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推進海上防務新合作

2024-11-25 15:53:22 來源: 《環球》雜誌

 

10月16日,意大利海軍“天秤座”號軍艦抵達阿爾巴尼亞申津港

 

文/方曉志

編輯/黃紅華

  據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報道,近期歐洲防務局海事部門負責人於爾根·斯克拉巴克在歐洲國際海軍裝備展覽會上宣布,歐盟已經開始研製下一代戰艦,總投資將超過200億歐元,預計本世紀40年代批量服役。

  歐盟推出“下一代戰艦”計劃,不僅是為推進海上防務合作以適應未來海戰模式轉型需求採取的一項新舉措,同時表明其戰略自主意識正不斷提升,這將加快歐洲防務一體化進程。

積極適應海戰模式轉型需求

  從歷史上看,每一次軍事技術飛躍都極大改變了海上戰爭形態,而每一次海上戰爭形態的變化也都會導致艦船建設理念的重大革新。自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安全環境經歷了顯著變化。特別是近年來,無人機、高超聲速武器等新型軍事技術裝備的發展,使得傳統海軍力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歐盟推出“下一代戰艦”項目,也正是基於對未來戰場環境變化趨勢的認識而作出的戰略選擇。面對快速變化的海戰模式和新型威脅,歐盟認為,未來的海戰可能不再是大艦巨炮的對轟,而是更加靈活、更為智能的對抗,因此當務之急就要開發適應新時代作戰需求的新一代戰艦。近日,英國和法國在歐洲海軍工業會議上均&&,海軍必須深化與軍工企業合作,加快推進艦艇升級計劃,特別是建造一批武器架構可隨時進行更改調整、能適應40年左右戰爭變化的艦艇,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新型海上威脅。

  在設計理念上,歐洲海軍工業集團主席費爾南多·米蓋萊斯·加西亞&&,下一代艦艇與現役艦艇將完全不同,具備高度模塊化、智能化和自動化特性,能攜帶各種無人系統執行任務,兼容多樣化的無人作戰&&,是融入人工智能和海軍作戰雲等技術的“智能戰艦”。法國海軍參謀長尼古拉斯·沃茹爾則&&,由於模塊化對於允許戰艦在任務之間切換非常重要,並且任何一艘艦艇都無法在服役周期內始終保持技術領先,因此未來艦載武器可能需要每年都更新一次,這意味着歐盟“下一代艦艇”的設計必須遵循“即插即用”原則,這將進一步增加設計和建造的複雜性。

  此外,“下一代戰艦”還必須考慮應對當前及未來可能面臨的威脅類型——如小型無人機群、高超聲速導彈等,為此,其不僅要增加複合材料的應用,以增強雷達和紅外隱身性能,而且需要與其他戰艦和無人機互聯,來提高探測能力。歐盟軍事參謀概念與能力理事會主任伊格納西奧·庫爾特羅強調,未來的戰艦必須是一款能夠應對全方位威脅的緊湊型戰艦,需配備先進的防禦系統以及新型定向能武器(如激光炮),同時提高自動化程度和增強人工智能能力,以“大幅”縮短反應時間。近年來,英國和法國海軍已經與歐洲導彈集團合作,持續進行包括無人機蜂群、反艦導彈、激光武器和電磁軌道炮等在內的各類海上武器測試,為艦艇裝備新型武器系統提供重要依據。

  總體上看,歐盟推出的“下一代戰艦”項目反映出未來海上戰爭形態的變化趨勢,表明未來的海戰將更加依賴於敵我雙方在信息優勢和技術實力上的較量,也標誌着歐洲海軍力量或將迎來一次重大變革。

武器聯合研發領域不斷拓展

  武器聯合研發是歐盟防務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目前,歐盟依託現有的“歐洲防務基金”、“永久結構性合作”框架、“歐洲和平基金”等多個機制,開展了大量防務合作項目,積極推進包括下一代戰機、坦克、艦船等傳統武器裝備以及人工智能、太空、網絡等關鍵技術領域的聯合研發,同時加大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統一建設,以實現防務産業能力的整體提升。

  在空中作戰力量上,目前歐盟正在展開“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組成部分包括戰鬥機、忠誠僚機、無人蜂群、新型武器、作戰“雲”&&等系統,其目標是通過作戰雲將現役戰機、下一代戰機和各型無人系統融合成無縫協同的空戰體系,並與地面、海上和空間領域的系統裝備實現融合,其核心是“下一代(第六代)戰鬥機”項目。

  2017年7月,法國和德國在聯合內閣會議上達成協定,正式宣布將共同研發下一代戰機來替代現有的“陣風”和“颱風”戰鬥機,並在2018年中期制訂了下一代戰機研發路線圖。2019年2月,西班牙&&願意加入“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並作為觀察員國家簽署了加盟該項目的協議。

