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都城市格局看巴西政治抱負
這是2023年5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拍攝的總統府普拉納爾托宮
文/李紫瑩 黃雲鶴
編輯/黃紅華
不久前結束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讓人們不僅驚嘆於巴西利亞這座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同時見識了巴西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巴西是拉美地區領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經濟總量也最大的國家。作為拉美地區較早開始現代化進程的國家、第一大經濟體、“金磚國家”成員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巴西從未停止過自身發展模式的探索,始終抱持地區大國的強國夢。
巴西利亞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崛起
巴西獨立後,咖啡經濟成為推動民族經濟的引擎,與進而衍生出的“咖啡政治”為巴西現代化啟動奠定了良好基礎。20世紀中葉巴西工業化全面推進,50至60年代經濟迅速騰飛,創造了“巴西奇蹟”,這使得巴西成為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完備工業體系的發展中國家,令世界矚目。正是在這一發展時期,巴西利亞城開始興建。1960年4月,短短四年建設之後,“年輕”的首都——巴西利亞,在廣袤無垠的巴西高原上拔地而起,巴西將首都由當時的裏約熱內盧遷到這裡。
建設巴西利亞的構想最早可追溯至1823年剛獨立後的巴西帝國時期。當時的政治家若澤·伯尼法希奧提議將首都遷到內陸並命名為“巴西利亞”,以加速內陸人口增長,保護首都免遭來自海上的入侵。然而,直到1956年,由於時任巴西總統庫比契克“五年內進步五十年”的口號,這一構想才真正開始付諸實施。庫比契克總統的目標是通過建設一個全新的首都來促進國家整體的均衡發展,推動巴西的現代化進程。
2019年11月2日,一名新娘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大教堂前拍攝婚紗照
鳥瞰巴西利亞,如同一架飛機,機頭部位以“三權廣場”為核心,由總統府、國會、最高法院和政府各部大樓組成;機身則是商業、文化和交通樞紐;機尾是軍事、工業和住宅區。此外,整個城市還分佈有大片休閒區。巴西利亞城市規劃象徵着速度與力量,彰顯巴西發展主義理念與對現代化的追求,體現了國家騰飛的政治願景。規劃者們希望通過巴西利亞的建設,不僅改變城市的面貌,更重塑巴西社會的結構,創造一個現代、平等、民主的新社會。其“建立一個更加平等的社會”的崇高理想和超前的現代主義設計理念廣受讚譽,於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讚為“城市規劃史上的里程碑”。
巴西利亞拔地而起的氣質,已經不局限於保障國家安全的考量,短時間內完成遷都本身展現出對巴西經濟實力和工業化成果的自信,也是對民眾民族自信心的極大肯定,是實現強國夢的寫照,象徵着在殖民時期的兩個舊都(薩爾瓦多和裏約熱內盧)之外的新城市開啟了國家自主發展的新道路。
遷都也體現了國家發展思路的轉變,表明巴西在向外看的同時更加注重內顧以及對自身的發現和認同。庫比契克設想中的巴西利亞是“將會使整個國家都團結起來的首都”,對內陸發展産生輻射作用。遷都標誌着巴西平衡經濟和資源布局、克服東南沿海“城市病”、開啟內陸現代化和團結巴西各地的開始。
巴西利亞的建設中,不僅有對國家戰略安全和經濟發展雙重目標的追求,更體現出巴西在現代化浪潮中的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這座城市被視為巴西邁向工業化的標誌,成為展示巴西國家現代化形象的窗口,象徵着巴西成為經濟強國的能力和決心。
彌合差別的鴻溝
理想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鴻溝。曾幾何時,在葡萄牙語中被稱為“Favela”的貧民社區,在以裏約熱內盧、聖保羅為代表的大城市野蠻生長。巴西利亞的創建雖寄託了烏托邦式的崇高理想,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階層間的差異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還被空間結構所固化。這不僅對巴西利亞的自身發展構成挑戰,也促使人們對巴西的政治和社會政策深刻反思。
1988年巴西第八部憲法問世,距第一部憲法頒佈已經過去了100多年。1988年憲法基本確立了巴西現行的政治體制:巴西為聯邦共和國,實行代議制民主,採取總統制政體,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政治制度。此後經過30多年發展,巴西的民主制度得以鞏固和穩定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左翼政治力量不斷成熟壯大,草根出身的盧拉總統和保加利亞移民之女羅塞夫總統書寫的人生傳奇,充分闡釋了巴西民主制度的成熟和穩固。
