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合作壯大北約“歐洲支柱”軍力
6月27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右)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抵達歐盟峰會現場
文/季澄
編輯/黃紅華
當前,俄烏衝突延宕不止。作為援助烏克蘭的重要力量,歐洲的防務動向尤其受到關注。近期,英國和德國決定加強彼此在軍事上的合作,雙方在倫敦簽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防務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安排,英國和德國將在一系列國防項目和海陸空、網絡空間和太空等領域展開系統性合作,標誌着兩國防務合作正加速由以往的“臨時性安排”,向“系統性、全方位、多領域”方向演進。
作為高居歐洲地區防務開支前兩位的國家,英德在安全與防務領域的“強強聯合”,既是兩國基於各自戰略與安全利益的“主動作為”,也是在烏克蘭危機持續升級,美國對歐洲戰略關注程度與資源投入力度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進而導致歐洲地緣安全張力長期居高不下背景下的“無奈之舉”。然而,無論哪種因素作用效果更大,協議的簽署勢必會進一步壯大北約“歐洲支柱”的軍事力量,對整個歐洲地區安全架構也將産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
防務合作“提質升級”
從協議內容來看,兩國旨在以塑造針對主要對手的可靠、韌性軍事威懾與防禦力量為牽引,以加快新型武器裝備聯合研發、強化兩軍聯演聯訓為重點,以所謂的“開放、互惠和共享”為原則,借機拉近兩軍和兩國國防工業距離,為構建更加全面的雙邊安全夥伴關係鋪路。
首先,在武器裝備聯合研發領域,兩國間互動呈現“全域覆蓋、攻防並舉”的特點和趨勢。陸軍裝備方面,兩國將聯合研發“拳擊手”步兵戰車和新型陸基無人機;海上與水下力量方面,擬啟動海上無人駕駛系統的合作研發進程,探索新的船外水下探測與監視能力,以保護通信光纜、天然氣管道等水下關鍵基礎設施;空中力量方面,合作重點將放在可與有人駕駛戰機協同行動的新型無人機的研發與實戰化應用上,並為德國“海王”直升機配備現代化導彈系統。
作為北約應對俄羅斯的一種新型威懾力量,英德還將聯合研發下一代遠程打擊武器,其射程和精度將遠高於英國向烏克蘭提供的“風暴之影”遠程巡航導彈。防禦端,兩國將借助“歐洲天空之盾倡議”“鑽石倡議”等機制整合優化區域一體化防空反導系統,確保歐洲大陸免遭對手的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襲擊。
其次,在兵力協同部署與運用上,兩國圍繞重點區域作出針對性調整與安排。波羅的海方向,英德將以本國在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的常駐陸上軍事力量為依託,升級聯演聯訓的頻次和規模,共享後勤系統,並將其視為提升地區戰備水平、豐富新型作戰樣式的“催化劑”,以確保北約東翼的安全;北大西洋方向,英國允許德國P-8A“波塞冬”反潛巡邏機定期從蘇格蘭洛西茅斯皇家空軍基地起飛,對對手在北海地區的潛在軍事目標執行警戒巡邏任務,以鞏固北約北翼“防線”,這也是近25年來德國戰機被首次部署到英國境內。
第三,綜合權衡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需求,進一步激發兩國軍工合作潛能。據英國媒體披露,英國和德國的軍工企業代表隨本國國防高官出席了協議簽署儀式,凸顯國防工業在兩國防務合作進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經兩國商定,德國軍火巨頭萊茵金屬公司將於2027年前在英國開設用於生産英德通用型155毫米榴彈炮炮管的工廠,這將是英國本土十年來首家火炮炮管製造商。為體現經濟上的“互惠性”,德方還決定選用英國謝菲爾德鍛造廠生産的鋼材作為原材料,預計這將為英國創造約400個就業崗位和近5億英鎊額外經濟收入。
內外因素共同作用
今年7月,英國國防大臣訪問柏林,代表新一屆英國政府與德國正式啟動談判,至協議簽署生效。兩國在短短100天內迅速為推動實現雙邊防務關係的重大轉型搭建起合作框架。究其原因,一方面源於英德在權衡本國現實利益後的主動求變,另一方面,也是兩國對歐洲地區安全形勢普遍持悲觀預期下的被動因應。
“颱風”戰機是英德防務合作的産物。圖為在奧地利採爾特韋格機場舉行的“空中力量-2022”航展上拍攝的“颱風”戰機
對英國來説,斯塔默擔任首相的工黨政府在競選期間便釋放明確信號,要將歐洲安全作為本屆政府外交與國防政策的首要任務,並將恢復與歐盟的關係置於英國對外政策中心位置。
