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錫克族的獨特存在

2024-12-09 15:20:14 來源: 《環球》雜誌

 

身着傳統服飾的錫克族裔移民在美國紐約參加錫剋日游行

文/俞俊 安瑋

編輯/黃紅華

  近期,加拿大的錫克族人群舉行大規模游行,要求關閉印度駐加拿大的所有使領館。這是今年10月加拿大與印度第二次相互驅逐外交官後又一次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事件,其背後是錫克族與印度教揮之不去的是非恩怨。

  錫克族是所有信奉錫克教成員的統稱。錫克教作為一個集宗教、政治、社會、文化和哲學於一體的特殊宗教團體,信眾人數位居全球第五位,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男性裹頭巾。錫克教在印度教基礎上産生,但又因宗教信仰、人群性格等差異,數百年來與印度教衝突不斷。

錫克教的産生和崛起

  “錫克”來自梵語單詞“shishya”,意思是弟子、學習者。錫克教由斯裏·古魯·那納克·德福·吉(後文簡稱“那納克”)於1499年創立。

  歷史上,印度長期處於外部勢力頻繁侵入、政權頻繁更迭的狀態。錫克教發源地旁遮普地區,西瞰印度河、北枕喜馬拉雅山脈,在西北側有中亞、西北亞進入印度的必經通道——開伯爾山口和波倫山口,因此是外來勢力入侵時的必經之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首先佔領旁遮普地區,逐步出現了婆羅門教以及種姓制度。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1世紀,波斯人、希臘人、安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等先後入侵。他們佔領後,在旁遮普地區繁衍生息,不同種族開始混血,多種語言並用(如阿拉伯語、波斯語、普什圖語等),不同宗教開始融合。

  錫克教的創始人是那納克。那納克生活的年代(1469~1539)裏,旁遮普地區處於政治動蕩、文明衝突和宗教對撞時期,他在融合了印度教帕克蒂思想的基礎上,又吸收伊斯蘭教蘇菲思想中的成分,創立了錫克教。

  旁遮普地區不同種族互相通婚,生育了一代又一代混血兒,在信眾多、影響力大的印度教看來,旁遮普是一個不純潔的地區,因此被印度教劃分為低種姓人群,長期遭受非常嚴重的歧視。1206年至1526年間,統治印度北部的是穆斯林王朝——德里蘇丹國,他們既沒有在該地倡導伊斯蘭教的平等理念,也沒有興趣改變以種姓為核心的社會結構。這造成旁遮普地區各種矛盾不斷,時局長期動蕩。

  從1499年錫克教創立至1707年的兩百多年時間裏,錫克教歷經十任“上師”,宗教體系逐步完善,信眾大量增加。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事件包括:第三代“上師”阿馬·達斯把教徒分歸22個教區,加強了對教徒的管理和傳教活動;第五代“上師”阿周在阿姆利則建立了金廟;第六代“上師”哈戈賓德將該教發展成為有武裝的宗教組織。18世紀20年代後,莫臥兒帝國開始衰落,旁遮普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錫克教乘勢加速崛起,經過幾次兼併和擴張戰爭,最終在錫克教誕生300年後的1799年,由蘭吉特·辛格建立了錫克王國,鼎盛時期領土面積約52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達350萬。1849年,在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中,錫克王國被英國殖民者擊敗而滅亡。

族群差異性大

  錫克族儘管是印度“土生土長”的民族,但作為民族、宗教、政治三重建構的獨特族群,又與主流的印度教(信眾超過80%)、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約佔46.3%)存在諸多差異。

  與印度教有着森嚴的種姓制度不同,錫克教主張人人平等。那納克説:“種姓制度是荒謬的,種姓的光環是無用的。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為消除種姓制度,他還創立了兩項制度,一是“桑格特”,即教徒不分高低貴賤,可以一起接受宗教傳播;二是“旁格特”,即任何人都可以在錫克教的免費公共食堂一起共食。到錫克教第十代“上師”戈賓德·辛格時,統一規定男性教徒以辛格為姓氏,意為“獅子”;女性教徒均以考爾為姓氏,考爾意為“公主”,該制度沿襲至今。印度教上層為維護其貴族利益,通過種姓制度把教徒禁錮於自我封閉的集團之內;而錫克教宣揚人人平等,從而對印度教的上層構成了威脅。

  印度教是泛神宗教,宣稱宇宙有三億三千萬個神,從世界的終極實在、三大主神以及他們的化身、配偶,到太陽、母牛、神猴等自然物都是神。但錫克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其經典教義《古魯·格蘭特·薩哈卜》起始段對神的描述是:“神只有一個,他的名字叫真理。”因此,兩種宗教的衝突本源上是信仰的衝突,也就是對“神”的認同與否定。在印度,印度教徒崇拜的“神”,在錫克教徒那裏可能就是普通或者虛無的事物。

