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柑飄香在南意
2022年8月16日,在意大利雷焦卡拉布裏亞,游客排隊等待進入藏有兩尊裏亞切青銅武士像的雷焦卡拉布裏亞國家考古博物館
文/《環球》雜誌記者 韓嘯(發自羅馬)
編輯/馬琼
盛夏時節,搭乘火車從意大利首都羅馬一路南下,第勒尼安海沿岸依次“生長”出那不勒斯、龐貝古城和“檸檬小鎮”阿馬爾菲,亞平寧山脈不斷延伸,一直到意大利最南的“靴子尖”——卡拉布裏亞大區。
距離羅馬700公里,高鐵行程超過5小時——因地處南部,加上墨西拿海峽對岸的西西裏島聲名遠播,卡拉布裏亞在意大利20個大區中平淡無奇。當地人開玩笑説:“外國人來南意大利只去兩個地方:那不勒斯和西西裏島。”
但其實,卡拉布裏亞遠比人們聽説的要光彩奪目。
一睹鎮館之寶
卡拉布裏亞歷史悠久,是古希臘人最早登陸意大利半島的地區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古希臘人稱為“Italia”(意大利)的地區,其作為戰略要衝,見證了3000多年裏多元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它年輕且充滿活力,大區人口最多的城市雷焦因近代的兩次大地震,城市主要建築均為20世紀重新設計,其橫平豎直面朝大海呈網格狀的布局,可以説代表了意大利最“現代”的城市規劃;它海洋與山區風貌兼備,“果凍海”之藍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飲食文化卻傳承了山民傳統。
雷焦卡拉布裏亞國家考古博物館是意大利赫赫有名的古希臘文明博物館,從古人類遺址開端,詳細敘述了卡拉布裏亞等意大利南部地區的考古曆史。
公元前8世紀中期,希臘定居者在北非、意大利南部海岸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城邦,後被稱為大希臘地區。得益於港口要塞優越的地理位置,卡拉布裏亞成為商貿往來的重要樞紐,大量船隻在這裡停留補給、進行交易,從而迅速崛起為往返於希臘與其海外殖民地之間的一大重鎮,大區內多個城市現存有古希臘神廟、劇院等考古遺址。
公元前3世紀古羅馬人佔領該地區後,城市迅速融入羅馬文化。此後,日耳曼酋長國、拜佔庭帝國、阿拉伯人、阿拉貢王國、波旁王朝等相繼統治卡拉布裏亞,都留下了深淺不一的歷史遺存。
由於館藏過於豐富,我們差點與鎮館之寶——古希臘裏亞切青銅像失之交臂。臨近閉館,工作人員友好地提示我們有沒有看青銅像,得知還沒有,意大利人搖搖頭,“跟我來,讓你們看一眼吧。”
裏亞切青銅像被放置在一個恒溫恒濕的密室裏,經過特殊的消毒門禁後,我們終於能一睹這兩尊古希臘青銅裸體戰士雕像的風采——雕像大約鑄造於公元前460至公元前450年間,於1972年在卡拉布裏亞的裏亞切附近海域被發現。其實,目前大部分古希臘雕像均為古羅馬時期的倣造品,而這兩尊雕像在保存完整度、藝術價值、考古價值上均屬上乘,足以成為古希臘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世界上最美的1公里”
從博物館出來時已天色不早,而我仍沉浸於古希臘歷史。抬頭遠望,“夕陽!”我不禁驚呼。
落日余暉傾灑在墨西拿海峽,海面上海鷗時而盤旋時而振翅高飛,海峽對岸,西西裏島上燈火逐漸點亮,海邊的雕像上刻着一行文字,“佛手柑香氣彌繞在比天更藍的海面,在寧靜的仲夏,海洋與天空一起將這縷神秘的香氣送至墨西拿海峽對岸。”
20世紀的意大利詩人鄧南遮曾描述這條海岸線是“世界上最美的1公里”,大概正是源於被它在有限空間視野裏展現出極致豐富的樣貌所“震撼”。
8月15日是意大利的聖母升天節,也稱“八月節”,是夏季最受期待的節日之一,人們會在這前後度過兩周左右的假期,巧妙避開城區最炎熱的時段。“山裏還是海邊?”去北邊的阿爾卑斯多洛米蒂山區避暑,或者沿着長長的海岸線挑選一處南邊海濱小鎮島嶼享受“日光浴”,是絕大多數意大利人的度假選擇。兩種度假方式都十分親近自然,不管是去海裏游泳,還是在山間徒步、騎車,都深受意大利人喜愛。