上述外交理念與思路的調整與轉變,成為工黨贏得與保守黨的競爭,在時隔14年後重獲執政地位的關鍵因素。而德國作為北約和歐盟雙料核心成員,自然成為斯塔默政府上&後極力拉攏的優先對象。這既是為了兌現對選民的承諾,進一步提振本屆工黨內閣在國內的支持率,也是為推進國內各項改革措施,盡快破除因“脫歐”累積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沉疴積弊營造有利環境。更重要的是,通過在安全問題上與德國達成廣泛共識,英國得以在不重返歐盟的前提下迅速拉近與後者的關係,從而以較低的成本和代價實現強化北約“歐洲支柱”這一既定目標。
對德國來説,通過對自身所處安全環境的認知與判斷,德國將安全議題提升至二戰結束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安全戰略文化也悄然由“審慎克制”向“威懾遏制”轉變。
德國政府在2023年6月發布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文件中聲稱,德國的國家安全“要扎根於跨大西洋聯盟”,明確&&要強化與美國的夥伴關係,並承諾大幅提升國防開支至本國GDP的2%(注:德國已在今年實現該目標)。由此可見,德國的國家安全觀,尤其是依靠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維護地區安全的思路框架,與英國高度契合,這為兩國深化防務合作提供了操作空間。而英國“脫歐”後,並未對其“歐洲防務力量主要支柱”的身份定位産生根本性影響,德國依舊能夠通過與英國的技術合作,彌補自身在遠程打擊力量和海上裝備建設上的不足,雙方形成“技術共享、優勢互補”的新發展形態。
此外,俄烏衝突持續發酵升級對歐洲地區安全造成持久嚴重衝擊,以及英德對美國確保歐洲安全穩定的意願與能力減弱産生的普遍焦慮,成為倒逼兩國加快防務合作步伐的最大外部驅動因素。
俄烏衝突全面升級已近三年時間,膠着的戰局走勢使得歐洲主要國家在援烏問題上陷入“進退失據”窘境,彼此間的嫌隙和裂痕也隨之增大。11月7日,美國大選塵埃落定。有分析認為,重新上&的特朗普很有可能改變拜登政府的援烏政策。一旦美國政策轉向,將改變歐洲大陸整體防務形勢,因此,英德被迫“聯合自強”,強化歐洲國家在北約防務中的作用,並將此舉視為避免歐洲安全局勢徹底滑向失控邊緣的關鍵。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在協議簽署當天&&,“英國防務戰略的核心是‘北約優先’,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必須在歐洲安全問題上承擔更多責任”。
未來走向值得關注
英德在防務與安全領域加速靠攏,在深刻影響雙邊關係的同時,也將對整個歐洲地區安全架構的轉型升級産生不可低估的示範效應和助推作用。
雙多邊層面,包括英德在內的北約歐洲成員國間的“安全串聯”或將迎來一個更加體系化和機制化的新時期。
英德在圍繞協議發表的專項《聯合公報》中明確指出,該協議是兩國擬於2025年簽署覆蓋領域更廣的雙邊安全條約的“首個重要支柱”。此外,鋻於英國與法國、德國與法國之間已相繼於2010年和2019年簽署旨在密切雙邊安全、防務與外交合作的《蘭開斯特大廈協議》和《亞琛條約》,這意味着英、德、法這三大北約歐洲成員國之間已初步完成交互式防務體系的搭建。未來一段時間,三國或在各自雙邊防務協議的基礎上,以“開放式”國防合作項目為基點,與更多北約中東歐成員國簽訂類似協議。
區域層面,歐洲地區安全架構將更富有層次感,北約歐洲成員國在安全架構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或將顯著增加。
長期以來,北約歐洲盟國將跨大西洋夥伴關係視為構建地區安全架構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選項。伴隨歐洲主要國家間軍事合作機制化程度的加深,地區安全架構有望由北約“單核牽引”,向“歐美聯合防務+歐洲國家間協同防務”的“雙輪驅動”模式轉變。受此影響,北約歐洲成員國在影響地區安全走勢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然而,外界需看到,歐洲國家間防務合作仍面臨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法國是歐洲“戰略自主”理念的堅定捍衛者與實踐者,英國、德國則主張在北約框架下推進歐洲防務一體化,雙方在安全理念和思路上的分歧,將成為深化防務合作的重要障礙。與之相關的是,儘管英德防務協議預示着北約“歐洲支柱”力量的興起,但其仍難在短時間內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等量齊觀”,兩者間依舊是“主導與被主導”的關係。正因如此,現有協議很難真實、全面、客觀回應歐洲國家的安全關切,這恰好印證了英國政治學教授阿南德·梅農的評價,“英德協議本身或許不是解決歐洲安全問題的最佳答案”。
(作者係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