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太”五大島鏈進退難

2024-10-21 14:39:49 來源: 《環球》雜誌

 

這是2014年9月8日在太平洋海域拍攝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的資料照片

/方曉志

編輯/吳美娜

  9月下旬舉行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峰會宣布加強“印太海域態勢感知夥伴關係”計劃;更早前,美國海軍對外公布了一份招標書,將加大在所謂“印太”地區建設基地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力度,項目地點可能選在澳大利亞的海外領地科科斯群島;另有來自孟加拉國方面的消息稱,美國有意控制孟加拉國聖馬丁島並建造軍事基地,以進一步扼控馬六甲海峽這一黃金水道,提升美軍在“印太”地區的進入能力和前沿防禦能力。

  隨着美國“印太戰略”的不斷深化,其對前沿軍力部署和盟友資源支撐的需求在不斷提升,並持續向“印太”地區轉移軍事資源及能力,不斷拓展“印太”地區軍事力量布局,其在基地設施建設、精銳力量編配和先進裝備配發等方面都體現出“印太優先”思想。

  觀察人士認為,美方這些舉措,目的是建立分佈式兵力態勢,構建以“島鏈”為依託的地理包圍圈,反映出其着眼大國競爭、備戰高端戰爭的戰略圖謀,也使得“印太”地區安全形勢進一步惡化。不過,在該區域多種因素的制約下,美方推進有關計劃阻力重重,其“印太”如意算盤只是一廂情願。

 

“五大基地群”圖謀

  對美國而言,其長期將構建有效的地理包圍圈作為鞏固自身整體軍事優勢和有效開展地區軍事行動的重要依託。截至目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構建起三條“島鏈”,打造日本基地群、菲律賓基地群、關島基地群、澳大利亞基地群和夏威夷基地群“五大基地群”的分佈式兵力態勢。

  日本基地群是“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起點。美國正在優化駐日美軍的兵力態勢,同時加強日本自衛隊在包括西南群島在內地區的能力。

  菲律賓基地群是美國依據與菲律賓共同簽署的《增強防衛合作協議》建立的基地群。2023年,美國和菲律賓在現有的5個軍事基地基礎上,又指定4個菲律賓軍事基地供美軍入駐,從戰略上加強美國和菲律賓武裝部隊的互操作性。今年4月,美國又宣布向菲律賓呂宋島首次部署陸基中程能力系統,進一步提升該基地群的作戰價值。

  關島基地群是“第二島鏈”的重心。美國將關島基地群作為其在“印太”地區投射力量、維持威懾以及應對地區突發情況的戰略前哨。目前,美國印太司令部已確定在關島基地群地區迅速實施優先態勢項目,包括繼續在關島和北馬裏亞納群島聯邦建設基礎設施,以接納將在2024年底從日本沖繩撤離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同時將關島打造成西太平洋(西太)地區情報共享中心、兵力集結中心和後勤保障中心。

  澳大利亞基地群是美國在南太平洋(南太)地區軍力存在的重要支點,包括設在松樹谷的“聯合情報偵察基地”、用於美海軍陸戰隊輪換部署的達爾文港等。此外,美空軍還對澳大利亞廷德爾空軍基地制訂了詳細的升級改造計劃,不斷增強雙方在空域、陸地、海域和太空領域的合作。

  夏威夷群島基地群是“第三島鏈”的重心,也是美印太司令部、太平洋艦隊等重要司令部的總部所在地,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後勤和指揮中心,以及美國前沿部署兵力的“大後方”,同時還是防禦美國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美軍正在升級基地群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功能,以提升一體化作戰能力。

  這“五大基地群”企圖扼守住亞洲大陸走向太平洋的所有咽喉要道。為進一步發揮這些基地群的作用,美軍正在將“去中心化”思想引入作戰體系布局,大力推進各基地群間的動態力量部署和“分佈式打擊”作戰思想,將力量廣泛分佈在不同地理空間,同時在島鏈沿線島嶼重啟、新建和擴建機場、港口、雷達站等軍用基礎設施,打造廣域分佈、形散神聚的立體作戰體系。

 

警惕美打造印度洋地區“新島鏈”

  儘管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建立起了較為成型的基地群,但在印度洋方向,美國目前在印度洋上只有遠離印度洋主要航道的一個常駐軍事基地——迪戈加西亞,因此迫切想要增加更多的軍事基地來作為支撐。

這是2014年3月31日在韓國浦項拍攝的韓國和美國軍隊舉行的“雙龍”聯合軍演現場

  美軍同時認為,隨着大國對手實力的不斷增強,原有“三條島鏈”價值和作用都在不斷下降。例如,部署在“第一島鏈”的兵力已完全暴露在對手戰役戰術導彈和海空火力之下,重要軍事基地容易遭敵飽和攻擊被“一鍋端”;“第二島鏈”目前的力量配置過於虛弱;“第三島鏈”則因距離太遠難以及時馳援保障一線作戰。美國的構想是,通過構建新的“島鏈”體系予以彌補。