卡拉布裏亞擁有第勒尼安海和愛奧尼亞海之間700多公里的“果凍海”風光,吸引了眾多游客。意大利《信使報》引述阿斯托伊旅游業聯合會的調查報道稱,卡拉布裏亞是2024年夏季最受意大利游客青睞的旅游目的地,“海景、山景,這裡有完美旅行目的地應該擁有的一切。”
如果對“完美旅行目的地”還不確信,當你從山間的市中心轉過一個街角,看到小城西拉迷人的海景,你所有的疑慮瞬間就會被打消:海水透明的藍色闖入眼簾,五顏六色的遮陽傘沿着海岸線鋪展成風景,陽光打在浪花上,折射出晶瑩剔透的光,不遠處,三三兩兩停泊着白色的帆船,遠方,湛藍的海水與蔚藍色的天際線相接,勾勒出一道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分界線。
西拉是一座立體的城市。山下沿海,市中心在“上城”,從火車站拉着行李箱走到山上,谷歌地圖導航需要10分鐘,我卻看著一層層階梯哭笑不得,“以為自己抵達的是海邊,未曾料想要負重爬山。”至於後來房東説山下有個電梯直達山頂,已是後話。
臨海而居,推窗即海,房屋沿山而建,西拉素有“南意威尼斯”之稱。
沿着石梯拾級而下,基亞納萊亞港灣藍色、粉色的小房子裝飾清新,幾乎移步入畫。意大利人晚餐飯點八點時,這裡的餐廳幾乎每家都人聲鼎沸。在意大利,提前預定正餐位置是標準流程,很多外國游客臨時起意來到心儀的餐廳,常被告知“晚上十點半之後才有位置”,只好悻悻而歸。
意大利唯一的“辣食天堂”
卡拉布裏亞聞名遐邇的食物之一是佛手柑,這種珍貴的柑橘類水果擁有歐盟PGI(受保護地理標誌)認證,全球約90%的佛手柑産自這裡。佛手柑花朵呈白色,香氣濃郁,每年的3月發芽,12月開始收穫,果實從綠色逐漸蛻變為黃色,果肉呈現黃綠色。
在一家餐廳,黃色的果汁飲品吸引了我的注意。“這是我們當地特色果汁佛手柑。”餐廳服務員拿來一瓶給我品嘗。原來這就是佛手柑——入口微苦、略酸,總體有一種清新之感。
卡拉布裏亞另一特別之處在於,這裡是意大利唯一食“辣”的大區。特色美食如辣椒醬“Nduja”、辣香腸、辣海鮮鍋等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我們挑了海濱小城西拉住下,因為當地極少出現亞洲游客的身影,超市售貨員很快就注意到我們。
“這個可能有點辣。”我指着紅色的辣腸,熟食櫃&&叔好心提醒。“沒關係,我很喜歡。”我笑了笑,心裏想就是因為當地食物選了此行目的地。大叔顯然被我能用意大利語交流所鼓舞,“我切幾種給你嘗嘗。”説罷,他很快給我們遞來幾種辣度不同的香腸和奶酪。
剛剛切下的香腸薄片噴香撲鼻,紅色辣椒嵌着白色的油脂,厭倦了傳統意餐的單調,我幾乎立刻稱讚説這是意大利最好吃的香腸。大叔露出滿意的笑容,又推薦了油浸幹番茄、鹹漬鳳尾魚和肉餡奶酪烤辣椒等當地特地菜。
談及卡拉布裏亞人為何喜歡吃辣,雷焦阿拉貢城堡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除了漁業,歷史上很多卡拉布裏亞人的生計依靠農業。農活辛苦,山民們傾向於選擇重辣、重鹽的食物來補充能量、提振精神,確保能完成一天的工作。另外,阿拉伯人統治時期為卡拉布裏亞帶來了豐富的香料、辣椒等食材,它們與本地傳統食物巧妙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食搭配,留在了當地人的餐桌上。
“人類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傳承我們的文明、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共同努力保護家園……”工作人員認真給我講述着雷焦在18世紀和20世紀經歷的兩次大地震的歷史,他的表情真誠而嚴肅。“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互相交流、珍惜和平,才能實現我們的願景。”