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聲音,從G20到“全球南方”

2024-11-25 15:54:35 來源: 《環球》雜誌

 

9月24日,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巴西總統盧拉在第79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言

文/楊建民 單充允

編輯/黃紅華

  2024年11月18日至19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與會領導人圍繞“構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續的星球”主題,共商發展合作大計,共繪全球治理藍圖。

  近年來,巴西作為西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十分注重在各種國際舞&發出自己的聲音。特別是2023年1月盧拉帶領勞工黨重新執政並擔任總統後,積極推動巴西延續獨立自主、務實平衡的外交傳統,更多地參與國際多邊主義行動,不斷增進“南南合作”,提升巴西在“全球南方”與全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與國際影響力。

獨立自主的外交傳統

  從歷史上看,巴西外交主要奉行務實、多邊主義、普遍友好等理念,通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謀求更高的國際地位。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時任巴西總統蓋澤爾和菲格雷多推行負責的實用主義外交政策。1974年3月,埃內斯托·蓋澤爾總統(1974~1979)在內閣會議上提出:“巴西的外交政策應該是建設性的、實用的、負責的和普遍的”,從而修正了自1964年3月巴西軍事政變後連續三屆政府奉行的同美國自動結盟的外交方針。菲格雷多總統(1979~1985)對負責的實用主義外交進行了發展。

  按照巴西人的解釋,“負責的”是指巴西是一個堅持西方價值觀念的國家,不會動搖或拋棄它的傳統觀念;“實用主義”就是巴西的外交必須結合國內情況,以謀求本國實際利益為最終目標,在平等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當前,這種務實的外交傳統已經成為拉美大多數國家對外關係的主基調。

  首先,廢除與美國自動結盟的外交傳統,表現出較強的外交獨立性。二戰結束至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拉美國家奉行單向依附美國的政策,但隨着戰後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以巴西為代表的拉美國家對外政策中的獨立自主傾向逐漸增長,開始在一些問題上同美國抗衡。1970年5月,巴西等9個拉美國家簽署《蒙得維的亞海洋法宣言》,同年8月又召開“拉丁美洲海洋法會議”,發表了《拉丁美洲國家關於海洋法的宣言》,拉美國家維護200&&海洋權益、反對超級大國海洋霸權的鬥爭達到新高潮。1975年,巴西不顧美國強烈反對,同聯邦德國簽署核協定,並於1977年廢除了1952年同美國簽訂的軍事協定。

  其次,廢除“意識形態邊疆”政策,主張與不同社會政治制度國家和平共處。在拋棄與美國自動結盟傳統政策的同時,巴西強化同西歐和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加強與蘇聯東歐國家的經貿關係,並於1974年同中國建交。

  第三,加快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巴西是第三世界國家中率先倡導地區一體化的國家之一。1960年,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11國為減少對美歐經濟依賴,相互提供關稅優惠,成立了拉美自由貿易協會(1980年改稱拉美一體化協會)。1991年,巴西聯合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簽署《亞松森條約》,並於1995年成立南方共同市場,努力實現成員國間的經濟一體化。

  “負責的”“實用主義”外交傳統是巴西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對其外交方針和政策作出的重要調整,從“以距離求自主”變為“以主動參與求自主”,這為巴西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了良好條件。

利用多邊主義&&傳遞巴西聲音

  冷戰結束後,處於世界秩序中心的美國在全球治理中居主導地位,這給全球治理打上了深刻的霸權烙印。伴隨着各國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全球性問題不斷涌現,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治理模式早已不得人心,建立新的全球治理體系勢在必行。

  當前國際體系的轉型為全球治理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新的歷史性機遇,時代呼籲建立多元化、多層次、以全人類共同利益為目標的全球治理模式。在巴西的國際戰略布局中,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升包括自身在內的“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是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新興國家的重要代表、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西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巴西以塑造世界大國地位為目標,將參與國際事務和地區熱點問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視為擴大國際參與和推進大國外交的重要途徑。

  盧拉重新執政後,頻頻亮相於各種國際場合,利用多邊主義&&在全球和地區熱點事務上積極發聲,在維護多邊主義、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推進氣候治理、開展國際合作等全球性議題上扮演重要角色。“全球南方”成為盧拉政府在各大外交場合頻繁使用的一個關鍵詞。

  參與全球治理,巴西尤其重視以多邊主義為基礎的機制建設、全球與地區多邊主義之間的互相促進,強調西方國家與“全球南方”間的平等協商和互利互惠,爭取借助多邊機制實現整體突破。