  印度教徒的服飾通常為男性穿長袍,女性穿“紗麗”,但沒有嚴格的宗教限制。錫克教則有纏頭巾和“五K”的嚴格要求。纏頭巾相傳是錫克教第六代“上師”古魯哈爾·戈賓德要求的,當時是為了顯示與纏頭巾的莫臥兒王朝統治者享有平等地位,現在則代表着猶如戴皇冠般的高貴與威嚴。“五K”由第十代“上師”戈賓德·辛格提出,具體是指:蓄髮,代表完整的、自然的、拒絕世俗標準的人;佩戴發梳,用於打理頭髮,並時刻提醒自己要控制心欲;戴鐵手鐲,象徵沒有開端和終點、永恒無限的精神;佩短劍,象徵反對壓迫、爭取自由、根除罪惡;穿短褲,象徵與印度教長衫的分離。從佩短劍、穿短褲這些服飾要求看,本身就是宣示着向印度教的抗爭。

  另外,錫克教徒性格中具有尚武性。錫克教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着與其他勢力的鬥爭,特別是反抗莫臥兒王朝的壓迫,因此第六代“上師”哈戈賓德不僅建立了全民皆兵的武裝組織,還在教義中增加了尚武精神,並世代相傳。在英屬印度時期,大力招募錫克教徒,組建了旁遮普聯隊、錫克聯隊等,因其勇猛好戰,戰鬥力明顯強於其他士兵。印度前總統讚克爾·侯塞因稱:“旁遮普聯隊是印度陸軍享有盛名的最早的步兵聯隊,旁遮普聯隊的歷史就是印度軍隊的歷史。”

政治訴求導致衝突不斷

  在英屬印度時期,英國統治者對錫克教徒既拉攏又打壓,在那段時間,錫克族總體較為“安分”。但印度獨立後,錫克族宗教的特異屬性,使其與印度教的矛盾逐步放大。

  1947年印巴分治時,英國人在劃分印巴邊境時將旁遮普邦攔腰肢解,邊界兩側的居民開始大規模地雙向逃難,這種大遷徙引發了空前仇殺,隨後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在此背景下,錫克族領導人提出,雖然錫克族有權成立一個獨立國家,但也願意同印度或巴基斯坦組成聯邦,最終錫克族領導人選擇了加入印度聯邦。

  1949年,錫克族政治組織首次提出建立旁遮普語言邦的要求,意在擁有相對獨立的政治權力,但被印度政府拒絕。1956年,印度決定按語言重新建邦,旁遮普語言卻被認為是印地語的方言,沒有建立語言邦,錫克族感到自尊受到傷害。到了1960年,錫克族宣誓為建立旁遮普語言邦而鬥爭,並一度向新德里和平進軍。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印度政府認識到錫克族的重要性,最終同意建立旁遮普語言邦。

  旁遮普語言邦成立後,錫克族為主體的阿卡利黨通過選舉成為邦政府的執政黨。執政期間,該黨利用錫克教派主義力量爭取選票,並從1978年開始公開鼓動錫克分離運動。

  1980年6月,極端勢力“全印錫克學生聯合會”領導人巴爾比爾·辛格·山杜在阿姆利則宣布建立“卡利斯坦”(意為“純潔的土地”)政府,並開始印製國旗、地圖、郵票、護照和貨幣。1981年9月,阿卡利黨向政府施壓,隨後暴力事件開始蔓延,搶劫、襲擊和暗殺此起彼伏,局面逐步失控。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決定採取“藍星行動”,6月2日派出6個師約10萬人的部隊,重點攻打分離勢力盤踞的金廟,同時收回了其他城市的錫克寺廟。根據印度官方數據,此次行動中至少有500名錫克武裝分子被打死,100多人受傷。

  此次軍事行動引發印度國內外更廣泛的錫克分離運動。1981年10月31日上午,英迪拉·甘地被她身邊的2名錫克族衛兵刺殺身亡。這又引發印度教徒的復仇行動,短短四天之內2500多名錫克族人被殺,另外造成5萬多人無家可歸。

  拉吉夫·甘地(英迪拉之子)出任印度總理後,採取剛柔相濟的多種舉措,通過阿卡利黨的溫和派快速穩住了局勢。此後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隨着“全印錫克學生聯盟”“非洲獅組織”等極端組織遭到瓦解,錫克族民族分離運動逐漸平息。

  2004年5月至2014年5月,曼莫漢·辛格擔任總理,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位錫克族總理。他任內推動一系列民族和解政策,並對錫克族採取安撫舉措,使得錫克分離運動幾乎停止下來。到了莫迪執政後,由於採取一系列擴大印度教影響的舉措,源於與印度教長期糾葛的不滿情緒再度在錫克族群中顯現出來。

  (俞俊係陸軍指揮學院副教授;安瑋係山西省武警總隊軍官)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