,這又進一步推高租金水平,使得人們的購房夢越來越難實現。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4年8月,倫敦的平均月租金為2129英鎊(1英鎊約合9.17元人民幣),年增長率高達9.6%。而倫敦人的稅後平均工資約為2800英鎊。

  在英國,按照有關法律,對於無家可歸的人,地方政府有責任將其安置到臨時住所。人們陷入這一境地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為了逃離家庭暴力或者面臨驅逐,又或者是因為無力負擔不斷上漲的租金。數據顯示,英國目前有超過11.2萬戶家庭住在臨時住所,除此之外,露宿街頭的流浪者人數也在10年內增加了61%。在英國,尤其是倫敦市區,隨處可見抱着棉被躺在路邊的無家可歸者,他們白天四處流浪、乞討,晚上睡在商業街的屋頂下、社區圖書館門口或者公園裏。

  據彭博社報道,英國10年內每年需要多達50萬套新房才能滿足當前需求。

  除了住房成本飆升、工資漲幅不足以外,住房危機也與英國房地産市場過分依賴私有企業,以及公共財政緊縮、社會性住房供應不足等緊密相關。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英國公共財政狀況急劇惡化,連續出現鉅額赤字,公共債務佔GDP之比不斷上升。英國政府為此推出財政緊縮政策,大幅削減公共開支,減少了對地方政府撥款。而這之後受到“脫歐”和新冠疫情等衝擊,英國的財政緊縮實質上一直延續至今。這導致政府出資或主導的福利性住房及社會性住房數量急劇下降,造成保障性住房的總體數量顯著減少。

  而私人地産開發商主要專注於盈利性房産項目,特別是在房價、地價較高的地區,地産商的利潤空間也較高。近年來,隨着通貨膨脹加劇,建房成本也持續攀升。地産商為維持房價水平而有意控制建房數量,加之英國地産項目審批流程複雜且冗長等一系列因素,都導致私人開發商建房數量不足,且價格昂貴。

破局難

  面對當前的住房危機,政府若能有效利用這70萬套空置房屋,無疑將極大緩解英國房地産市場目前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況。但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各地方政府在解決空置房屋問題時面臨着多重障礙。

  首先,許多空置房屋由於長期無人居住,難以識別和&&屋主。還有一些空置房屋存在産權糾紛或法律障礙,例如遺産爭議等,使得房屋無法重新投入市場,地方政府即便希望採取行動也無從下手。

  其次,地方政府缺乏足夠的資源和動力來處理空置房屋問題。處理空置房産需要複雜的行政程序和人員協調,人手不夠、資金不足等常常限制了有關部門的執行力。即便是在一定條件下政府可以收購並修繕空置房屋,但各方面的高成本也使得政府心有餘而力不足。

  更何況,在財政緊縮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手中有限的資源要應對多重任務,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空置房屋處置並不是急切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空置房屋即便經過翻新進入市場,仍然面臨賣不掉、租不出去的難題。

  儘管英國政府引入“空置房附加稅”來鼓勵房主出租或出售空置房産,但實際效果卻比較有限。一方面新增稅收對於高收入人群影響較小;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持有空置住房的低收入人群來説,要讓房子符合出租標準就要支付高昂費用進行裝修,所需費用也遠高於承擔的額外空置稅收,所以也缺乏讓房産入市的動力。

  為解決當下的住房危機,英國政府除了推動進一步利用空置房屋,還在加大力度尋求更廣泛的解決方案。

  今年7月初,時隔14年再次上&的工黨政府立下豪言壯語——首相基爾·斯塔默承諾,未來5年任期內新建150萬套新房以緩解住房危機。解決辦法包括改革規劃制度、釋放綠化帶土地,以及重新引入地方政府的強制性住房目標等。

  “我們住房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建造足夠的房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保羅·切希爾和克裏斯蒂安·希爾伯説,“這不僅僅是最近幾屆政府的問題,而是源自長期累積的住房建設赤字,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55年,已歷經超過兩代人的時間。”

  “空置房屋行動”和“空屋網絡”等社會團體建議,政府首先要加快房地産項目審批流程,通過簡化規劃法規等讓開發商更容易獲得新房建設許可。同時,通過提供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鼓勵中小開發商入市,避免市場過度依賴大地産商。

  同時,政府要加大力度提供社會性住房,解決保障性住房匱乏問題。在英國,社會性住房主要指由地方政府或非營利性住房協會提供的經濟適用住房,其租金通常低於市場水平,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

  社會性住房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政府資金支持。然而,由於公共預算壓力和其他優先事項,地方政府普遍面臨嚴重的資金缺口,難以滿足社會性住房的建設需求。地方政府希望,中央政府擴大對社會性住房直接資助,以及簡化土地使用和建設審批流程,同時為社會性住房項目預留更多用地。另外,加大與私營部門合作,創新開發模式,在雙贏前提下為社會提供更多低價房源。

  未來5年內,斯塔默政府能否實現他150萬套新房的雄心壯志?人們對此拭目以待。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