左翼政府始終把縮小貧富差距作為國家責任,成立了專門機構,通過收入再分配和社會政策試圖彌合貧富差距的鴻溝。社會包容性是當前盧拉政府政策議程中的一個核心要素。盧拉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來減少貧困和不平等,其中包括擴大和加強福利項目,如通過“家庭補助金”計劃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直接援助。此外,政府還推動教育和衞生服務的普及,以確保所有巴西公民都能獲得基本服務。
盧拉政府還特別關注邊緣化群體,包括土著人口、非洲裔巴西人和農村貧困社區。政府通過實施針對性的社會和經濟項目,來促進這些群體的社會融合和經濟自立。此外,巴西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馬孫雨林,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是盧拉政府至關重要的議題。雨林保護不僅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且能為巴西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從根本上解決收入分配問題。
彰顯當代巴西政治中的大國戰略
2023年1月,盧拉第三次執政後,“巴西歸來”一直是其對外政策的主旋律,反映出新政府恢復巴西國際地位的意願。加強巴西國際地位,彰顯大國力量,正是巴西利亞建設之初的強國理想。
盧拉新任期對外戰略的優先事項主要包括五點:恢復巴西在國際社會中的公信力、重塑巴西在國際舞&上的形象;積極捍衛多邊主義與加強國際合作;加強與關鍵合作夥伴的雙邊關係;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關係、深化南南合作;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
盧拉上任後成功扭轉了博索納羅時期巴西外交相對孤立的局面。盧拉投入了大量時間開展元首外交,積極出訪,重新加強了與美國、中國、歐盟、日本和阿根廷等主要夥伴的雙邊關係,並出席了一系列高規格國際會議。盧拉還成功組織了一次南美洲國家領導人會議,借此加強了與亞馬孫地區國家的合作。此外,盧拉政府還順利獲得2024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和202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的主辦權。
盧拉政府強調多邊主義的重要性,積極參與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組織、印度-巴西-南非對話論壇等多邊主義組織和機構,努力為全球治理提供巴西視角和方案。巴西的目標是制定可持續性的環境議程,推進世貿組織的談判,擴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改革國際金融機構。環境問題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挑戰,在巴西的國際議程中重新佔據中心位置,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上,盧拉政府展現了積極的國際合作姿態。
盧拉政府將南南合作視為對外戰略的優先事項。重視與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的合作,這是盧拉政府對外戰略的另一重要方面。通過深化南南合作,巴西不僅可以擴大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技術交流。
盧拉政府積極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當前,巴西政府致力於推進南美國家的共同身份認同,強化巴西的地區大國身份,更主動地履行地區大國責任。巴西政府認為,通過加強地區合作和一體化,可以更好地維護拉美的共同利益,提升拉美地區在全球事務中的話語權。
從巴西利亞的規劃與建設來看,不難窺見其旨在展現國家團結與大國理想的宏偉藍圖。盧拉政府的對內政策與對外戰略,本質上是對巴西利亞建設初衷所蘊含的強國理想的一種迴響、延續與重塑。對內,盧拉政府試圖通過減少社會不平等、提升教育和衞生水平來彌合貧富差距,這不僅體現出對國內均衡發展的追求,也為實現國家長期穩定與繁榮奠定基礎;對外,盧拉政府的大國戰略旨在提升巴西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彰顯巴西的大國抱負與大國擔當。
盧拉政府的對內政策與對外戰略,無疑是對巴西利亞建設之初作為國家發展象徵和政治意志的現代化理念的一種當代詮釋,同時昭示着一個新興大國對於均衡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的雙重追求。在繼承與發展中,巴西正逐步塑造其新時代的國家形象,展現一個擔負着歷史使命、不斷追求進步的巴西的雄心與力量。
(李紫瑩係北京外國語大學西葡語學院副院長;黃雲鶴係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