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下一步

2024-09-30 08:00:00 來源: 《環球》雜誌

 

這是2022年10月8日拍攝的克裏米亞大橋起火現場

/《環球》雜誌記者 吳美娜

編輯/馬琼

  “這種立場是一個致命錯誤、一個系統性錯誤。”“俄羅斯支持和平,但條件是必須確保穩定並實現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這是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925日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回應。後者於924日在聯合國安理會烏克蘭問題高級別會議上説,只能迫使俄羅斯接受和平解決方案,他還發誓不會按照莫斯科的條件進行談判以結束衝突。

  俄烏衝突爆發兩年多來,雙方喊話針鋒相對,戰事膠着拉鋸,新情況不斷出現:烏克蘭政府推出“勝利計劃”,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擴充俄武裝力量,美英等被指考慮解除對烏使用西方遠程武器打擊俄縱深目標的限制,德國總理朔爾茨98日稱,現在是時候就如何加快結束俄烏衝突進行討論了……

  俄烏衝突下一步會走向何方?未來有哪些可能的解決路徑?這場衝突的延宕又映射出怎樣的國際角力?

 

衝突迎來質變臨界點?

  “我認為我們比以為的更接近和平,我們距離戰爭結束更近了。”在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923日播發的採訪片段中,澤連斯基如是説,他敦促美國和其他合作夥伴繼續支持烏克蘭。在從922日開始的為期一週的美國之行中,澤連斯基不斷重復着這樣的敘事。他此行攜帶的“勝利計劃”,成為多方連日來追蹤的焦點。

  美國白宮926日發布的會談紀要顯示,拜登與澤連斯基討論的“勝利計劃”涉及外交、經濟和軍事等多個方面,雙方指示各自團隊就下一步措施密切協商。《烏克蘭真理報》923日援引英國《泰晤士報》的報道稱,澤連斯基的“勝利計劃”可能涉及四項主要內容,即北約成員國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並簽署雙邊安全協議;烏方繼續推進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的軍事行動並以此作為同俄方談判的關鍵籌碼;西方國家向烏方提供特定的武器裝備;烏克蘭獲取國際金融援助以恢復戰時受損的經濟。

2023年2月2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右)在首都基輔與到訪的美國總統拜登合影

  另據美《華盛頓郵報》報道,澤連斯基的“勝利計劃”包括請求盟友強化援烏武器的打擊能力,允許烏軍使用西方武器打擊俄羅斯境內縱深目標等。這一點可謂近期最具輿論“爆點”,被認為可能決定着北約乃至美西方與俄羅斯的對抗是否會發生質的變化,即與俄羅斯直接交戰。

  美國目前在“松綁”烏克蘭武器使用限制問題上態度是模糊的。美國媒體指出,拜登政府雖然近期正在考慮放鬆對烏克蘭的武器使用限制,但仍持謹慎態度,尚未做出決定。

  關於美西方可能進一步“松綁”烏武器使用限制,普京912日接受俄媒採訪時&&,問題的本質並非烏克蘭使用西方遠程武器的可能性,而是北約國家“是否直接參與”這場衝突。他説,利用遠程導彈打擊俄境內縱深目標,需要衛星情報並設置導彈飛行路徑程序,這只可能由北約軍事人員操作,烏克蘭無法獨自完成。北約國家如果直接參與,將意味着它們與俄羅斯開戰。俄方將根據所面臨的威脅做出相關決定。

  美國《紐約時報》926日披露,美國情報機構評估,如果允許烏克蘭使用美國等西方國家提供的遠程導彈打擊俄羅斯本土縱深,不僅可能招致俄方強力回擊,而且不足以改變俄烏衝突戰事走向。

  觀察人士普遍認為,俄烏衝突仍處於膠着狀態,俄烏雙方在戰場上形成拉鋸之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任何一方均沒有在軍事上實現自己目標的可能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鄒治波對《環球》雜誌記者分析,目前俄方在烏東部四州處於攻勢。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910日説,俄軍隊8月以來已在頓巴斯地區推進將近1000平方公里。烏方在戰場上則守中有攻,烏軍8月突入俄邊境州庫爾斯克,意在提高美西方對其“戰勝”俄羅斯的信心以獲取更多援助,並分散俄軍在頓巴斯地區的攻勢。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指出,俄烏衝突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典型寫照,預示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即已有500年歷史的“西方中心論”正走向終結,也反映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對歐洲幾百年的影響進一步式微,戰後國際秩序正遭遇重大挑戰。他認為,在西方炒作的“新冷戰”背景下,俄烏衝突很長一段時間內會持續膠着,不是一個反攻、一種新武器就能終結得了的。