  今年5月,法國、德國及西班牙三國發表聯合聲明稱,三國已就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中下一代武器系統的階段性研發,以及知識産權和出資等問題達成協定。在研發分工上,由於法國擁有獨立研發戰鬥機的經驗,因此負責領銜飛機和發動機的研發,德國負責無人機和作戰雲解決方案,後加入的西班牙負責傳感及配套信息設備等領域。“未來空中作戰系統”是歐盟結合未來作戰需求和環境變化而打造全新空中作戰系統,旨在保持歐洲未來空中的作戰優勢和技術競爭力。

  在陸上作戰力量方面,歐盟內部在坦克、火炮等陸戰裝備領域展開了深入合作。2017年,法國和德國宣布正式啟動“地面主戰系統”項目,聯合打造一種未來陸地作戰系統,其核心是“新一代主戰坦克”,將結合兩國在坦克技術方面的優勢,並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設計理念,研發一款新的主戰坦克,以取代德國的“豹”2坦克和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使之成為歐洲國家新一代主戰坦克。

  除了新型坦克,“地面主戰系統”還涵蓋一系列無人作戰載具,包括能夠自動駕駛的地面車輛以及各種輕型、中型或重型載人裝備等,並發展新的戰術和協同作戰能力,以應對來自未來陸上戰爭的挑戰。

  在海上作戰力量方面,歐盟在此次提出“新一代戰艦”之前,實際上已經在推進“歐洲巡邏艦計劃”,主要內容是建造“創新、模塊化、靈活、可互操作、環保且多用途的歐洲護衛艦”,以更好地執行反潛、巡邏和護航任務。該計劃由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希臘、丹麥和挪威共同出資,來自十余個國家的3家造船廠,以及40余家系統開發和設備供應企業參與實施。法國海軍集團發表聲明稱,該項目將幫助歐洲提高造船效率,減少艦艇交付延誤風險,有助於重振整個歐洲海軍造船業。

  此外,歐盟還加強在高超聲速導彈等新型尖端武器領域的聯合研發力度。今年5月,歐洲導彈集團與聯合軍備合作組織簽署合作協議,啟動為期3年的高超聲速武器攔截彈研發項目。該項目作為歐洲“高超聲速防禦攔截研究”工程的一部分,旨在於2035年前開發出一種用於大氣層內的高超聲速彈道武器攔截彈,以增強歐洲導彈工業的自主能力,並提升歐洲防務産業的競爭力。總體上,歐盟通過武器聯合研發,既可實現優勢互補、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武器裝備互操作性,是推動歐盟防務工業一體化的重要途徑。

未來發展前景並不明朗

  防務自主是歐洲戰略自主的核心內容。近年來,歐盟通過&&戰略文件、完善法律框架等,積極構建常態化和多樣化的防務産業合作體系,防務一體化進程速度明顯加快。

  今年3月,歐盟發布首份“歐洲防務産業戰略”,就加強歐盟國防工業能力明確了長期願景,提出歐洲防務一體化必須建立在發展本土化防務工業的基礎上,並提出將在2025年至2027年動用15億歐元預算開展“共同利益大型防務計劃”,用於支持歐盟成員國聯合研製和生産武器裝備,特別是加強在網絡、防空、太空等新興領域的合作。

  此次歐盟推出的“下一代戰艦”項目,不僅僅是一個武器裝備聯合研發項目,更可視作歐洲戰略自主意識提升的一個例證。正如歐洲防務局海事部門負責人於爾根·斯克拉巴克所稱,歐洲防務局和各成員國正在考慮將“下一代戰艦”作為歐洲“永久結構性合作”聯合防務機制的項目之一,從而推動深化歐洲防務企業在武器裝備研發和採購方面的聯合投資,提升共同研發新型軍事的技術和能力。

  從未來發展看,應當指出,雖然歐盟戰略自主的意識越來越強烈,不斷推動加快防務産業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但由於各國對加強防務産業合作的目標和意願不同,因此還面臨着諸多制約因素,前景並不明朗。

  例如,歐盟內部對於“下一代戰艦”計劃態度不一,支持者認為這個項目是提升歐洲海軍實力、應對未來威脅的重要舉措,反對者卻擔心鉅額投資可能加劇財政負擔,甚至引發內部矛盾。目前,西班牙和意大利對該項目有較大興趣,而法國還不確定是否加入。

  此外,歐盟各國防務企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防務工業整體呈碎片化特徵。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歐洲共有約2200家國防承包商,總體上呈現規模小、分佈散特點,生産能力和技術水平都存在諸多短板。特別是歐洲海軍工業,在激光武器、電磁炮、傳感器等領域都還存在明顯差距,難以在短期內推出有競爭力的“拳頭”産品,這同樣使得歐盟“下一代戰艦”項目面臨諸多挑戰。如何整合各國技術優勢,克服缺陷短板,將是歐盟“下一代戰艦”得以成功的關鍵。

  (作者係國防科技大學副教授)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