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雨為石
文/桂濤
編輯/胡艷芬
一片土地和一塊石頭相互成就、雙向奔赴,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比如,新疆和田與溫潤如脂的和田玉,浙江昌化與鮮紅渾厚的雞血石,意大利卡拉拉與晶瑩雪白的大理石……但在我看來,它們都不如“石城”南京與雨花石的關係,於浪漫中見篤定,於默契中見深情。
南京盛産雨花石,主要産於六合區附近。雨花石其實是一種天然瑪瑙,盈盈一握之物,放在注入水的小盆中,間以菖蒲等水生植物襯托,晶瑩剔透,變幻多姿。據説南朝有一位名叫雲光的高僧在南京石子崗設壇講經説法,感動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為石,便有了雨花石。石頭因此有了靈性,美麗也有了信仰的加持。
雨花石上有各種顏色、各種圖案,於是就有了各樣故事,南京人以想象力任意馳騁、找到合情合理的解讀為樂。什麼“花開富貴”“金猴騰空”“梅花傲雪”“漁浦歸帆”“雲峰古剎”“達摩面壁”“層林盡染”“荷塘月色”“三山半落青天外”“窗含西嶺千秋雪”……圖外之畫、弦外之音,樂趣就在像又有幾分不像、不像還有幾分像之間。
從某種意義上説,每顆雨花石都是“半成品”,它的美要靠觀察者的想象力來補充和成全。最受歡迎的圖案是仙女、神猴、老道、勁松,石頭的自然之美和南京的人文之魅交相輝映,於是石頭和故事都成了南京特産。
六朝古都,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嘯傲煙霞,少不了能給人帶來意境之美的雨花石。南京出生的曹雪芹寫《紅樓夢》,也不忘提最能代表這座城市精神氣韻的雨花石。賈寶玉的書案、大觀園中的曲廊欄杆,都有雨花石裝飾。史載南唐後主李煜喜愛書畫賞石,有時脫掉龍袍、在南京山上尋覓雨花石,他的娶妻聘禮中就有兩枚雨花石。
我小時候上學要從南京著名景點總統府門前走過,攤販將一盤盤雨花石擺在紅墻外的白瓷盤裏賣給游客,攤前插個毛筆寫的牌子:“一塊錢一把隨便抓”。於是我目睹了眾人摩拳擦掌,想要“只手遮天”。後來雨花石慢慢漲價,五元一把、十元一把、一元一顆,再到現在的幾十、幾百元一顆。
南京本地人很少買雨花石,都説這東西在雨花&後面的黃泥地、六合的採石場一下雨就衝出來好多,哪還用花錢買?其實,現在雨花石越挖越少,下雨哪還衝得出來?但南京人還是不願意買雨花石,他們在雨花石攤子前抓起一把,給兒孫講當年他們從自己父母那裏聽來的、一下雨泥巴地裏就衝出好多雨花石的故事,然後把石子隨意往盤子裏一丟,嘩啦啦,像是在置氣。
不可否認的是,雨花石確實越來越難撿到了。我曾在一個雨天去六合的採石場撿雨花石,別人説下雨天撿到漂亮石頭的幾率更高。站在爛泥地裏的石子堆上,撐傘、彎腰、撥弄,石子進了膠鞋硌腳,雨水模糊了眼鏡片,褲腳上沾着爛泥,哪還能感受落雨成花、凝花為石的浪漫?
好不容易看到一顆亮晶晶的,兩眼放光撿起來一看,玻璃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