  “俄羅斯曾一直想融入歐洲,都未能如願,他們現在要重新定義自己,即俄羅斯不再是歐洲文明,而是歐亞文明。俄方要建立一套歐洲新秩序、甚至人類新秩序,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衝突就不是三五年就能結束的事。”王義桅分析。

  澤連斯基訪美期間,美國政府宣布向烏克蘭提供價值約3.75億美元的新一批軍事援助。據美聯社統計,烏克蘭危機20222月爆發以來,加上最新一批軍援,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超過562億美元軍事援助,援烏武器的先進程度、破壞力逐步提升。

  916日,普京簽署命令,將俄武裝力量中軍人數量增加至150萬人。925日,普京召開會議,討論新版俄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與2020年&&的俄羅斯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相比,此次新版政策草案擴大了實施核威懾的國家和軍事聯盟範圍,並提議將任何無核國家在有核國家參與或支持下對俄羅斯的侵略視為對俄的“聯合攻擊”。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925日發文説,在美西方就可能允許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打擊俄境內縱深目標問題展開討論的背景下,俄羅斯宣布修改核威懾政策,本質上是俄感受到安全威脅而向美西方發出的又一個信號。

  俄羅斯國際關係問題專家弗羅洛夫認為,俄方希望通過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阻止西方進一步擴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但他也&&,過度降低門檻會縮小迴旋餘地,加劇在倉促間做出致命決定的風險。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事實上考慮到2014年以來的地緣政治局勢,尤其是當前的烏克蘭局勢,俄羅斯更新核威懾政策不可避免,這或將是俄向美西方國家發出的最後通牒。

  “俄烏衝突目前整體仍然是僵持戰和拉鋸戰,但衝突的烈度在不斷上升,範圍在不斷擴展,也到了一個新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對《環球》雜誌記者分析説,戰場的軍事平衡有可能在下半年餘下時間被打破,雙方軍事鬥爭正在從陸地延伸到空中,從烏東部延伸至俄南部。

  《艦載武器》雜誌執行主編、軍事觀察員石宏觀點略有不同,他認為,當前俄烏衝突的總體態勢是烏軍陷入更大的被動,俄軍牢牢掌握着戰場主動權。造成烏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總體實力對比懸殊,烏克蘭的體量和資源能力使其無法建立起像俄軍那樣完整的作戰體系,即使有北約的援助也是如此。隨時間推移,烏克蘭體量和資源能力嚴重不足的弱點會愈加凸顯,表現在戰場上就是越發處於下風。

 

下一步較量如何發生

  俄烏衝突局勢將如何演變?誰將更勝一籌?綜合多方觀點,有四大關鍵影響因素:一是戰場局勢的具體變化;二是俄烏雙方國內政治經濟情況等的變化,尤其是相關人力儲備、産能水平等;三是西方對烏克蘭支持力度的變化;四是國際局勢尤其是大國關係的變化。

  從目前情況看,烏方綜合多種因素為俄烏衝突制定的“勝利計劃”通往“勝利”的希望恐比較渺茫,並被認為沒有新意,就是在向美西方要援助,各種升級版的援助。“澤連斯基要求西方提供安全保障,實際上是擔心美西方將自己拋棄。”石宏説。

  根據石宏的分析,就目前情況而言,俄烏雙方仍聚焦於戰場上的較量——俄羅斯希望通過戰場上一個又一個戰果,逼迫烏克蘭答應自己的條件;烏克蘭則希望美西方加大援助力度,在戰場上翻盤,逼迫俄羅斯做出妥協。“烏克蘭期盼的最理想狀態,是把北約拖下水,讓北約和俄羅斯直接對抗。既然雙方現在都沒有退讓的想法,那還是繼續在戰場上見真章。”

  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衝&&,短期看,這份“勝利計劃”是希望用西方援助的武器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中期看是要持續獲得西方的武器及資金援助;長期看是要加入北約。對烏克蘭來説,要得償所願難度甚大。下一步戰場勝敗關鍵在於兩點:一是烏克蘭能否守住波克羅夫斯克這一重要樞紐,二是在庫爾斯克的戰鬥能否拖住俄羅斯的兵力,以及烏方能否在此長期存在。

  “從烏方和美西方的動作和意圖看,該‘勝利計劃’就是想通過加大對俄羅斯境內目標的打擊力度,迫使俄羅斯對烏妥協,停止在烏軍事行動,與烏達成停戰協議。但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俄羅斯不可能放棄已經佔領的烏東部四州領土,否則就是國家的失敗,而烏克蘭也不會接受割讓這些領土的方案,因為這也意味着失敗。”鄒治波分析説。

