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樂齡社會”什麼樣
兩位老年人在位於新加坡西部的裕華園一角休閒
文/《環球》雜誌記者 蔡蜀亞 實習生 董玉成(發自新加坡)
編輯/胡艷芬
新加坡《2024年人口簡報》顯示,65歲及以上公民佔總人口的比例已從2014年的12.4%增長至19.9%,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24.1%。
鋻於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逆轉且老齡化速度加快,其對社會、經濟、勞動力、福利制度和醫療制度等産生重大影響,新加坡政府鼓勵年長者“老有所為”、與社會保持&&,並以改進制度設計、完善養老體系等舉措推動“原地養老”,讓老年人樂享晚年,將新加坡打造成“樂齡社會”。
“樂齡社會”的目標
根據新加坡華語資料庫,“樂齡”一詞産生於1970年代,當時新加坡第一家為年長人士設立的活動中心在惹蘭勿剎(Jalan Besar)成立,並被稱為“樂齡中心”。自此,“樂齡”漸漸成為新加坡對年長人士的代稱。“樂齡”中的“樂”代替“老”或“年長”,寓意年長人士可以不受年齡局限,與年輕人一樣快樂地生活,表達了對老年人享受安寧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許,也在全社會倡導了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樂齡社會”的目標首先就是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供更完善的醫療保障和社會服務,幫助他們在老齡階段保持健康、積極的生活狀態。
其次,“樂齡社會”可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通過健全的護理系統和政府支持,減少老年人對個人照護的依賴。同時,老年人具備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在“樂齡社會”中,老年人能夠充分發揮潛能,繼續為社會貢獻力量。
最後,“樂齡社會”的建設不僅有助於應對老齡化,還能推動代際交流,營造一個更加和諧包容的社會環境。
健全醫療體系
快速老齡化帶來一系列挑戰,新加坡已將此視為一項重要的社會議題。新加坡衞生部長王乙康指出,新加坡未來必然會成為一個超老齡化國家,政府必須在確保勞動力活躍、完善退休保障、推動社區養老以及加強治理等方面提前布局,做好準備。
構建強有力的醫療保健體系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關鍵措施之一。在新加坡,醫療體系由急症護理、公共衞生和老年護理三大系統組成,彼此相互銜接。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這些系統的作用愈發重要。
為應對老齡化趨勢,新加坡政府於2023年7月啟動了“健康SG”計劃,推動醫療體系從以治病為主轉向以預防為主,奠定了老年護理體系的基礎。
根據“健康SG”計劃,政府鼓勵民眾成為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通過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定期進行體檢,並與家庭醫生建立長期關係,制定個性化的保健護理方案,從而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該計劃首先針對60歲及以上老年群體進行推廣,隨後逐步向下擴展至40歲及以上人群。根據新加坡衞生部今年7月的統計,已有超過100萬人參與“健康SG”計劃,其中約6成是60歲及以上老年人。
在2022年10月的國會聽證會上,王乙康&&,為確保行動不便、無法獨立生活的老年人得到妥善照顧,政府計劃擴建療養院並增加床位,目標是在2030年將床位數量增加近一倍,達到3.1萬個。然而,他也強調,療養院不應也不能成為應對老齡化問題的主流方案。政府將繼續大力推動“原地養老”模式,通過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和社區&&,幫助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安度晚年。
新加坡的養老服務體系將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有機結合,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並顯著提升了養老服務的質量。例如,在65歲及以上居民佔比超過23%的宏茂橋市鎮,療養院採用“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模式,既提供長期或短期的住院護理床位,也提供日間托老服務,滿足不同老年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王乙康在活動中進一步談到在醫療改革的背景下社區醫院的未來發展方向。他&&,社區醫院應發揮更關鍵的作用,而不是局限於治療後的護理。社區醫院需要進行轉型,通過優化治療流程,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從而提供更廣泛的服務,如康復治療、失智症護理和臨終關懷等,以此全面支持老年群體的健康需求。
