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技術

2024-11-25 13:41:53 來源: 《環球》雜誌

 

文/毛克疾

編輯/胡艷芬

  科技巨子埃隆·馬斯克在近期一次訪談中預言,“未來,只有特權階級才能進行數字戒斷,而80%的底層階級,將被‘零工經濟’綁定在智能手機上。久而久之,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説,有時間脫離這種社會環境去讀一本小説,將變得越發難以想象。”

  未來,讀書究竟會不會變成少數人的特權?目前難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注意力碎片化的快節奏生活中,靜下心來認真讀一本書的確正越來越成為一件奢侈的事。

  讀書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也讓我開始不由自主地思考“讀書的技術”。但問題在於,如何能提高閱讀速度,用最短時間讀完最多內容?如何提高閱讀留存度,讓讀取的知識都刻入大腦,方便隨時調用?如何提高閱讀帶給人的滿足感,從讀書中獲得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安寧?

  説到速度,讀書是要“走量”的。很多人嗜書如命,卻常常落入“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問題往往出在讀書太慢、“讀債”纏身上。從我的經驗看,提高閱讀速度,最重要的就是“開始讀,並讀下去”。很多人讀書慢不是真的因為閱讀速度慢,而是因為心煩意亂導致“下不了手”,就算“下手了”,又容易三心二意。怎麼辦?

  每個人全神貫注閱讀時絕對速度其實相差不會太大,但專注程度卻大相徑庭。這意味着,只要下定決心閱讀,並保持一段時間內全神貫注,閱讀速度自然就上來了。有人説,蹲馬桶時閱讀慾望最盛,以至於連洗髮露的配料表都不放過。受此 啟發,有沒有可能創造一個“只有一本書,且只能讀書”的時空隔斷呢?我就經常在無人打擾的凌晨,只拿一本書進入空曠的房間,或只帶一本書登機飛行。這可能回答了,為什麼偶爾的長途旅行,反而能幫助人們去閱讀。

  説到效果,讀書是要有“套路”的。我很欣賞讀書毫不帶功利心的人,哪怕是邊讀邊忘他們也怡然自得,但這虧本生意,一般人做不了。為了盡量留存從閱讀中得到的知識,我發現兩個屢試不爽的“套路”。一是做復述式摘記。一段文字,讀完了,深入理解了,然後自己組織語言或文字將它表達出來,這樣就形成了三個遞進的認知層次。因此,如果閱讀中遇見足以使人眼前一亮、靈機一動、心靈一顫的文字,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摘抄下來,如果能在朋友面前復述一遍,並成功分享其中隱含的妙處,那效果就更棒了。

  二是立起一棵“聖誕樹”。鈴鐺、禮物、飾品堆在一起,會顯得七零八落、毫無章法,但將它們挂在聖誕樹上適當位置,就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閱讀時,也需要這樣一棵作為知識主幹的聖誕樹。我的經驗是,閱讀前一定要思考,眼前的這本書、這個章節、這個段落在既有的知識體系中大概處於什麼位置,回答了什麼問題?想清楚了這些,很多原本看起來毫無頭緒的碎片化知識就容易被消化吸收,轉為能夠隨時調用的知識模塊。

  最後説到滿足感,讀書是需要“想象”的。哈佛燕京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專門用於收藏與東亞相涉文獻的場所)門外高懸篆書橫匾“擁書權拜小諸侯”。藏書萬卷憑什麼就能睥睨獨尊一方的諸侯?關鍵在於一點,就是想象力。對我來説,讀書的滿足感,僅有一小部分來自閱讀本身,更多是來自體會作者和書中情景的感受。

  選一本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好書,就等於打開了通往異次元世界的大門,能夠通過文字和那些堪稱偉大的靈魂交流,回到波瀾壯闊或是恬靜爛漫的時空。可能,再難有什麼能超過這種沉浸式閱讀帶給人的滿足感了。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