  一旦美西方作出抉擇,向烏克蘭提供可打擊俄縱深目標的高精度遠程武器,就意味着它們下場與俄羅斯直接交戰,俄羅斯必將做出強烈反應。專家認為,烏克蘭提出的這份“勝利計劃”是繼續戰爭的計劃,而不是和平談判計劃。事實上,美方還列出了俄方可能採取的報復方式,包括秘密在歐洲國家對設施縱火、搞破壞,或公開對美國和歐洲國家軍事基地發動導致人員傷亡的打擊。

  “下一步,俄烏在戰略層面仍會繼續較量,雙方沒有和談和妥協的明確意願。短期內,俄烏都會加強軍事和外交博弈力度,以此來影響美國大選走勢,推動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政策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張弘説。

  佩斯科夫923日在談到“勝利計劃”時&&:“目前有許多不同的信息,其中一些還相互矛盾,毫不可信。我們持審慎態度。”他&&,如果出現有關“勝利計劃”的可靠信息,俄方將認真研究。

  如此激烈的對抗之下,類似“俄烏衝突將加快結束”的聲音依舊此起彼伏,從衝突爆發不久就一直存在。受訪專家一致認為,這可能是不了解事態的想當然,也可能是政治作秀表姿態。但顯然衝突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據石宏分析,這場衝突要迎來結束時刻,無非是在三種情況之下:一是一方在戰場上擊敗另一方,讓另一方簽署城下之盟;二是雙方都精疲力盡,只能被迫罷手;三是國際社會施加的壓力足夠大,雙方都無法承受。目前,這三種情況中沒有任何一種表現得更為明顯。

2023年2月19日下午,美國上千名反戰人士在位於首都華盛頓市的林肯紀念堂前舉行集會,

要求美國停止煽動俄烏衝突、促進雙方和談、解散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削減美國軍費等等。

圖為當天,一名抗議者手舉標語在林肯紀念堂前參加集會

  衛星通訊社911日援引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的話説,戰場形勢正向有利於俄羅斯的方向發展。烏克蘭或在某個時候承認無法支撐下去而同意談判,“俄羅斯則將以勝利者身份出現在談判桌前”。

  “俄烏衝突充滿不確定性,但所有衝突最終都要通過談判解決。目前來看,這場衝突大概率會長期持續,即便和談也是在分界線上凍結衝突,而很難説是締結和平協定。悲觀地説,勉強來的停戰協定意味着下一次衝突的開始。”王衝説。

  就俄烏衝突最終解決路徑,鄒治波認為,最可能的是達成類似明斯克協議的解決方案,將俄烏邊界穩定在烏東部的某個區域,烏克蘭可加入歐盟但不會加入北約。

  王義桅指出,俄烏衝突的解決之路目前來看分三步——停戰或休戰、相關方就俄烏關係達成一些和解以及歐洲安全秩序重建。“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可以確定的是,烏克蘭得面對分裂的局面;不確定的是,俄羅斯會在多大程度上被削弱,會不會使用核武器,如果用了會導致什麼後果等。”

  “俄烏衝突爆發使歐洲完全喪失了外交和安全的自主權。西方社會主張妥協與止戰的聲音幾乎完全被美國壓制,任何主張和談的聲音都被批評為‘政治不正確’。未來解決俄烏衝突的關鍵在於美俄關係,華盛頓與莫斯科如果不能達成戰略妥協,代理人戰爭就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除非出現其他嚴重的‘黑天鵝事件’,否則西方與俄羅斯戰略博弈的意願不會改變。”張弘説。

 

美西方“烏克蘭疲勞症”日益明顯

  在影響俄烏衝突走勢的因素中,國際社會尤其是作為重要推手的美西方這個變量,隨着事態變化和時間推移,也在發生變化。

  分析人士認為,美西方現在對俄烏衝突越來越頭痛,總體原則是確保“烏克蘭不能輸”。“烏克蘭如果輸了,就意味着整個北約的威懾力垮塌、美西方的影響力大減,這樣的後果是難以接受的。所以,美西方對烏克蘭必然會繼續進行援助,哪怕是咬牙也會這麼做。”石宏&&,為了彌補烏軍兵力不足,不排除越來越多的北約士兵“換皮”進入烏克蘭,以雇傭兵身份和俄軍對抗。

  張弘指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已分裂成兩個部分。以美國、英國和波蘭為代表的“溫和主戰派”,將繼續擴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和財政援助,或在一定程度上主張取消援烏武器的限制,波蘭甚至提議替烏克蘭攔截俄羅斯導彈和無人機;以德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為代表的“主和派”,反對無底線地向烏克蘭提供遠程武器,反對與俄羅斯在經濟上徹底“脫鉤”,擔心無限制地拱火會最終把歐洲拖入世界大戰。