  盧拉政府認為,二十國集團現存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體系面臨嚴重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赤字。一方面,在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中,西方大國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廣大“全球南方”國家儘管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日益上升,但在國際經濟制度中的發言權與決策權相當有限;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全球經濟治理缺乏有效制度設計的缺陷被充分暴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與轉型更加迫切地擺在世界各國面前。因此,巴西提倡“全球南方”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成為國際規則的共同制定者,實現各方在代表性、非正式性、決策效率以及改革動能方面的平衡。

  2024年6月,盧拉應邀前往歐洲參加國際勞工組織會議和七國集團(G7)領導人峰會,分享巴西對捍衛勞工權利的建議和倡議,重申巴西政府反對不平等和社會排斥現象,還就全球經濟增長、消除飢餓和貧困、對富豪加稅、氣候變化等關鍵議題闡明巴方立場,反對將人工智能作為戰爭工具,呼籲對人工智能進行全球治理,展現出在全球共同應對發展問題上的積極姿態。

  當前,在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持續延宕的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地緣政治和安全問題在二十國集團內部搞陣營對抗、零和博弈,意圖利用地區衝突問題綁架其他國家,以發展資金為前提,要求“全球南方”選邊站隊。而巴西則依託二十國集團以及聯合國等多邊主義&&,希望匯聚更多“全球南方”國家,發出更多客觀、平衡、理性的聲音,為停火止戰、重啟和談積累條件、營造氛圍。作為“全球南方”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盧拉的發聲明確了巴西促和的意願,反對陣營對抗的冷戰思維,這些主張在“全球南方”國家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引發了較大反響。

  值得一提的是,盧拉在其前兩個任期都曾積極推動聯合國安理會的改革議程,他認為當前安理會面臨的各項挑戰與“全球南方”息息相關,希望在新任期內借助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多邊合作機制推動聯合國改革議程,努力建構真正多元化的全球治理新領導力量。

把發展問題放到中心位置

  巴西總統盧拉在11月18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開幕式期間宣布,正式啟動“抗擊飢餓與貧困全球聯盟”機制。他在致辭中&&,抗擊飢餓與貧困是當今世界重要議題,上述聯盟成立是建設更加繁榮社會與和平世界的必要條件,符合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有助於各國就飢餓與貧困等議題共商建議、制定政策與籌措資金。

2023年5月30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南美洲12國領導人合影

  巴西於2023年12月1日正式擔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在過去近一年時間裏,巴西在全國約15個城市舉辦了100多場正式會議,其中包括20多場部長級會議,這些會議圍繞與飢餓、貧困和不平等作鬥爭,以及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治理改革這3個中心主題展開。可以看出,在“全球南方”的推動下,發展問題重新回到國際議程的中心位置。

  盧拉認為,在當前的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廣大“全球南方”國家的許多關切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解決,全球氣候治理的話語權仍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而受到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破壞影響最大的是“全球南方”的弱勢群體。以巴西亞馬孫雨林為例,它是巴西自然資源的重要來源,對巴西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雨林保護問題上,巴西長期面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

  盧拉重新執政後,改變了以前政府消極保守的環境政策,大力打擊非法砍伐、採礦和土地掠奪等行動。2023年8月,巴西主辦“亞馬孫合作條約組織峰會”並通過了《貝倫宣言》,會議討論了熱帶雨林保護和氣候危機等問題。巴西還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印度尼西亞簽署聯合聲明,正式建立保護熱帶雨林的合作夥伴關係,推動建立“雨林歐佩克”。202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將在位於亞馬孫地區的巴西帕拉州首府貝倫市舉辦。

  巴西政府還認為,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面臨嚴重的動力赤字。在全球化加速發展、全球性問題不斷涌現的時代,全球經濟治理的動力卻呈現顯著退化態勢。西方國家將其在內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歸咎於全球化,堅持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經濟政策,不足以繼續擔任全球經濟治理的領導者角色。而包括巴西在內的“全球南方”等新興經濟體支持全球化,主張全球經濟治理應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但因自身實力有限尚未做好承擔更多全球責任的準備。

  作為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創始國之一,巴西認為這一機制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互利共贏的發展思路。近年來,隨着沙特、埃及、阿聯酋、伊朗和埃塞俄比亞等“全球南方”國家的正式加入,金磚國家已擴員至10個成員國,目前還有超過30個國家&&有興趣加入其中。2025年,巴西將接任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巴方&&,將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框架下,引領金磚國家深化經貿合作,推動金融一體化進程,加強科技創新與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探索經濟全球化的新路徑貢獻巴西智慧。

  (楊建民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單充允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