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鏈破卷”: 讓供應鏈成“共贏鏈”
國産6噸級大型無人物流運輸機CY-8亮相中國航展(11月13日攝)
文/施雲
編輯/胡艷芬
過去約一週時間內,與供應鏈相關的多項活動在各地紛紛舉行。從中不難感受到,無論是國家宏觀層面,還是行業、高校及企業微觀層面,中國的供應鏈正體現出頑強韌性,煥發着勃勃生機,並展現諸多創新亮點。
鏈博會:供應鏈發展的生動案例
在第二屆鏈博會上,由中外企業合作打造供應鏈的眾多鮮活案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美國蘋果公司攜手其四家重要的中國供應商——領益智造、歌爾股份、裕同科技和水晶光電科技,共同展示了雙方在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以及産品性能方面的最新進展和成果;寧德時代帶來了神行PLUS電池,這是首款續航能力達到1000公里的4C電池;擁有將地溝油、乙醇等多種原料轉化為可持續航空燃料技術的美國霍尼韋爾公司,在鏈博會期間與中國金風綠色能源化工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探索綠色甲醇制可持續航空燃料的産能開發;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攜手中國供應鏈夥伴建發股份以聯合展&形式展示從新西蘭至中國市場的可持續供應鏈;美國嘉吉公司和中糧集團牽頭並聯合多家企業,發布農業與食品領域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倡議……
這些企業的精彩展示,一方面充分彰顯中國在供應鏈領域的強勁發展勢頭,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儘管面臨種種挑戰,衝擊着全球供應鏈體系,卻也激發了供應鏈的變革,給中外企業合作帶來更多機遇。
食材供應鏈:強鏈破卷,以新提質
在山城重慶舉行的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食材供應鏈分會論壇上,參與各方深入探討了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諸多挑戰,分享餐飲食材供應鏈企業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機遇。
當前,國內市場的需求結構正快速調整,消費者對食材的品質、安全以及供應及時性等的要求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消費者願意為相同品質産品支付的價格卻逐漸走低。這給企業運營帶來巨大挑戰,也造成行業內的低效內卷。
如何破局而出?交流中大家普遍意識到,面對這些挑戰,不能一味地內卷和惡性競爭,加強供應鏈上下游的協作,提升供應鏈的效率,才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所在。
例如,某大型連鎖餐飲企業,通過與食材供應商、物流配送商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實現了食材的全程溯源與高效配送。這家餐飲企業對食材採購環節進行嚴格把控,以確保食材的新鮮度和品質,同時優化物流配送路線,使得食材從採購地到餐廳的配送時間縮短了約30%、食材損耗率降低約20%,顧客滿意度提高的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又如,一家生鮮電商&&為應對市場挑戰,加強了對上游供應商的整合,與多家優質農戶直接簽訂合作協議以減少中間環節,同時加大了對冷鏈物流的投入,完善冷鏈配送網絡。通過這些舉措,該&&的生鮮産品損耗率從原來的10%左右降至5%以內,訂單準時送達率提高約30%,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雖然從短期看,經濟周期波動會給企業帶來一定壓力,但從長期看,強化供應鏈建設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
而數字化最難的其實還不是技術,而是流程,甚至是企業和供應鏈的文化。只有靠它們保駕護航,好的技術才能落地並取得業務成效。因此,企業一方面需要不斷加大在供應鏈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比如利用大數據分析來優化採購決策、運用數字化技術提升庫存管理效率等,但與此同時,還必須重視供應鏈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通過打造一支專業的供應鏈管理團隊,為供應鏈的持續優化提供強有力支持。
提質增效:産供鏈融合發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首次明確提出,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産總值的比率力爭降至13.5%左右。這一目標的提出,意義重大。
“經過努力,實現該目標後,我國每年可節約物流成本約1萬億元,這也將轉化為企業的實際利潤。”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説。行動方案明確了5方面20項重點任務,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産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健全國家物流樞紐與通道網絡、加強創新驅動和提質增效、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力度等。
長期以來,中國的物流成本處於較高水平,基本維持在18%左右。統計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經濟平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現代物流提檔升級,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産總值的比率已由2012年的18%降到2023年的14.4%,未來還有進一步下降空間。
具體來看,在物流成本上,運輸環節佔比約為50%,倉儲環節約佔30%,管理環節約20%,如能改善公路貨運市場較為分散的現狀,同時進一步提升效率,則運輸環節成本還能進一步下降;在倉儲方面,老舊倉庫若能得到改造提升,尤其是提高智能化水平,則存儲效率將大大提升;在管理環節上,如能進一步提升信息化程度,改善信息孤島局面,則能減少資源浪費,提升協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推動物流成本下降,也要針對各個環節,挖掘供應鏈提質增效的諸多機會。例如,通過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改善公路、鐵路等運輸條件,有望降低運輸成本約10%;推廣智能倉儲技術,如自動化立體倉庫、智能貨架等,可使倉儲效率提高30%以上,進而降低倉儲成本;另外,加強供應鏈數字化建設,構建統一高效的物流數字化信息&&,實現信息和數據的共享與實時交互,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約15%。
物流是供應鏈上的重要環節,它由一個個分散的節點組成。優化供應鏈,既要着力提高單個節點的效率,還要把節點串聯起來,整體規劃和架構整個物流網絡,發現瓶頸,打破壁壘,構建起高效運作的供應鏈網絡。這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也需要企業和行業共同努力推動産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
對此,行動方案明確了6項重點任務:加快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實施大宗商品精細物流工程;實施“新三樣”物流高效便捷工程;推動國際供應鏈提質增效;打造現代化物流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行動方案部署了推動物流數智化發展、加快物流綠色化轉型、實施物流標準化行動等重點任務。
拓展到全球還要優化供應鏈布局,以加強國際合作與風險應對能力;在産業協同方面,則通過促進各行業深度融合,形成更為強大的供應鏈生態系統,以應對全球供應鏈格局的深度變革與持續挑戰。如此,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供應鏈大國向供應鏈強國的戰略轉型,將水到渠成!
(作者係《智慧供應鏈架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