保障“原地養老”
新加坡政府大力倡導“原地養老”,即老年人在家或社區中養老,並通過多樣化、創新性舉措為這一模式提供全面保障,包括財務支持、優化居住條件,以及增強社區服務等。
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是推出“以房養老”政策。通過“組屋屋契回購計劃”,老年人可以將部分組屋屋契(至少15年)賣回給政府,換取額外的公積金賬戶充值,從而獲得養老資金支持。組屋是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提供的公共住房,約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組屋中。該計劃自2009年推行,主要面向年齡65歲及以上、家庭月收入低於1.4萬新元(1新元約合5.4元人民幣)的老年人,確保他們無需搬離熟悉的居住環境即可獲得額外的經濟支持,安度晚年。
同時,新加坡擁有較為完善的公積金制度,幫助公民和永久居民積累退休資金。與依賴國家財政支出的養老金制度不同,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是一項強制性的儲蓄計劃,涵蓋醫療、住房和養老金保障。公積金由個人和僱主按比例共同繳納,強調個人在退休規劃中的主動性,即個人要對自己的退休生活負責。政府則保證公積金賬戶的利率穩定,使資金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
在基礎設施方面,新加坡政府致力於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務。近年來,政府與多方合作,在老年人口集中的女皇鎮打造了首個“保健區”,通過提升組屋設施、加強預防保健和護理服務、鼓勵居民參與終身學習和社區活動,優化老年人的居住體驗。
此外,在新建市鎮,政府積極推動代際融合,建設包容性社區。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在設計組屋時,特別規劃了不同戶型以滿足多樣化需求,靠近組屋的地方設立活躍樂齡中心(類似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和託兒中心,增加無障礙設施。例如海軍部村莊的綜合發展模式,就特別為老年人設計了適應其生活需求的組屋、醫療設施、超市和社區花園等,打造出一個更加宜居的環境。
2023年11月,新加坡政府推出了“樂齡SG”計劃,多管齊下支持老年人“原地養老”。該計劃撥款8億新元擴展活躍樂齡中心的活動範圍,並委任綜合服務提供商為社區提供多樣化的護理服務。根據計劃,活躍樂齡中心將從社交、身體健康、認知、學習和志願服務五個方面增加活動種類,並提升服務質量。
“樂齡SG”計劃由新加坡衞生部、國家發展部和交通部聯合推進,重點是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主要關注預防護理的“健康SG”計劃不同,“樂齡SG”計劃通過多種措施幫助老年人保持社交&&,避免孤獨感,並保持身心活躍。除了預防疾病外,該計劃更加注重老年人的整體身心健康。與此同時,政府還投入更多資源,打造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安全便利社區,建設融合住房、護理和社區服務的輔助生活設施,進一步支持“原地養老”模式的推行。
政策鼓勵“老有所為”
新加坡政府大力提倡老年人繼續發揮自身價值,鼓勵他們在退休後根據自身情況繼續工作,保持與社會的緊密&&。這不僅有助於延續社會互動,還能預防因退休帶來的社交減少、孤獨感和自我認同下降等問題,如認知退化、情緒低落等。如今在新加坡的各個領域,老年人的身影依然活躍,許多人超過退休年齡後仍然在職場中忙碌,繼續作貢獻。
自2022年7月1日起,新加坡的法定退休年齡由62歲提升至63歲,健康狀況良好且工作表現優異的勞動者可選擇繼續工作至68歲。政府還計劃到2030年前,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重新雇用年齡提高至70歲。
政府推出政策鼓勵企業聘請年長員工,幾乎所有年齡達62歲的員工都可獲得重新受雇,只要重新受雇者工作職責不變,他們甚至也不被削減基本工資。年齡超過60歲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從事的工作包括清潔、機械操作、服務和銷售等。如果企業聘請超過65歲的員工,還會獲得政府補貼。這樣一來,企業覺得聘請年長員工很划算,更樂於聘請年長員工。2016年,65歲以上新加坡人中有25%重新受雇。2006年,這個比例只有13.8%。
此外,政府還與多個機構合作,致力於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重返職場。新加坡活躍樂齡理事會在2022年推出了“樂齡學”計劃,依據老年人的需求設計針對性課程,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提升培訓效果,助力他們繼續參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