  王衝則認為,西方國家在援助烏克蘭方面沒有大的矛盾,但在援助力度以及給烏克蘭的授權方面有所不同。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波羅的海三國希望跨越各種俄羅斯的紅線,不要留有餘地,對俄羅斯保持強硬;美國以及西歐部分國家則希望不要徹底觸怒俄羅斯,也希望為今後的和談留一些餘地。

  有關情況,説明歐洲的“烏克蘭疲勞症”已難以克服,僅靠所謂的“政治正確”不能説服歐洲國家繼續為烏克蘭“掏腰包”,為美國地緣安全“站崗”。此外,一些國家自身政局、社會矛盾等的變化,也促成了其面對俄烏衝突時姿態的轉變。

  未來幾個月,影響俄烏衝突走向的一個重大變量是美國大選的結果,如果特朗普再度當選總統,美國的政策必然會有所調整,相應地俄烏衝突和談前景有較大可能加速出現。特朗普在近期競選活動中反復強調,他若當選,定能促成俄烏迅速結束衝突,並對澤連斯基質疑其“促和”能力表達不滿。

  925日,特朗普在北卡羅來納州一場競選集會上指認澤連斯基“中傷”自己。他指責拜登政府仍在向澤連斯基這個“拒絕達成協定的人”繼續提供鉅額援助,拖累美國人。按照特朗普的説法,這場衝突已經使“烏克蘭不再是烏克蘭”,澤連斯基若願意達成“任何協議,即便是最差的協議,也比我們現在陷入的狀況好”。

  927日,特朗普與澤連斯基會晤時,重申了他對俄烏衝突一貫的姿態。會晤結束後,特朗普在其社交&&Truth Social上發帖稱,他和澤連斯基進行了一次很棒的會面。“如果我當選總統,俄烏之間的戰爭將很快結束。否則,這場戰爭將永遠不會結束,並逐步演變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此前一天,拜登和美國副總統、特朗普此次競選對手哈里斯與澤連斯基在白宮舉行會晤。拜登提到兩個“關鍵點”——美方必須加強烏克蘭在戰場上的地位;美方着眼於幫助烏克蘭取得長期勝利。哈里斯強調援助烏克蘭符合美國利益。

 

國際勸和促談聲量增強

  美西方之外,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普遍堅持通過和談解決俄烏衝突的立場。自俄烏衝突爆發起,多方勸和促談聲音就沒有斷過。

  美國“反對戰爭”網站在俄烏衝突開始不久曾刊登馬薩諸塞大學教授約翰·沃爾什的文章稱,俄烏衝突升級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並未站在美國一邊制裁俄羅斯。“在全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中……有約170個拒絕加入制裁。這些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大多數。”

  亞太地區的印度和東盟國家是美國極力拉攏的對象,但在俄烏衝突問題上,它們大多不願選邊站隊。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同樣拒絕在對俄立場上追隨美國。在拉美,地區大國巴西、墨西哥等均明確&&不會對俄採取制裁措施。非洲國家也普遍持相同立場。南非總統拉馬福薩&&,俄烏衝突的根源在於北約東擴。同時,眾多國家也不希望“烏克蘭危機式悲劇”在自己身邊上演。

  202232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關於烏克蘭人道主義局勢的決議草案。這項由法國、墨西哥等一些國家提出的關於烏克蘭人道問題的決議草案鼓勵各方根據國際法,通過政治對話、談判、斡旋和其他和平手段,早日和平解決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衝突。

  20236月,由拉馬福薩、科摩羅總統阿扎利等非洲多國領導人和高級代表組成的非洲代表團訪問烏克蘭和俄羅斯,提出和平解決衝突的十點立場。

  2024927日,烏克蘭危機“和平之友”小組(由巴西、中國、南非、埃及、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等國家發起)部長級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會議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與巴西外長維埃拉、總統首席特別顧問阿莫林共同主持,埃及、印度尼西亞、南非、墨西哥、贊比亞等17個“全球南方”國家代表出席。

當地時間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安理會烏克蘭問題高級別會議

  王毅&&,我們在此聚會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尋求和平。烏克蘭危機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戰火仍在蔓延,外溢風險上升,和平曙光尚未顯現,局勢發展令人擔憂。本次會議的初衷,就是團結更多力量,匯聚更強聲音,為推動停火止戰、實現持久和平作出“全球南方”國家的努力。

  他指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始終堅持勸和促談,始終站在和平一邊。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四個應該”的原則立場,這是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根本遵循。中方據此發布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派出特使開展穿梭外交,中國還同巴西聯合發布了“六點共識”。中方的主張和斡旋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的廣泛響應。

  王毅強調,在和平與戰爭之間,要堅定選擇和平。在和解和仇恨之間,要堅定選擇和解。在對話與對抗之間,要堅定選擇對話。衝突再大、矛盾再深,最終都要回歸到對話談判軌道。

  (本文截稿日期為2024928日)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