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的假規矩和真規矩
文/李寶臣
編輯/胡艷芬
近些年來,在媒體上美食話題一直深受大眾歡迎,我曾不止一次看到節目中“美食家”們講老北京飲食習慣時,要特意提一下,吃麵茶與炒肝絕對不能用勺,一定要沿着碗邊兒轉圈喝才“正宗”。
這算什麼正宗規矩?頂多只能算是個人習慣。面茶也好,炒肝也罷,自問世後店家就給客人預備了勺,用不用純屬個人偏好,與食禮、規矩毫無關係。
凡言食禮規矩總要伴隨些強制性,違反者必遭勸阻、批評乃至懲罰。譬如,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面吃飯都不能敲盤碗,這才算是吃飯的規矩。敲碗是乞丐要飯遭拒後表現出的泄憤行為,因之,被視為餐桌上的大忌;若在飯館裏敲盤碗則有找茬打架的意思。梁實秋《雅舍談吃》説:“幼時侍先君飲於東興樓,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盤碗的沿上輕輕敲了叮噹兩響,先君急止我曰:‘千萬不可敲盤碗作響,這是外鄉客粗鹵的表現。你可以高聲喊人,但是敲盤碗&&你要掀桌子’”。
一般來説,敲盤碗多是少不更事的兒童的行為,很少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再如,社會普遍忌諱將筷子插在飯碗中,若被知禮的人看見必定要責令改正。之所以如此,乃是人死之後,靈前安放的倒頭飯就是一碗米飯上插三根帶棉球的秫秸棍。許多家庭辦喪事時常以筷子替代秫秸棍。
昔日請客吃飯有“吃堂口”與“吃灶上”之分。吃堂口意在做足臉面與場面。出身貴胄,自幼&&宮廷的近代文學家唐魯孫在《中國吃》中説,“吃堂口,那就是堂倌伺候殷勤周到,處處給主顧省錢做面子。您進飯館一入座,堂倌一看您同來的朋友,有幾位生臉色,再一聽是外路口音,您一點菜又是價碼高的場面菜,堂倌就明白今天請的是什麼樣的客,是什麼樣的目的啦。一方面替您出主意,一方面往外報櫃上今天準備的時鮮菜。等菜點得差不多,堂倌又開口了,櫃上還有兩個敬菜,大概也夠吃啦,如果不夠再找補,要是叫太多吃不了也糟蹋。堂倌這麼一説,客人覺得櫃上一定跟主人有交情,主人平素出手一定很大方,做主人也覺得臉上有光彩,既省錢又有排場。等一上菜,堂倌先上敬菜,一定都是時鮮拿手名菜,還要報出一聲是櫃上做的,當然等算賬的時候,主人心裏有數,除了把菜價算到小賬裏,還得老尺加二。”即把賬單提高二成。“吃灶上”則是奔着名廚而來,看重的是特色佳肴、廚藝絕活,實現口腹之歡。
無論古今,飯店經營總會出現欺瞞食客現象。顧客上門,店家笑臉相迎一團和氣,內裏卻是看人下菜碟。飯莊最歡迎不怕花錢的外行,從中做些手腳,不容易被發現,如廚藝潦草敷衍、食材以次充好,包桌宴會撤下的未動筷的菜品轉而上桌等等。對有錢好吃還嘴刁的內行,店家則是愛恨交加,堂倌與廚師都賠着小心,惟恐伺候不好,丟了客。説到殺熟,一般選性情溫和講情面的熟客下手。
宴會文化是一大套東西的組合,良辰、美景、美食、美器畢具,更重要的是遵從食禮,防止破壞和諧融洽氛圍。諸如,不起身夾菜;不緊夾自己愛吃之菜,更不能滿盤亂翻挑揀;不越過中央湯品夾過河菜,當代餐桌轉&&量使用很好解決了類似問題。但轉桌時還需顧及他人,不嘴裏含食説話,不持筷揮動交談等等。另外,保證座位之間寬鬆,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