  在這種思路下,美國尋求在印度洋地區構建新的地理包圍圈,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地緣戰略現狀。2019年,美國戰略界開始提出並構想“第四、第五島鏈”概念。今年7月,美國空軍大學《印太事務專刊》發布了一篇題為《美國印太司令部的地面力量、國土防禦和前沿防禦》的文章,提出美國要更好地理解在“印太”地區的國土防禦,以應對美國當前所面臨的“威脅”,並探討了組建第四、第五島鏈封鎖圈的可能性。

  根據構想,“第四島鏈”以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為起點,沿印度和斯裏蘭卡的西海岸,從漢班托特港向南一直延伸到迪戈加西亞基地;“第五島鏈”則從吉布提的塔朱拉灣開端,穿過亞丁灣,沿非洲之角向東轉折,然後從非洲東海岸一路向南穿越莫桑比克海峽。雖然目前這兩條“島鏈”尚處於倡議討論中,但美國實際上已經開始按照這兩條島鏈的地理範圍,積極推進與主要潛在合作國家的安全關係。

  據印媒報道,孟加拉國前總理哈西娜近日透露,自己被趕下&的原因是她拒絕將聖馬丁島交給美國,從而妨礙了“美國在孟加拉灣獲得戰略優勢”。

 

沿線國家顧慮形成掣肘

  美國堅守冷戰思維,執意挑動軍事對抗,在所謂“印太”地區不斷加強前沿軍事部署,加緊構建對其眼中戰略競爭對手的地理封鎖圈,以實現軍事力量優勢,這必然會激化與相關國家的矛盾衝突,導致地區安全形勢惡化,並刺激“印太”地區甚至更大範圍出現規則與秩序的深刻變化。

  然而,美方圖謀其戰略真正落實到位並實現預期效果受制於諸多因素,相關國家的顧慮和反制是其中一個關鍵制約因素。

  雖然在這一“地理包圍圈”中有些國家本身是美國同盟體系的國家,但它們中不少對美國的“島鏈封鎖”政策存在疑慮,尤其擔心這種政策會激化現有的大國戰略競爭態勢,使地區安全産生由穩向亂的秩序危機,因此並不願“選邊站”。

  例如,作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中的印度,並不歡迎美軍在印度洋的活動,擔心如果美國在聖馬丁島上設立軍事基地並開展行動,可能會密切關注印度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動向,一旦它們的行蹤始終暴露在美軍監控之下,將極大削弱印度的海基核威懾效果。

  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利用美英澳聯盟(奧庫斯)等多邊機制擴大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也&&極大擔憂。馬來西亞前總理伊斯邁爾曾指出,“奧庫斯”聯盟可能成為“引發印太地區核軍備競賽的催化劑”。印尼外交部發表聲明,對“奧庫斯”可能加劇該地區持續不斷的軍備競賽和勢力範圍爭奪深表憂慮。

  即便是與美國簽署正式條約的盟友,對於美國擴大在本地區的力量存在也持較大疑慮。20232月,美國軍隊在菲律賓獲得新的4個軍事基地使用權限,遭到菲國內各界的質疑和反對。菲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艾米·馬科斯&&,美軍在菲律賓擴大駐紮並不能強化菲律賓的防禦,反而讓該國面臨捲入衝突的風險,對菲國防部為何要給予美國更大的軍事准入權提出質疑。菲律賓卡加延省省長曼努埃爾·曼巴説,他所在的省份不希望看到外國勢力入駐,也不希望捲入任何國際衝突。

 

實力不足以實現預期目標

  美國對於構建“島鏈”包圍圈雄心勃勃,但日趨嚴重的軍事能力不足,從根本上限制了其構建能力和手段。

  其中,印度洋對於美國來説是真正意義上的離岸海域,距離美國東西海岸都很遠,在長達數千公里的戰線上分散部署美軍,將成倍增加指揮控制、部隊協同和後勤保障的難度,特別是在當前作戰空間多域化、作戰力量多元化、作戰手段多樣化的背景下,想要有效指揮和調度這樣一支廣域配置的部隊更是困難重重。

  此外,美國所尋求構建的“新島鏈”沿線的不少新興國傢具有多樣化的對抗手段,例如,美國中央司令部在2023年最後一天發表聲明,宣稱“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攻擊了美艦載直升機,此後雙方衝突不斷。這些新興國家在無人機、岸基導彈、潛艇和情監偵(情報、監視、偵察)系統等先進拒止手段的支持下,通過間接或低烈度使用武力,拒止美軍進入和使用特定海域,這些都會對美國的“新島鏈”封鎖效果構成掣肘,使得其效果遠達不到預期。

  在這種情況下,截至目前,美軍還沒有專門制訂出向印度洋“新島鏈”沿線區域進行系統兵力部署的計劃。儘管美軍在吉布提、迪戈加西亞、斯裏蘭卡等節點上都有駐軍,但除了迪戈加西亞屬於美軍經營多年的重要軍事基地外,其他地方的軍事力量都是象徵性存在,沒有部署大量體系性軍事力量。

  從未來發展看,地理上的劣勢、戰略上的透支、預算上的困境等,都制約着美國構建“印太”地區完整的地理包圍圈,使其在這一區域自我描繪的戰略圖謀前景只是一幅海市蜃樓。

  (作者係國防科技大學副教授)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